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僖公十一年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廿六日乙丑
耶稣2024年8月29日
[春秋]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㔻郑父。
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
秋,八月,大雩。
冬,楚人伐黄。
鲁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
《春秋》这一年的记录《公羊传》均未关注,只有《左传》和《榖梁传》对部分记录有解读。
春季的记录依然是晋国内乱的持续,“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㔻郑父。”㔻郑父,即㔻郑。虽然《春秋》在此处记录了㔻郑被杀,但按照《左传》的记录,郤芮反杀㔻郑及其党羽实际发生在鲁僖公十年冬季。
《榖梁传》对这条记录解读说: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
与当初里克被杀的解释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左传》春季的记录如下:
十一年春,晋侯使以㔻郑之乱来告。
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第一段意思说鲁僖公十一年春天,晋惠公派使者来鲁国,告知了㔻郑因作乱被杀一事——可见《春秋》这条记录是依据晋国在鲁僖公十一年春季给鲁国的通告而书,并不是说㔻郑是这个时候才被杀。
第二段讲述周王室对晋惠公进行了赏赐。召武公,是王室的卿士。内史过,是周王室的大夫,之前虢国有神仙降临他预言虢国要灭亡已经应验,可见很有远见。给晋惠公赐的“命”,应该就是玉圭之类的礼器,杜预注释说“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这个仪式意味着王室对其国君身份的进一步认可。
第二段意思说,周襄王派召武公、内史过给晋惠公赏赐,赏给他玉器,晋惠公接受赏赐的时候看起来懒洋洋的。内史过回去之后,给周襄王汇报说:“这位晋侯恐怕很难有后代承继他的爵位。天王赐给他荣誉,这是祥瑞之兆,他接受的时候反而懒洋洋的似乎很不乐意,自己先抛弃了自己,怎么可能还有后人能继承他的位子呢?礼,就好像是一个国家的主干。尊重礼仪,就好像使礼仪能有运行四方的车子。对于应有的礼仪不尊敬,则礼法便无法施行;礼法得不到有效的施行,则国家上下都会混乱,怎么可能长久延续下去呢?”——内史过这是预言了晋惠公将来没什么好下场啊。
这件事,在《国语·周语》中有一段更详细的记录,后人称之为《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看看内史过是如何因为“吕甥、郤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而得出“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郤将不免”的结论。
夏季,《春秋》的记录是“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这是鲁僖公与齐桓公又一次会面记录。这条记录三传都未关注,所以也不知道此次双方君主会面讨论什么、达成什么结论。特殊的一点是,这里提到夫人姜氏也参与了会面。而此前《春秋》并无“夫人姜氏”的明确相关记录,唯一可能的就是鲁僖公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那条记录,按照《公羊传》解读,是因为齐国的姜氏媵嫁过来,但享受了夫人之礼,则这里的“夫人姜氏”大概率就是鲁僖公八年的那位“禘于大庙,用致夫人”的夫人,也就是声姜。
但是此前如果出现夫人公开外事活动的记录,《榖梁传》和《公羊传》一般都会有“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之类的评论,这次居然没有,也有点奇怪。
秋季的记录,是一场祭祀,“秋,八月,大雩。”这条记录三传只有《榖梁传》解释了一下:
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鲁国举行了雩祭,《春秋》这里记录了月份,是正确的。举行了雩祭后下雨了,就记录为“雩”,举行了雩祭后没下雨,就记录为“旱”——这么说,这次祭祀祈祷还是有作用的。
再来看《左传》这年夏季和秋季的记录:
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
秋,晋侯平戎于王。
第一段讲述夏季王子带作乱。扬、拒、泉、皋、伊、雒,都在京师洛阳附近。这段意思说,夏季,王子带纠结扬、拒、泉、皋、伊、雒等地的戎人发动叛乱,攻打京师洛阳,一直攻入王城,并焚烧掉了王城的东门。秦穆公、晋惠公帅军队讨伐戎人救助王室。
之前周襄王担心的事情,终于爆发了。晋惠公估计是刚受过王室赏赐,所以投桃报李。但是很奇怪,在这里没有看到一向宣传“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出来救助周襄王,似乎齐桓公缺位了?实际上不是,这个疑问暂且留在这里,后面会看到答案。
第二段记录很简单,秋季,晋惠公让戎人与王室达成了和解。
——但实际上只是暂时的和解,我们后面就能看到为何这样说。
进入冬天,战争再次爆发,《春秋》记录说“冬,楚人伐黄。”楚国人攻打黄国。
黄国此前已经在贯泽之会倒向了齐国背叛了楚国。《榖梁传》未关注这条记录,《左传》冬季的记录说明了为何楚国会攻打黄国:
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
因为黄国人不再给楚国进贡贡品了,所以这年冬天,楚国攻打黄国——也能理解,叛逃的小弟要是不给点惩罚,其他小弟很快就会学样子的。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杨国荣】道德系统中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