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渊 著《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8-26 19:21:57
标签:

徐渊 著《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出版暨前言

 

 

 

书名:《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

作者:徐渊

丛书:“礼学新论”丛书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3年10月

 

作者简介

 

 

 

徐渊,男,浙江鄞县人,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现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特聘研究员。兼任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儒学研究会理事。任《现代儒学》《春秋学研究》编委。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著有《两周秦汉礼典相关出土文献考疑》《〈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整理古籍杜预《春秋释例》、郑玄《礼记注》等,参与点校《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获华东地区古籍整理二等奖)。执行主编《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多项。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两周礼典研究的角度出发,首先界定了出土文献类礼典研究文献与考古类礼典研究资料的基本区别,进而对礼典相关出土文献做了分类,将目前已经出土的与礼典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分爲六个大类。通过对这几类出土文献中礼典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利用不同种类出土文献研究礼典的普遍原则和具体方法。将研究礼典相关出土文献共同的普遍原则与研究不同属性出土文献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到一个个具体的出土文献礼典研究案例中去,以此检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长处和局限。本书梳理了目前已经取得的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的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推进了对传统礼典研究的讨论。同时,本书还试图利用传统礼学的知识体系对出土文献的字词释读和文本整理提出新的设想,进而讨论相关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成书过程。

 

目录

 

前 言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两周青铜器铭文与两周礼典研究

第一节 商晚西周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概说

第二节 释读错误引起误收或失收青铜器铭文涉礼文献

第三节 青铜器铭文涉“礼”与涉“事”混淆的情况

第四节 涉礼标准泛化引起误收涉礼青铜器铭文文献

第五节 从时代性看祭祀礼类金文文献的特点

第六节 青铜器铭文涉礼但却没有对应礼典词汇造成的失收

第七节 “大叔”在先秦文献中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出土战国书类竹书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

第一节 郭店楚简《六德》“爲父絶君”句析义

第二节 上博简《天子建州》与天子诸侯飨礼

第三节 上博简《郑子家丧》所反映的春秋时代刑余罪人丧葬仪式

第四节 从清华简《耆夜》饮至礼典推测其成书年代

第五节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篇涉礼字词考释

 第四章 春秋战国出土器物文饰图像与两周礼典研究

第一节 包山二号楚墓妆奁漆绘“昏礼亲迎仪节图”考

第二节 射礼礼典与嵌错刻纹铜器图案辨误

 第五章 战国楚地出土卜筮祭祷简与两周礼典研究

第一节 包山二号楚墓祭祷简祭礼余义浅述

第二节 楚祭祷简不具有祭礼礼典经典文献性质略说

 第六章 秦汉出土简帛礼类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

第一节 论马王堆汉墓《丧服图》题记所反映的“本服”观念

第二节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古曲定名新证

 第七章 古代发现的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文献研究

第一节 《穆天子传》礼典礼类简述

第二节 《周穆王盛姬死事》中的周代王后丧礼

 主要参考

文献后 记

 

前言

 

《仪礼》及相关礼典文献是中国古典文献重要的组成部分,专门记述了先秦时代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礼制活动。根据传世先秦礼书,两周时代重要的礼典包括冠礼、昏礼、相见礼、丧礼、祭礼、朝聘礼、飨燕礼、射礼、军礼、田猎礼、册命礼等典礼仪式。由于先秦时代礼制繁复,每个等级的贵族都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和等级规定,故《仪礼》及相关礼典文献所记録下来的仅仅是两周礼典中的一部分。这些礼典即使被记録下来,其仪节、名物、向位、礼义也由于时隔久远,无法得到确切帮助,成爲历代礼学研究者聚讼不已的问题。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这爲继续推进和深化礼学研究,尤其是先秦礼典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资料。通过分析这些分布于先秦、秦汉各个时代不同性质的出土文献,不仅能爲了解先秦礼典实际发生和流变情况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也将刷新对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规范性礼典文献——《仪礼》及《礼记》相关篇目——成书情况的认识。

 

本书从两周礼典研究的角度出发,首先界定了出土文献类礼典研究文献与考古类礼典研究资料的基本区别,进而对礼典相关出土文献做了分类,将目前已经出土的与礼典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分爲六个大类。通过对这几类出土文献中礼典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利用不同种类出土文献研究礼典的普遍原则和具体方法。将研究礼典相关出土文献共同的普遍原则与研究不同属性出土文献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到一个个具体的出土文献礼典研究案例中,以此检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长处和局限。本书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已经取得的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的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推进了对传统礼典研究的讨论。同时,本书还试图利用传统礼学的知识体系对出土文献的字词释读和文本整理提出新的设想,进而讨论相关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成书过程。

 

本书第一章绪论旨在全面评析使用各类型出土文献研究两周礼典的不同方式以及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章至第七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这六章分别研讨了六种不同类型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的关系,分别是两周青铜器铭文文献、战国书类竹书文献、春秋战国器物纹饰图像文献、楚地出土卜筮祭祷简文献、出土秦汉礼类文献、古代发现的地下文献六类。各类出土文献之间的属性差异较大,依靠特定类型出土文献研究两周礼典的具体方法也相应不同。

 

第一章“绪论” 主要论述了传统礼学中对礼典文献的界定,在此界定的基础上,将现有的考古出土器物中与两周礼典有关的资料分爲两类,一类是与两周礼典相关的出土文献,另一类是与两周礼典相关的考古资料。界定了两周礼典相关出土文献的外延之后,将这些出土文献分爲六个大类,以此作爲全书礼典相关出土文献的基本分类。本章最后对已有传世文献中所涉及的礼典类型做了归纳,该礼典分类将作爲全书礼典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两周青铜器铭文与两周礼典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以往利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礼典所存在的误区,指出青铜器铭文礼典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对礼类的正确核定以及对青铜器铭文是否涉礼的正确判断。该章共总结了四类误区,分别是释读错误引起误收或失收青铜器铭文涉礼文献的情况;青铜器铭文涉“礼”与涉“事”相混淆的情况;涉礼标准泛化引起的误收涉礼青铜器铭文文献的情况;青铜器铭文涉礼但却没有对应礼典词汇造成的失收情况。在对这些误区分析的过程中,本章对以往研究中祭祀礼典的分类重新做了全面的检讨,得出两周礼典中祭祀礼典的一般性特征,即西周早期祭祀礼典有大量殷商祭祀的遗存,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代的祭祀礼典逐步与传世礼书中记録的祭祀礼典合流。该章最后举了一个与宗法丧服相关的青铜器铭文研究例子,用以帮助与宗法丧服相关的青铜器铭文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需要通过加强礼学方面的认识来甄别这些青铜器铭文材料的价值。

 

第三章“战国书类竹书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主要讨论了目前所见的战国书类竹简中与两周礼典相关的文献。由于战国竹书文献的经典性质比较强,故其在礼典的范式和义理方面最接近于传世的礼书及相关的礼学文献。对这些战国竹书的正确释读是研究其相关两周礼典的前提,礼学的知识体系可以用来校正目前已有的字词释读意见。本章举了两个利用礼学知识来改读已有释读意见的例子,分别是“上博简《郑子家丧》所反映的春秋时代刑余罪人的丧葬仪式”与“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篇涉礼字词考释”两个小节。除了利用礼学知识校正考释成果,两周礼典方面的探讨还能帮助我们认识一些释读上虽然没有困难,但文义上难于讲通的文句。本章举了两个利用礼学知识来疏通文句,帮助理解礼典相关内容的例子,分别是“郭店楚简《六德》‘爲父絶君’句析义”与“上博简《天子建州》与天子诸侯飨礼”两个小节。除此之外,利用礼典方面的知识还能讨论竹书文献的成书时代与性质,本章举了一个例子帮助这方面的问题,即“从清华简《耆夜》饮至礼典推测其成书年代”一节。以上所举的五个例子从不同层面帮助了礼典研究对于出土文献研究的重要性,礼典相关知识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出土文献的内涵。

 

第四章“春秋战国出土器物文饰图像与两周礼典研究”主要是对出土文献中的纹饰图像类文献与礼典有关的内容作出分析。在出土文献研究中常常忽略图像文献的重要性,本章举了两个例子以帮助它们的特殊价值,分别是“包山二号楚墓妆奁漆绘‘昏礼亲迎仪节图’”“射礼礼典与嵌错刻纹铜器图案”。通过分析,本章指出这两类图像文献极具经典性质,并非一般性的装饰性图案,这些图案与礼书所述若合符节。由于之前的研究者没有将这类文献中与传世礼书最爲相关的标志性器物或仪节解读出来,故没能认识到这些文献的经典性质。本章对这些图像的内容重新作了考释,并深入论述了其礼典性质。

 

第五章“楚地出土卜筮祭祷简与两周礼典研究”主要通过对包山二号墓祭祷简以及楚简中祖先祭祀系统的分析,帮助了楚祭祷简不具有礼典研究的经典意义,是一宗礼俗类文献。在以后对礼俗类出土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判断出土文献是否具有经典性质,将对采取以何种态度和方式研究该宗文献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第六章“秦汉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主要讨论了汉代重要出土礼类文献西汉马王堆帛书《丧服图》以及通过古曲名考察先秦礼乐制度如何向两汉转型的问题。西汉马王堆帛书《丧服图》的整理者认爲其是一宗地方性的丧服文献,由于整理者释读的结论与传世礼书中所反映的丧服观念差距很大,并且其复原方案尚有未安之处,故本章提出了《丧服图》题记与图示文字并不一一对应的整理思路。在此基础上,本章对马王堆帛书《丧服图》做了重新复原,并指出题记与图示之不同正反应了《丧服》的基本观念“本服”与“服术”。本章第二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古曲定名新证”则以先秦、汉代出土文献作爲证据,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代古曲的定名规则,及以《诗经》爲代表的古典雅乐是如何转变爲战国、秦汉新声的过程。

 

第七章“古代发现的地下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主要通过对古代出土文献中涉及礼典的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它们也是礼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冢竹书《穆天子传》中记述的礼典类型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金文中述及的礼典类型大致相合,是已经经典化了的礼类。《穆天子传》卷六《周穆王盛姬死事》还记述了周穆王爲盛姬举行的丧礼全过程,这是目前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唯一一篇与王级丧礼相关的完整记述,礼学文献价值巨大,然而却鲜有研究者关注。本文对该礼典进行了疏证,帮助其与传世礼书中丧礼的密切相关性。

 

通过出土文献研究先秦礼典是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由于传世礼书只记録了先秦礼典中极爲有限的一部分,因此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利用出土文献来对传世礼书进行补证,越来越成爲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十九世纪末以来出土文献中涉及两周礼典的文献,检查以出土文献研究两周礼典的各项成绩,并且深入讨论个中的得失,成爲二十一世纪礼学研究与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书虽然不能全面涵盖目前出土文献研究两周礼典的所有问题,但由于不同性质的出土文献对于两周礼典及传世礼书所呈现出来出来的共通性要远远超过其个别性,故本研究仍试图给出一个全景式的图景来展示目前以出土文献研究两周礼典的各个侧面。通过全面关照这些出土文献所反映的礼典信息,可以开掘当今礼学研究的深度,并拓宽传统礼学研究的视野。反过来,具备扎实的礼学知识体系,将爲释读出土文献中越来越多的涉礼材料带来重要的帮助。仅仅利用笼统的而非系统的、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礼学知识来解释礼类出土文献,很容易造成对这类文献的误读。将两周礼典方面的知识与出土文献及古文字释读方面的能力结合,可以更好地研究这两个领域的新老问题。

 

本书全篇围绕礼典相关的出土文献展开,共计研究了十四个(类)和“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相关的具体问题,力图展示目前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两周礼典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期待能爲这个领域的继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尝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