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程韬】走进书院,步入成长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4-09-06 16:43:33
标签:

走进书院,步入成长

作者:虞程韬

来源:“真理与真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八月初四日癸酉

          耶稣2024年9月6日

 

编者按

 

虞程韬(作者简介见文末)是我今年暑假参加杭州志心书院的夏令营认识的朋友,在夏令营期间,我得知他来自湖北武汉,于是和他多聊了两句,了解到他大学期间如何探索自己的生命的方向,很感动于他的自立自强。他说自己是无锡人,夏令营结束后就回去无锡,正好我参加2019年敦和基金会的种子基金的年会结识了无锡的青年国学组织:初九学舍,于是建议他回去无锡后可以拜访之,切磋学问,把在志心书院学习的热情延续下去。前几天,虞兄给我发微信说很感谢我推荐初九学舍,自己暑假很有收获,我建议他把自己的心得和收获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汪亮

2024年9月6日 仙桃

 

虞程韬:走进书院,步入成长

 

2024年暑假,我有幸走进志心书院、初九学舍,在二处得到了生命的成长。我更是遇见来多位老师,令我受益良多,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方方兄,是为我指明前路、承前启后的汪亮老师,是潜心进学令我初窥儒家气象的一栋兄......感谢途中诸位老师、同学的帮助,与大家相伴成长,令我深感美好。因而作此长文,以飨后学。

 

又在一座大城市(武汉)里待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我发现,在城市里,个人的生命意志往往是懒惰的、单薄的、麻木的、停滞的,当我注意过武汉早高峰上坐地铁的,一排排上班族们疲惫的精神状态。在那里,能勾起生命激情乃至滋养生命成长的事很少,写书法、听曲子是对我而言仅有的一些方式了。即使是看高规格的书法展,和朋友交流深思后,我们也能感到展厅里书法往往生气受限、流于保守。

 

暑假,我先回到了无锡,来到乡下。此时,我这颗久居城市的心,被那些因梅雨的滋养而蔓生的乡村草木震撼了。那天的风雨下,我发现,潜藏着海燕面对暴风雨般的生命激情。“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唐诗三百首的开篇。

 

而后我将之桐庐。沿着富春江而来的,是黄公望笔下缓缓展开的富春山居景,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而志心书院,就在这桐庐的群山怀抱中。在志心书院,打扫卫生、准备饭菜等等事物,都是青年人自己完成的。除了志愿者,新来的营员往往会自觉帮忙。通过主动参与这个过程,到目睹过志愿者师兄们背后为营队的日常生活付出的艰辛,我们有所感后,会主动一起地帮师兄分担一些任务,少了许多“麻木不仁”的习气,更像一个立着的人,找到了一些生活在团体中的乐处。

 

 

 

坐高铁时所见富春江景

 

志心书院的青年立心营安排是这样的:五天内每日晨读晨练,白天会安排明师讲座、玩习、禅茶等活动,晚上则有青年会面、抄经等活动。五天后的游学则是去国家版本馆、大觉寺等地。

 

 

 

志心书院匾额,耕读传家

 

我想先介绍一下此次在志心书院体验到的射艺和七碗茶会,以及分享青年会讲的一些内容。

 

射艺,是君子六艺之一,是我们此次青年营的玩习活动。我们初学射时,不求中靶,求的是动作到位。动作到位后,射中靶子往往“水到渠成”,如此之后我们再学瞄准。经过一下午的专心练习,我们几位朋友从零基础小白,到后面,当弓弦一发,便大致知道能否射中,就这样,我们对“正射必中”的道理有了一些理解。当发而不中时,我们便心念“行有不成,反求诸己”。当射中靶心时,则“行有所得,戒骄戒躁”。

 

 

 

我们来到书院时,正是恨不得一直躲在空调房的三伏天,而这正是祛湿排毒的好时节。关掉空调,点上好香,播放起正能量的音乐。上好的老茶一轮又一轮地下肚,我们青年人在每轮的中间静坐。不久大汗淋漓,身体开始排毒……茶会完结时,一打开窗,外面来的是滑过肌肤的习习凉风。而我们这些夏日吹惯空调的年轻人,才体会到了一些真正的“清凉”。

 

 

 

在第五天的青年会讲上,赵彬山长邀请郭美星老师、汪亮老师、戴熙宁老师上座。其中老师讲到破茧成蝶——庄子意义上的人生。蚕破茧成蝶的自然生命过程好比一个人由凡入圣的成长过程。先是自知是只虫,是一个有待成长的小人,谦虚向学。再如蚕宝宝一般拼命吃,要吃好的养料,如经典,胸臆藏下万卷书。再到合适时,要主动作茧自缚,此乃闭关。在茧中,蚕会经历血肉分离的痛苦,而人呢,则要经历灵魂重建的自我更新之苦。最后化茧成蝶,生命冲破了黑暗,走向光明,达到了更高的完善,乃至下山度化众生。

 

此外老师还讲到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乡村的环境承载,需要有安放天地的大环境。在这么一片大自然中,我们可以“见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我们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举手投足间,感通天地,天人无二。那么我们更能领会“仓颉造字”的象形意趣,更能领会先圣大人的格物之理......

 

 


在书院的第五天,我有幸结识了汪亮老师。汪老师和我讲到,我们青年人当下在城市的生命状态,虽然好似“自由”,却是日渐成为原子化的个人,是精神飘荡的孤魂,缺少人与人之间温良的生命链接,我很赞同。对新自由主义的信奉会消解一个社会中人群的团结、温情,离开与团体有温度的链接,将人逼向原子化,而又难以安顿生命。汪老师知道我是无锡人时,便向我推荐在无锡的初九学舍,建议我从志心书院回家后去往那里,寻找团体,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们一起参学修己,避免重回城市青年趋向原子化的生命状态。

 

回到家后的几天,我回想起和朋友们在志心书院一楼喝茶的时刻,内心深感美好,又想起汪老师的话“人与人缺少生命链接”。便想到,喝一碗热茶是帮助建立链接的好方式,就“凡心偶炽”,买了一套茶具,并布置了一下场地。

 

 

 

我改用了自家的餐桌,当做茶桌。把自己极喜欢的清朝士大夫赵之谦的《异鱼图》贴在墙上。又临写清末民初吴昌硕的《心经》,作为长养环境气场的一部分。又想起去年社团的两位老学长在玻璃上挥洒笔墨的场景,自己欣然效仿,临《中秋帖》,墨中加酒,酣畅淋漓。

 

于是,茶台布置好了,在那么一两周里,我先与家人喝茶,有我斟茶,父母甚是欣慰。又邀请数位友人前来,交流畅叙。志心书院的方方师兄也得知了我已有了自己的茶台,很是高兴。

 

 

 

之后我应汪老师的推介,前往初九学舍。初九学舍,当文化复兴之时,于乙未年立于梁溪。师兄们潜心进学,各有专精,每周日有一位师兄讲习经典。

 

我首先结识了一栋兄。一栋兄常驻学舍,一如志心书院的方方兄。为初九学舍学正,他志于学,专研《说文解字》与宋明理学。我有幸第一次前往,便遇上一栋兄细解朱子《近思录》十数句。

 

《近思录》囊括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为初学者明道体之书,我是初次闻得此书。例如一栋兄讲“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一段,明道先生从反面讲仁,没有与天地万物的感通,则不成人,为麻木不仁,对仁没有切肤之痛,则如手足痿痹。而人人本具太极,拥有一个小宇宙,天人本无二,自然能感通。座下的傅元兄,熟读中国传统经典,而着力于西方原典,常就一栋兄的内容与之争辨,当时我只觉有何可争,后来才知是师兄之间的切磋,将理愈辩愈明。

 

下一周末便是傅元兄为我们讲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各伦理学》。一个文化的特质往往能够从它所推崇的德性中反映出来,例如,儒家推崇的德性是仁、义、礼、智、信。古希腊推崇的德性主要是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其中,傅元兄讲到,人处于政治社会的,而语言的精修必然使人主动参与政治社会,在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中的公民如此,当今共和国家的人民也是如此。古希腊有伦理学,一如修身,有家教学,一如齐家,有政治学,一如平天下,对于处于社会中的个人的成长完善,中西方都有一些相通的基本论述。

 

 


八月末,我将准备入伍,向一栋兄询问,如果到部队,只带不多的书,以打基础,窥见一些儒家气象为目的,带上《经学历史》、《近思录集解》、《四书章句集注》几本书够用否。一栋兄答道可再带一本《程氏易传》。小学不急,以义理为先。先读《经学历史》以知其脉络,再读《近思录》知入门之方,再读程朱之书,笃实功夫,以涵厚气象。

 

我前往拜谒顾公宪成的墓茔,为学舍探路。我从家寻访过去,只二三公里,感叹,如此大人近在眼前。泾阳先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卒于家中,葬在顾家祖茔。如今,先生的墓被夹在两座工厂之间,附近无指示牌,令人慨然。先生墓地尚有石牌坊、月牙池、神道、石像、墓冢及罗城。神道上木叶满地、人迹杳然,尽显世人之冷落。我穿过松柏交翠的神道,走到台前,我想起在志心书院学习过的释菜礼中的敬师礼,用此礼向泾阳先生三致意。回来后,我将在泾阳先生墓所见所感告于一栋兄,一栋兄说:“都是如此。我们六七年前去阳明先生墓,竟在酒店中,无人维护。儒门清净,不似佛道两家广为营造,只行寻常人之道。”我说:“也许未来,随着大家愈发重视传统文化了,先生们会少一些冷落的”。一栋兄答道:“先生们不在乎受不受冷落、受不受重视,惟我们扪心自问,来一趟世间,无愧于此心否?”

 

 

 

一栋兄得知我将临行,又邀请我来学舍一叙,为我专门打印北宋五子文、《南京光禄寺少卿泾阳顾先生行状》、《小心斋札记》等多篇文章。一栋兄先讲《理学宗传》,为我理清了此书归纳的理学流派脉络。又接着有关顾先生的两篇文章,讲从杨龟山先生、顾泾阳先生发展而来的无锡东林书院历史。一栋兄又为我讲了北宋五子的数篇文章,有需慢慢领会的周濂溪《太极图说》一文,有值得背诵的《明道先生行状》,也有十数年后反观能否到作者境地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一栋兄讲到读书之法,即用自家身心体贴,对书中内容要切己体察,要认识到与自己息息相关,如读弟子问,能否感受到此问题是你自己心里问出的。如师父回答,能否感到是你自己回答出的,要达到感通先贤精神的境地,方为真读书。

 

 


在张横渠的《西铭》中,我听师兄讲到,“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我回想起大一时,曾读到过中岛敦《山月记》中的句子“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不敢加以刻骨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却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是一任愤懑与羞恨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当年我深深沉浸在这种情感中不能自拔,自觉李征便是我。经过两年的读书与亲近善知识,已慢慢走出来这种生命状态。而横渠先生此句气象,更令我拨云见日。我们往往不是生而知之者的美玉,而是学而知之者的待琢之玉。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走向志同道合者,切磋共学。君子慎独,时时警醒,终不会沦为人虎。

 

出门,大雨滂沱,师兄送我至地铁。师兄说好一阵雨!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期我先难后获,蕴蓄广大。我精神为之一震,我仿佛看见暴风雨中穿行的海燕,仿佛听见命运交响曲的敲门声,仿佛想见在寒食的风雨中终将觉醒的东坡先生......

 

作者

 

虞程韬,江苏无锡人,2024年6月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经济学专业。在大学期间,曾担任七笔书画社社长。热爱书法、历史,而今又有志于学习国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