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六年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8-26 20:17:45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六年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廿一日庚申

          耶稣2024年8月24日

 

[春秋]六年春,王正月。

 

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

 

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

 

冬,公至自伐郑。

 

鲁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

 

春天,《春秋》未记录重要事件,“六年春,王正月”一笔带过。不过《左传》则记录了晋国的一件事情: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晋献公开始对另一个儿子夷吾动手了。贾华,是晋国的大夫。郤芮,是辅佐夷吾的臣子,因其封地在冀,所以也称冀芮,在夷吾出奔后他一直伴随左右,成为其最重要的谋士。“夷吾不能守”,说明夷吾不像重耳那样主动放弃抵抗,而是有过抵抗,但最终还是被打败了。

 

这段意思说,鲁僖公六年春天,晋献公派贾华攻打屈,夷吾抵挡不住,于是跟贾华订立盟约后出奔。夷吾本欲出奔狄,郤芮说:“你在重耳之后出奔,却跟他都出奔至狄人,这就等于承认你俩是同伙。不如出奔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跟秦国关系很好。”于是夷吾出奔至梁国。

 

夷吾与贾华能“盟而行”,也说明贾华虽然奉命攻打夷吾但心底并不认为夷吾有罪。晋献公这一波操作,真的让人无语。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似乎很难理解晋献公晚年为何会能连续做出这么多非正常举动,觉得就是骊姬的美色真的让老男人乱了心智——因为从晋献公此前诛杀群公子等事看,他并不是一个昏聩无能的诸侯。但是,如果考虑一下晋献公的出身,似乎就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晋献公是曲沃代翼成功后的第二代君主,曲沃代翼就是小宗取代大宗,这样的案例晋献公并不想再次上演,所以在他心底,可能认为要想保住嗣君的地位安稳,嗣君的竞争者越少才越好,国家的未来才越稳定。当他由于宠爱骊姬姊妹进而宠爱奚齐卓子的时候,凡是未来可能对这两个孩子造成威胁的,在他心中其实已经都是被清洗对象了——按这个思路,再看此前晋献公对申生、重耳、夷吾三兄弟的步步紧逼,也就能理解他何以会对自己的亲儿子如此强烈地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随着夷吾出奔梁国,骊姬终于为自己儿子即位彻底扫清了障碍。在《史记·晋世家》里,着墨最多的就两件事,一是曲沃代翼,一是骊姬之乱,相关记录此前曾讲述过。在《国语·晋语》里,围绕晋国讲述了大量的事情,其中重点讲述的第一件事就是骊姬之乱,而且有很多细节和人物言论,可以补充《左传》和《史记》对相关事项的论述,非常值得细细去看。例如在《国语·晋语》里,就记载有晋献公伐骊戎并纳骊姬后,史苏发表了一段议论,认为“今君灭其父而畜其子,祸之基也。畜其子,又从其欲,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给骊姬为何乱晋做出了更多的解释:不仅仅是骊姬为了自己私欲野心,更因为晋国在伐骊戎时杀掉了她的父亲,她想着要为父报仇,所以才会处心积虑委曲求全以上位,祸乱晋国以复仇——史苏的这个观点,很符合人性的阴暗面,这种委曲求全最终复仇的故事,其实比比皆是,后来的勾践也曾如此对待夫差。

 

到了夏天,郑文公为自己去年的逃盟付出了代价,《春秋》夏季唯一的记录就是此事,“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显然这次诸侯伐郑,实际牵头的还是齐桓公。新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

 

《左传》交代了这次诸侯伐郑的缘故:

 

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围新密,郑所以不时城也。

 

新密,就是《春秋》提到的新城。“不时城也”,说明修这个城的时机不对,即不是农闲时修的,似乎说郑文公逃盟之后预料到会有此一劫,于是不顾时令仓促新修了此城。夏季,齐桓公带领诸侯联军攻打郑国,就是因为郑文公逃盟。包围了新密,新密就是郑国在农忙时修的城邑。

 

《榖梁传》解读说: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

 

正常情况下,讨伐一个国家,《春秋》不会还记录包围这个国家某个城邑(注:即这条记录本来写成“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就可以了),这里为何强调“围新城”?是谴责郑国,表明郑文公的罪责。

 

郑国这次被诸侯攻打,确实是郑文公自己脑子不清醒惹来的麻烦,郑文公即位以来的表现,实在让人无语,不要说跟郑庄公这样的枭雄比,跟他爹郑厉公比,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公羊传》的关注点跟《榖梁传》差不多:

 

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强也。

 

《春秋》之所以说围困新城,是表示(诸侯联军一方)实力强大。

 

郑文公是因为想投靠楚国,所以去年在首止逃盟。此时受到诸侯的攻击,楚国如果不做出点表示,以后也没法带小弟了。楚国的应对策略很巧妙,秋季《春秋》唯一记录就是此,“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楚国去围攻许国,诸侯于是去救援许国——说明之前围了郑国新城后双方一直在僵持,楚国没有直接去解救新城之围,而是采取了类似后来的“围魏救赵”计策,避免跟诸侯联军正面直接冲突。

 

《公羊传》对这条记录没关注,《榖梁传》则解读说:

 

善救许也。

 

即《春秋》是认可赞许诸侯联军这次救援许国的。

 

《左传》则解释了一下具体情况:

 

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

 

说明楚成王亲自帅军围攻许国,诸侯联军前往救援许国,应该没发生什么大的正面冲突,之后楚国退兵了,诸侯联军也都顺势回国。

 

诸侯联军伐郑,显然是齐桓公想立威,惩处一下不忠心的小弟,但又忌惮楚国的实力,不敢正面硬怼楚国,所以只好虎头蛇尾收场,鲁僖公也回到了鲁国。冬季,《春秋》唯一的记是说“冬,公至自伐郑。”《左传》和《公羊传》对此都未多解释,《榖梁传》解释了一句:

 

其不以救许致何也?大伐郑也。

 

为何《春秋》没有记录成“冬,公至自救许”?是因为伐郑这件事更重大。

 

《春秋》关于这一年的记录到此结束。《左传》冬季的记录是许国被楚国攻克:

 

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fú)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楚子从之。

 

武城,杜预注释说在“南阳宛县北”,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北。衰絰,即身穿孝服;舆榇,指抬着棺材——许僖公这样做,意思就是自己已经做好了一死的准备。逢伯,是楚国的大夫。祓,指祭祀神仙祈求消灾去祸的仪式。

 

这段意思说,冬天,蔡穆侯领着许僖公在武城见楚成王。许僖公自缚双手,口衔璧,许国的大夫身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楚成王问逢伯该如何处置,逢伯回答说:“当初周武王克殷,微子启就是这样来见周武王的。周武王亲自给微子启松绑,接受了他的璧,还为他举行仪式祛除凶邪,焚烧掉他带来的棺材,以礼待他,让他恢复原来的地位。”楚成王听从了这个建议(也这样对待许僖公)。

 

此前诸侯救许后能撤退,说明当时许国面临的楚国压力已经解除了。但就这段记录来看,诸侯联军撤兵之后,楚国并未完全退却,应该是已经投靠楚国的蔡国主动出击许国,联手楚国灭掉了许国,将许国作为了投名状以讨好楚国。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