【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九年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8-15 22:41:03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九年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初十日己酉

          耶稣2024年8月13日

 

[春秋]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厩。

 

夏,郑人侵许。

 

秋,有蜚。

 

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

 

城诸及防。

 

鲁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65年。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记录,“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厩。”厩,就是马厩,延厩是这个马厩的名字。新,有两种可能,一是新建的意思,二是重新修补使破损的旧物得以焕新。所以就出现了两种解读。《左传》持新建说,解读如下:

 

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厩。书,不时也。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

 

日中,杜预注释说“春秋分也。”并且解释了一下为何《左传》在这里认为这件事不合时宜:“治厩当以秋分,因马向入而修之,今以春作,故曰不时。”也就是正常情况下是秋分时候开始修理、新建马厩,以备马过冬。现在,在春季做这件事,所以不合时宜。所以,《左传》认为《春秋》记录此事,是因为不合时宜。凡是马,都是春分开始放牧,秋分开始入厩。

 

《公羊传》则持修旧为新说:

 

“新延厩”者何?修旧也。修旧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凶年不修。

 

“新延厩”就是把旧的马厩重新修了一下。为何《春秋》记录此事?是讥讽的意思。为何讥讽?是因为刚过灾年不适宜做此事。

 

确实,如果只是修理或者新建一个马厩,即使如《左传》所言,不合时宜,也没必要如此郑重的记入史书。只有如《公羊传》所言,这件事显然有些劳民伤财了,尤其是去年冬季刚遭过大饥馑的时候更显得不合适,故而被记录下来表示讥讽。《榖梁传》的观点即如此:

 

延厩者,法厩也。其言新,有故也。有故则何为书也?古之君人者,必时视民之所勤:民勤于力,则功筑罕;民勤于财,则贡赋少;民勤于食,则百事废矣。冬筑微,春新延厩,以其用民力为已悉矣。

 

延厩,是按律法设置的马厩。这里说“新”,说明本来有旧的。既然有旧的,为何这里记录?古时候为人君的,必定会经常视察民情以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注:勤,指劳倦、辛苦):老百姓苦于体力劳作,就减少营造建筑(注:功筑,即如筑城修建宫室之类的土木工程;罕,减少的意思);老百姓苦于财物,就减少贡赋;老百姓如果缺少粮食,则什么事情都无法正常运转了。去年冬季筑微,今年春季又新作延厩,鲁国的民力被用尽了。

 

荒年该不该大兴土木?这个其实两说。如果是剥削老百姓,让百姓无偿服役,那显然不该;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如果政府能给参与劳作的人一份合理的报酬,则荒年大兴土木其实是好事。不仅有助于失业人员获得一份稳定收入,也能刺激经济,用我们今天话说可以拉动内需——至于鲁国这次是哪种情况,就不好说了。

 

夏天,《春秋》唯一的记录是“夏,郑人侵许。”对于这条记录,《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未关注,《左传》则简单注释了一句:

 

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感觉是名词解释。如果军队打仗的时候敲鼓击钟声势浩大,就记录为“伐”,没有这些就记录为“侵”,悄悄的出击记录为“袭”。

 

秋季,《春秋》的记录是“秋,有蜚。”类似记录此前见过很多。所以《公羊传》的说法是旧辞:

 

何以书?记异也。

 

《榖梁传》也是老调重弹:

 

一有一亡曰有。

 

只有《左传》好像说了点新东西:

 

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

 

强调了一下,如果没有成灾,《春秋》不会记录。

 

冬季,《春秋》记录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这位纪叔姬,就是在鲁隐公七年三月作为伯姬随嫁女子嫁到纪国的叔姬。鲁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纪国灭亡,叔姬的下落没有交代,但在鲁庄公十二年三月,有一条“纪叔姬归于酅”的记录,接下来就是这条去世的记录了。对于叔姬的去世,三传都未关注——毕竟,一个女子,《春秋》之所以记录可能也是因为她鲁国公主的身份。她这一生,完全淹没在《春秋》这寥寥几个字的记录中了。不过我们可以大概推算一下,假定叔姬在鲁隐公七年大概十五岁左右,则这一年差不多是六十五岁,这个年纪去世也算正常。

 

冬天,《春秋》记录的另一件事是“城诸及防。”诸,就是今天的山东诸城。防,此前出现过很多次,但是一般认为鲁国有东、西两个防,杨伯峻先生认为此防是东防。

 

《公羊传》对此事没有关注,《榖梁传》解释了一句:

 

可城也,以大及小也。

 

这时候修筑城是可以的(注:因为冬闲),之所以先说诸后说防,是由大及小的顺序。

 

《左传》冬季的记录如下:

 

冬,十二月,城诸及防,书,时也。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樊皮叛王。

 

第一段是对《春秋》记录的引申。“龙见而毕务”的龙,指苍龙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见,通现,出现的意思;毕,是完毕的意思;苍龙七宿在春天农耕时,露出七宿之首即角宿,并日益上升于东方夜空,在仲夏农作物生长之时,升至正南方夜空中天,秋收之时开始在西方夜空往下降落,冬藏之时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其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故而古时通过观察苍龙七宿的位置,可知四季变化和农时。杜预注释“龙见而毕务”时,说“谓今九月,周十一月,龙星、角亢晨见东方,三务始毕。戒民以土功事龙见而毕务。”即“龙见而毕务”意思是在春天开始到农忙结束,但此处其实强调的是“毕务”这个时间节点,代指秋末冬初的时候。“火见而致用”的火,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火星,而是大火星,即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这颗星每年夏秋两季出现在夜晚的晴空。冬季和春季则隐没在白天的天空中。从夏历六月开始,出现于正南方,是其一年中在天空中位置最高时候,七月开始逐渐下沉,天气转凉,所以《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本意是夏去秋来。等到大火星早晨出现于东方时,意味着冬季到来,即此处的“火见”。“致用”即准备好工作的工具;“水昏正而栽”的“水”也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水星,而是室宿,也称营宿。春秋时期室宿在秋末冬初的傍晚出现于南方中天,此时是农闲时节,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建造房屋为冬天做准备,因此有营室之称。营室原为四星,成四方形,有东壁、西壁各两星,西壁两星(注:室宿一和室宿二)也称为定星。所以杜预注释至此说“水昏正而栽”是“定星昏而中。”古人说“定星昏中而正,於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定昏中而正,谓小雪时,其体与东壁连正四方。”说明此时大致相当于小雪时节。栽,是筑土打夯的意思;“日至而毕”的“日至”与之前看到的“日中”对应,本意是夏至和冬至,此处特指冬至。

 

《左传》这段意思说,《春秋》记录这件事,是合时宜的。土木工程,都是在苍龙星出现而农事忙完之后,就要提前准备开工。大火星出现时候要把工具准备好,定星在黄昏时出现就要筑土打夯,到了冬至的时候工程就结束。

 

第二段讲述樊皮发动叛乱。杜预说“樊皮,周大夫。樊,其采地。皮,名。”樊,在鲁隐公十一年,《左传》记录周郑易地的时候出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樊皮叛王放在今天看,最多也就是一个小县长发动叛乱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室何等没落,连这种管着巴掌大点地方的人物都敢于公开挑衅周王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