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纲著《论语鼓吹》前言暨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9-11 10:14:47
标签:
金纲

作者简介:金纲,原名李作乾,男,西历1952年出生于天津市。著有《论语鼓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大宋帝国三百年》(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等。

论语鼓吹
金纲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导语】

本书是一部“为己之学”,是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该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它是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的。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批评,而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内容简介】

本书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本书是一部以《论 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 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 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 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作者简介】

金纲,原名李金纲,下过乡,读过书,曾为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思想史研究独立学者,出版有《论语鼓吹》等著作多种。“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常置座右。

【前言】

本书陆续写作近20年,早于1996年就已经完成初稿40万字,近年开始重新整理。

严格说,这是一部“为己之学”。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 》,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 。“特殊疼爱”,就是沉浸其间,乐此不疲的求索,就是一种抱有同情理 解的姿态;“真诚面对”,就是坚持理性分析的姿态。

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冷 静对待先儒,不激情夸誉,也不肆意贬抑,是笔者力图坚持的书写原则。 所以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笔者追求的目标是:完成对《论语》现代价值 的钩沉与梳理。因此,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 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 批评。

阅读传统文献,当视为一种与古为伍的“交流”。古斯塔夫·荣格曾 经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 的深层,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参[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143页)。与先儒交流,过度的仰视和俯视都可能是一种短视;笔者主张平 视。孔子是一个校正人类道德方向的伟大先知,也是一个高明、幽默、严 肃、温和的老师,还是一个可以围炉夜话,互相打趣的邻居。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既抱有“同情的理解”,又不乏“批判的理性”,应当成为现 代儒学最具现代性的姿态。 笔者不试图重新建构儒学体系,也不试图致力解构儒学体系。读者看 到的是星星点点的认知和分析。但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 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本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一、辨伪学方法 历史上伪书很多,“经部”伪书更多。如果没有辨伪的功夫,今天所 理解的儒学很可能就是伪儒学。 所以本书重考信,特别推重清代辨伪学家崔述。考信是必要的。它是 阅读经典文献求真的方法论,也是阅读理解经典文献的第一门径。而求真 ,自身就有义理的价值,也是孔学题中应有之义,不得忽略。《近思录· 致知》说:“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尔。”这个“紧要处 ”如果是“求真”,这话说得就有意义;若非“求真”,就有问题。崔述 的“求真”,不仅还原了先儒的真相,还造就了经由怀疑而达致诚信的方 法路径。 此外,因为辨伪学的介入,后人栽于孔子头上的“冤案”就可以得到 澄清,譬如,“孔子诛少正卯”问题、“夹谷之会”问题、“公山弗扰问 题”等等,辨伪之后就会明白:有关这类公案,都是后人所编造。

二、考据方法 各章节的“鼓吹”有些有考据的过程,所得结论往往与先贤、时贤不 同,有的是标点不同,有的是本事不同,更多的是义理不同,这些,都在 各章节的“鼓吹”中随文作了解释。相信这也是最大可能还原文本,还原 语境的一种努力。

三、创造性转化方法 笔者使用现代语用学方法,对原典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价值作了有意味 的比较和转化,在视阈融汇中,给出了关联性质的解释。这方面突出显示 在对原典思维图像(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笔者力求在《论语》中挖掘 足以支持现代人建构人文道德的精神和思想资源,特别是与人道主义、保 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关的资源。在胡塞尔的时间观念里,时间 是一种延展,在任何一点上,都有过去经验的滞留,也有对未来经验的前 摄,时间的三个维度是交错的。作者力图在对《论语》的说解中,涵摄过 去图像、当下诉求与未来愿景。作者熟悉人道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 和民主主义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所以可以注意考索原典这类思想资源。

四、内证法 在《论语》中,有许多相似的“语录”和叙述。为了理清原典的本义 ,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统合处理,作者为此作了细致的比勘和整合。这种 从内部寻求证据的考证方法,比较容易从语义逻辑上准确把握经典的本义 。

五、比较法 《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衍化为一个个文化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个逻 辑起点。在这个起点之后,有更多类似的思想发生。笔者视阈所及之处, 尽量搜集与之相似的思想、观点,或经典语录,比照、排列其间,以增强 对原典精神:和渊源变化的理解。全书共引用各类书籍四百余部(书后附有 “参考书目”)。

全书按《论语》传统结构,篇下分章,每一章分作“原文”、“鼓吹 ”、“注释”、“译文”和“旁注”五个部分。

一、原文 《论语》原文篇章,有多种版本,体例不一。本书参阅诸家所本,最 后根据杨伯峻先生之《论语译注》划定篇章。《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 二章。

二、鼓吹 为全书主体,是对《论语》的义理分析。

三、注释 每章有注,注释文字简约,不做繁琐考证。

四、译文 每章译文视原文难易程度给出直译或意译。原文简单易懂,就直译; 原文较难懂,就意译;非常难懂,就意译加上括号说明,补足原文语义。

五、旁注 “旁注”为“鼓吹”部分的注解,共约四百余条。内容涉及人名、地 名、书名、古今中外典故、理论术语、观念思潮等,有许多属于鲜见资料 。所选资料都是对应于版心内容的解释性文字。

【后记】

写作《论语鼓吹》,许多人给我助力。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精神的 、道德的、思想的、行为的,等等——影响我完成了这一部书。

少蒙庭训,有幸与《论语》“相遇”(马丁·布伯用语)。我少年时代 有冥顽之气,顽梗之习,先严先慈屡以《论语》教诲。稍长,严慈即嘱我 读他书之外须读《论语》。更于耳濡目染间,我学习到了严慈那种源于儒 家传统的生活方式。

五十年来,我于儒学差有所得,能恪守士大夫习气不 稍浮躁,应当感谢圣贤道种之所孕育;而所以孕育,严慈为我植入耳根, 引我力行,当为第一因。 就传统义理之诠释而言,孔子、孟子、二程、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之外,我尽可能地注意到了唐君毅,以及荚国汉学家H.G.顾利雅、赫伯特 ·芬格莱特,韩国大儒崔根德等人的意见。圣贤话语让我看到《论语》之 历史图像,海外之声让我看到《论语》之世界图像。视阈融汇下的纵深与 平面,它们的边缘所及,共同构成我研究的半径。

将《论语》仅仅讲述为“修身”,有两种可能:文化阴谋或肤浅无知 。《论语》或儒学,还应该是政治的。弘道,应有政治哲学的介入。这样 ,孟德斯鸠、阿克顿、托克维尔、埃德蒙·柏克、哈耶克、以赛亚·伯林 、卡尔·波普尔、福泽渝吉、古斯塔夫·勒庞、塞缪尔·亨廷顿……他们 的政治哲学,就成为理当吸纳、考索的对象。其中尤以以赛亚·伯林为重 要。他的多元论思想,几乎是我阐说《论语》义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没 有多元论思想的背景构架,对《论语》(以及儒学)的解释(在我看来)就是 有问题的——或陷入原教旨主义,或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儒学如果是 可能的,舍多元价值思想之支援,别无他途。

刘军宁兄有一个意见,大意是:儒教或儒学的复兴应取决于儒家学术 思想到底有无见证者。这是一个犀利的拷问。它的问题意识在于:谁,可 以承载现代儒学?循此思路,启发我诞育了“现代士大夫”这个重要概念 。

我在书中回应了这个问题:“现代士大夫”,就是现代儒学的证成者。 我倾向于认为:对“现代士大夫”的思考,可能是我这部书中最有价值的 部分。

曾经与徐迅兄在他那清寒的乡间茅舍有过多次彻夜长谈。他对儒学的 洞见,对先贤的体悟,对国学烙入骨髓的疼爱,无不令人动容。我在与他 的争论中,不知不觉接受了他的许多意见,令我渐渐感到已经不能用“是 非对错”来臧否眼前这个人物。他就是可以证成现代儒学的“现代士大夫 ”。徐迅兄以一个美国社会学博士的知识背景,却选择了民间自由立场, 井构建起儒家生存方式,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事件。看他洒脱而又执拗地 “言行”,我能感觉到儒学古意的现代性存在。

张斌峰兄则从方法论方面给我以教益。他对傅伟勋精湛的解释,对哈 贝马斯深刻的体悟,对“创造性转化”以及人文学科方法论的丰富而又允 当的分析,对“正名”命题的逻辑论述……都让我切实感觉到解说《论语 》的多种可能性;令我在“鼓吹”《论语》的思考中,不仅因此而发见了 问题,且启发我因此能够做出自以为逻辑自洽的解释。斌峰兄的滔滔不绝 具有一种神奇的信息密度和力量。他那种学理深厚的放射性言谈提升着倾 听者人文思考的质量,同时给人以知识谱系的应有向度和安全感,不至于 让我在学术规范之外胡说八道。

韩勃先生直接促使了该书的出版。他对学术理念的深刻体认与人文关 怀,超越了出版商的眼光。他对儒学的申道姿态,温和而又坚定的决策模 式,让我看到传说中的儒商风范。他不止一次地敦促我,要我完成这部书 。我们在讨论这部书的结构、内容、形式的时候,他更不断地给我以指导 性的重要意见。以我的疏懒和无所作为的生活方式,没有他的督导和支持 ,就不可能完成这部著作。

王华人姐和绍东兄弟则在审读、编辑拙作时,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并提 供了珍贵的修订意见。王华大姐对书的“前言”部分给出了结构性的建设 方案,绍东兄弟则多次亲临我家,和我一字一句地修订原稿;极大地提高 了全书的质量。没有他们的眼光、努力和智慧,我的著作可能还要在其他 “嗅觉灵敏”(鲁迅用语)的编辑那里遭遇冷遇或拒斥。

本书出版之际,下面的话是我想要说的——

我应该追怀我逝去的父母——没有他们儒学影响下的生活方式,以及 他们为我植下的道种,我的“存在”都可能是另外一种面目;

我应该向历代圣贤表示敬仰——没有他们的创造与流变,我将无法寻 得薪火递承的图式,也无法燃起《论语鼓吹》这一束小小的爝火;

我应该向关爱我儒学的汉学家们表示尊重——没有他们以西方思想为 背景的儒学阐释,我可能无法洞见世界之大;

我应该向异邦思想家们表示钦慕——没有他们发出的人类文明之“新 声”(鲁迅语),我对《论语》的理解将无法获得政治哲学的向度;

我应该向最终给我解释方式和出版可能的各位朋友表示谢忱——二十 年前,我开始了《论语》的研究;

但是一直到近年,才开始找到一种说话 的方式和出版的机缘,这些,与朋友相关。

没有朋友们的支持,我可能至今沉默。

金纲(老金在线) 2007年5月16日

【目录】

前言
全书义理概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