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分论坛第一场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9-23 18:21:04
标签:

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分论坛第一场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八月二十日己丑

          耶稣2024年9月22日

 

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会

分论坛第一场

 

时间:9月14日下午14:30—16:00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

 

第一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由中山大学周春健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陈赟老师评议。

 

黑龙江大学柴文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略论中国哲学话语的转化与建构——以“新理学”形上学为例》。他以冯友兰“新理学”为例,认为中国哲学话语经历了由“原生态”向“现代化形态”的转化,并提示在中国哲学话语因流动性而具有多维度的特性面前,必须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经学时代与时代的经学:兼论我们时代的经与经学——由谢遐龄先生〈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之“新思考篇:儒学复兴”所引发的思考》。他通过明确“经学”为“国家意识形态”,给出谢先生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经学的回答;通过聚焦新经学与传统儒家经学的断裂与承继,现代性经学与现代性子学的关系,以及华夏传统与华夏新统等复杂关系,导出对“时代的经学”的新判断。

 

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法华〉译疏与中国哲学“权”概念的发展——以法云“权”与“方便”的概念诠释为中心》。他认为《法华经义记》在权实关系的框架中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性疏解了“权”和“方便”之异,构建起以“权实”关系为核心、以“权境”“权智”“权教”为框架的立体诠释结构,使中国哲学既有的“权”概念获得系统的佛教内涵,推动了佛教义理体系的完善与佛教中国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实在如何承载价值?——关于中国哲学中实在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他梳理了从先秦到宋明实在与道德之间的离合关系,证明两者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既在塑造中国文化特性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近现代文化转型的时代带来了诸般弊端。

 

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胡瑗教化思想发微——以〈周易口义〉为中心》。他认为胡瑗的哲学以“仁义之教,礼乐之化”为内容,既强调师儒所承担的推行仁义礼乐之教化重任,又建构起有体有用且明体达用之学,可谓典型的经义教化之学,开启了宋学的时代精神。

 

 

 

陈赟老师的评议认为,樊老师的报告指明了一条融汇历史、面向未来的安定道路。他认同俞老师报告中佛经翻译涉及创造性的问题,认为佛教的中国化影响了汉语思想以及中国后期传统社会的形成。最后,陈老师谈到,与其说“实在如何承载价值”,“实在如何通达真理或道理”的表述可能更为恰当,并对“实在”的意义指向以及由此引出的宇宙道德性问题作出思考。

 

第二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由华中科技大学朱人求老师主持,南开大学范广欣老师评议。

 

第一位报告人是武汉大学欧阳祯人老师,报告题目为《〈乐记〉的“践形”思想研究》。他认为,《乐记》文本的“践形”有三个层面的意蕴,即身与心的统一、天人的统一、对人文世界的感化作用。他阐明了《乐记》可激发的人学境界,进一步诠释了理性与自由共存的内涵。

 

山东大学赵法生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气论视域下的孟子性善论》。他指出孟子性善论不光有心性论的一面,也有着气论的一面,但是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视。通过心性与夜气的关系的讨论,他认为孟子的本心既是普遍层面的道德法则,又有着实践动能。

 

兰州大学陈声柏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再议〈公孙龙子·坚白论〉的若干问题》。他指出公孙龙的思想涉及到对性质问题的探究,故而有形上学的价值。他进一步通过《坚白论》揭示出事物“性质(实)”的三种内涵,同时挖掘性质“独立自在”的事实。

 

中山大学教授陈乔见的报告题目为《性恶、心伪与善治——对荀子性恶论的最大化一致解释》。他指出历史考证方法无法解释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从概念分析和文本解释两方面展开对荀子人性论及相关问题的辨析。从对性、心概念进行分析入手,他指出其中含有恶的要素,同时它们又具有成就善治的可能,而区分心之性与心之伪是理解荀子人性论的关键。

 

范老师一一进行了评议。公孙尼子创作《乐记》并注重心术思想,其中对心与知识的阐述可以有进一步的探索空间。对赵老师的报告,他提出面对诸多的气是否具有一个气之为气的本质的问题。范老师肯定陈老师分析独到,但提出从思想史意义上讲对《坚白论》的解释是否符合原义的问题。对于第四篇报告,他认为在荀子那里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谁为前提,其实有更多的探讨空间。

 

第三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老师主持,中山大学马永康老师评议。

 

华南师范大学许雪涛老师进行了题为《董仲舒论恶》的报告。他认为董仲舒所论恶的根源,在由天而来的人性,人性有贪仁之质,但仁贪并非等同于善恶,人性本质上是质朴的,当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便可能表现出恶,这正是王者政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基础。

 

复旦大学郭晓东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建五始:董仲舒与何休对〈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与何休都认为“元年春王正月”的背后建构了一整套《公羊》学的政治合法性理。论然而何休将“元”解为“元气”,强调天地开辟的过程,而董仲舒只笼统地将“元”解作“始”。对于“王”,何休侧重于天道对王权的合法性保障,董仲舒则更强调以“天”正“王”,并要求人君“自正”。

 

衡水学院魏彦红老师进行了题为《董仲舒论〈春秋〉治世原则:“十指”》的报告。她详细阐述了每一“指”的内涵及其价值。董仲舒认为遵循“十指”将会使万物和谐、阴阳和顺、四方仁爱、道义畅行、万事万物循天道以从事,并强调此为释读《春秋》之大法。

 

云南大学洪晓丽老师的报告题为《显德、经权与阴阳:董仲舒德刑论的三重维度》。报告人从“显德”“经权”和“阴阳”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了董仲舒德刑论的逻辑结构和特征。该结构形成了一个由天到人再到天的有机闭环,实现了从“刑德之术”到“德教之道”的政治转向,展示了汉代儒家通过重新解释天人关系来构建政治伦理的尝试。

 

对于第一篇报告,马永康老师提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否超越了《春秋》学的传统界限评议郭老师的报告时,马老师强调了《春秋》学解释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立场对解释内容的影响。马老师肯定魏老师报告内容之细致,但提醒可能存在个人概括导致误解等问题,如对“反周制”的解释。对于最后一篇报告,马老师提出了在管理者角度理解德刑时,是否考虑了民众自身的自觉性,以及民众是否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引导的状态等疑虑。

 

第四分会场

 

 

 

第四分会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孙宝山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昭炜老师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胡瑗〈洪范口义〉的解经特色与时代精神》。他认为胡瑗摆脱汉唐以阴阳灾异、天人感应为主的解释模式,将《洪范》还原为以“皇极”为核心的圣王治理天下的政教经典,因此既有“创通经义”的一面,同时也为后来的儒家学者“革新政令”提供了经典理论的准备。

 

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发表的报告题为《对魏晋玄学核心问题的再思考》。他从学派渊源、思想特征、政治背景、核心问题以及玄佛关系等方面梳理了玄学研究状况,提出现代玄学研究有两大主题:有无问题以及名教与自然的问题,认为对于后一问题涉及的复杂理论内涵仍缺少深入的辨析。

 

江西师范大学邓庆平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圣学十图〉的多重思想结构探析》。《圣学十图》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进圣学十图劄》和十图及其文字解说两部分。十图的排列与思想展开有着明确的内在逻辑,由本体论开端,逐一展示学问规模、为学宗旨与知行规范,并以心统性情为核心逐一展示用功紧要处、仁道与心学体系,最后落实于具体工夫指导。

 

评议人张昭炜老师从《洪范口义》这一著作的评定问题入手,引申到胡瑗与周敦颐的思想关系问题。随后就孟庆楠教授的报告,张老师从魏晋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展开,引申到汉代哲学与佛教哲学的传入等问题,讨论了魏晋玄学研究中史学与玄学的双重视域问题。对于最后一篇报告,张老师从《圣学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入手,提出图的形式是否指向具体的实践经验问题,并与报告人讨论了第九图中对“敬”的统摄与朱子之“敬”的关系问题。

 

第五分会场

 

 

 

第五分会场由扬州大学程海霞老师主持,国际关系学院唐纪宇老师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老师报告了题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以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为例》的文章。报告人展示了史料批判的方法和运用,通过回顾围绕《节庵方公墓表》成文始末及事实辨析的学界争论,搜求不同角度的史料进行比较甄别,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香港科技大学黄敏浩老师的报告题为《从“天泉证道”到“严滩答问”》。他回顾和梳理了阳明心学发展史上两次重要答问之间的逻辑和义理联系,深度诠释了本体和工夫在晚期阳明思想中的内涵和地位。

 

山西大学陈清春老师报告了文章《“心”与“人格”——王阳明、康德、舍勒的主体概念之比较》。他比较了“心”及“人格”在阳明、康德和舍勒思想中的含义和地位,认为作为主体理论的阳明的“心”概念更加全面和自洽。

 

河北师范大学郭亮老师报告了文章《工夫论视域下阳明心学师友之道的五个向度》。他从师友之道的角度论述了心学工夫的不同维度,认为师友共学是儒家道统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唐老师一一进行了评议。他首先肯定了方老师的史料批判方法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建议将其上升至一般性原则,提高方法的可操作性。他赞扬黄老师的义理分疏十分精彩,建议加上副标题以突出文章主题。他对陈老师在中西哲学方面的深厚积淀表达了赞赏,同时对文章使用的“主体”、“主宰”等个别概念的准确性提出质疑。最后,他建议郭亮老师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拓展和比较中西交友观的不同。

 

第六分会场

 

 

 

第六分会场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焦明德老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刘震老师评议。

 

中山大学哲学系杨海文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世态道德化以孝敬父母为第一义》。报告人认为,无论是哲学地认定“人为天生”还是经验地察知“人为父母生”,目的都是真切地呈现并敞开我们与父母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关联。孝敬父母,不仅要经由生命感应,将保全自己的身体当作孝敬父母的体现,更要领悟孝道的精神。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雅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有机整体思维视角看“三从四德”对汉代女性的影响》。报告人认为“三从四德”是儒家从有机整体思维中引申出的女性行为规范和自然农业经济条件下男女二性的职业分工,是基于男女二性自然差异上的性别伦理。它在对女性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亦含有对男性相应的道德期许。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陈寒鸣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儒学传统与现代平民儒学——访陈寒鸣先生》。报告人结合自身经历,回答了自己以泰州学派和平民儒学作为研究重点的原因,还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平民儒学的产生、主要特征及其与孔子以来儒学传统形态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平民儒学”的倡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哲学教研部托合提汗·司马义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探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史诗中的夫妇观》。报告人认为,以夫妇之伦和睦为主线,《玛纳斯》史诗所体现的主要理念有六个:一是夫妇关系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二是夫妻平等相待;三是主张婚姻与爱情一致的婚姻状态;四是婚姻以爱情为本,以礼仪为形式五是“爱情”来自于崇高的“价值世界”;六是婚姻要体现“女人”的“自觉参与”。

 

评议人刘震老师结合其行政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案例指出,杨老师的报告学术功底深厚,且情真意切,对当代年轻人很有启发意义。刘震老师认为王老师的报告对澄清误读、还原概念很有意义。同时,还从客观的角度对女性地位及男女双方的分工合作提起了呼吁,很有现实意义。刘震老师肯定了陈老师关于“平民儒学”的观点,探讨了存在的青年学者不关心社会问题、所培养学生与社会不能接轨等问题。刘震老师认为司马义老师对于《玛纳斯》史诗中夫妻观的论释对于现代社会重构夫妻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第七分会场

 

 

 

第七分会场由复旦大学邓秉元老师主持,清华大学赵金刚老师评议。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周海春老师报告的题目为《孟子和告子“生之谓性”论辩的诠释学解读》。周老师聚焦孟子和告子“生之谓性”论辩中“生”的含义,通过对“生”含义的界定,引出了新的诠释方向,并希望由此诠释为相关问题带来新的讨论。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克政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李荣〈道德经注〉“虚极之理”与“自然之性”道体、道性不二论》。张老师注意到初唐道家思想家、重玄学家李荣及其《道德经注》的重要研究价值,通过探析李荣在《道德经注》中道体论、道性论思想,认为其以理言道的思想已经非常接近宋明理学的理本体论。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秦际明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哲学体用论的形成》。秦老师基于现有研究现状,通过厘清体用论的含义、所包含的多重理论关系及其形成过程,认为中国佛教的体用论是印度佛教存在论与中国先秦道器论的混合。并且,由于此范畴形成的典范性,对建构现代中国哲学话语具有深刻的启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谢远笋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权用的证成——牟宗三对熊十力体用论的发展》。谢老师通过对经权的矛盾、权用的证成、经权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只有在牟宗三借助西方哲学资源,以良知坎陷说证成两层存有论,承认权用的相对独立性,并以开权显实处理二者关系之后,熊十力体用论的内在矛盾才得到了合理解决。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段重阳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体用论何以作为一种形而上学?》。他认为,混同体用论与本体论,是产生近代以来依据西方形而上学对中国思想进行剪裁与解释之弊端的根源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段老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两种学说进行了再思考,并对非本体论之体用论解读的可能性作出了分析。

 

清华大学赵金刚老师在评议中认可周海春老师对“生之谓性”作出的自洽解释,并认同文中关于孟子人性论不能作为本质主义的观点。赵老师认为,张克政老师论文描写的十分清楚,但文中对“道”等于“理”的推论过程较为简短,同时缺少李荣对北宋新儒者产生直接影响的证据。对秦际明老师特别从佛教中提出一条具体线索的方法,赵老师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先秦虽然没有“体用”这样的概念,但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谢远笋老师在具体讨论体用时引入了西方哲学,赵老师在评议中肯定了这一研究方法,但认为论文似乎缺少对于熊十力体用论的具体讨论。最后,赵老师对段重阳老师论文的建构性特征表示欣赏,指出文中部分论证还需继续消化和改进。

 

第八分会场

 

 

 

第八分会场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包米尔老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翟奎凤老师评议。

 

中山大学哲学系郑淑红老师报告的题目为《“两极”与“一体”——理解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个视角》。报告人从朱子与阳明文本中两种不同的表达式“A与B”“A即B”入手,分析朱子学与阳明学在言说方式以及义理架构上呈现的两种不同范式,认为两家的理论较量与学术辩难说到底是在工夫体认与义理架构中同时展开的双重“二/一”对决。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傅锡洪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论朱子思想中的仁理互释》。报告人从以仁释理、仁理对等、以理释仁等三方面揭示了仁理互释的结构,认为以仁释理,使得理是活泼泼的生动之理。以理释仁,则不仅理本身可能陷于僵硬死板,而且也使得仁本身代表的活力与生机可能被淹没。

 

中山大学哲学系张洪义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朱张会讲看南轩的道学思想进路、贡献与局限》。报告人认为朱子建立起清晰的思想坐标与工夫进路,进而体现在系统的经典诠释中,使得道学思想框架和学问规模确定下来。相较而言,南轩学问体现在价值引领上,而在思想框架的廓清与工夫进路的落实则相对较弱。南轩思想虽然激发了朱子,但后来为朱子所反思和批评。

 

南京大学哲学系翟奎凤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主宰与流行——朱子与宋明理学研究新视野》。报告人认为朱熹论主宰主要有两义:一是以主宰论神格之帝天,主宰之帝天以理为主;二是以主宰论心,强调本心之自主自立。朱子论流行最多的是讲天理流行,其次是心之流行、气之流行,实则理、心、气之流行三位一体。流行即生生义,有主宰才能生生,“主宰-流行”话语是建构中国生生哲学的重要思想范畴。

 

评议人翟奎凤老师认为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范围大小存在差异,立场也不同。如果描述朱熹思想的一个历程,从早年到晚年发生了转向,那么这里面就有不同维度的张力。翟奎凤老师认为:生生之理,客观上可以促进人的生长,但又存在“以理杀人”,这里面有张力也有关联性,,引入仁的理解就可以解决困惑。翟奎凤老师认为通过张老师的报告,我们知道张南轩对朱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第九分会场

 

 

 

第九分会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张永义老师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老师评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邢益海老师报告的题目为《湛若水心性学对白沙学的修正及其学派传承》。报告指出甘泉将心性学作为自己的学术核心,以主知的道问学修正白沙主情、主意的心学,以主敬修正或纠偏白沙学流于禅的危险,在与阳明学的论辩中建立起甘泉学派,形成孔、孟、周、程、江门(白沙)的道统与学统。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袁青老师报告的题目为《论清华简〈五纪〉与早期中国的“忠”观念》。报告指出清华简《五纪》中的“忠”观念并未高于其他四德,是君主为政公正之义。《五纪》中的“忠”观念与《左传》《国语》和黄老道家相似,不同于儒、墨、法家,说明《五纪》成书年代与《左传》《国语》相当,可能是黄老学的思想来源之一。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龚晓康老师报告的题目为《“只好恶就尽了是非”:阳明心学的道德情感之维》。报告指出阳明强调心具有情、理、觉三重维度,顺于心之本体的情感具有先天的条理,为道德的情感。当情感逆于心之本体,则为不道德情感。阳明由此证成道德情感,不同于舍勒将道德情感的证成归于之于上帝。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李浩然老师报告的题目为《朝鲜时代的“性即理”论争——以权尚夏、李柬、韩元震为中心》。报告指出朝鲜学者尚权夏、韩元震主张将“性即理”命题补全为“性即理之在气”,认为理气共存并同时具有善恶种子。朝鲜学者李柬反对补全,认为只有强调本性之中的“理”才能彰显“性”的意义。双方的争论源于对“性”的不同理解。

 

四位老师汇报结束后,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高海波老师评议。高老师、张老师和四位报告人就甘泉思想中性与天理的关系、忠是德行还是德性、《五纪》的成书年代、如何理解心之本体以及权尚夏、李柬、韩元震与朱子思想之间的关联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第十分会场

 

 

 

第十分会场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曾海军老师主持并评议。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才清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老子〉中的圣人形象:“知”的视角》。报告人认为“圣人”在《老子》这里是其思想体系的枢纽,直接关联着形上学与政治哲学,具体表现为《老子》之“圣人”同时兼具“道的人格化化身”与“侯王的典范”两种特性。此外,“圣人”最为内核的特质在于其对“知”的态度以及“知”的表现形态。在《老子》这里,“圣人”之“自知(无知)”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某种根源于其宇宙观层面的内在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夏世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今本〈老子〉第四十、四十二章合解新诠——基于简帛文本的讨论》。报告人在考察诸抄本后,认为将今本第四十、四十二章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好地呈现出《老子》自身的逻辑结构。《淮南子》、河上公本、严遵本和王弼本对“道生一”这段话的解释可分为元气宇宙里解释和修道悖论解释,而建立在今本《老子》第四十二章分章基础上的元气宇宙论解释,则可能与黄老思想有关。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杨勇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孟庄关系探源——以“孟庄互不相及”说辩证为中心》。报告人指出孟庄并非完全不相及,虽然孟子不知庄子,也未论及庄子,但庄子却知孟、及孟。庄子及其后学对孟子仁义、是非、性善、仁政等主要思想,以及取法尧、舜、孔子等取向有针对性批评。不过基于“三言”的叙述风格,上述对孟子的回应都以隐晦的方式表达。通过澄清定位孟庄关系,有助于更具体地理解战国时期儒道关系。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许家瑜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世界文学与世界哲学的交会:以道家思想为镜》。报告人指出道家文本处于世界哲学与世界文学的交会处,并以道家思想为镜,尝试反思世界视野下中国哲学可能的研究方法和立场。第一,以面向未来世界的生活挑战的思想资源介入世界,和突破文化本质主义、跨越国界的流通视野与思维方法;第二,将目光注意到哲学与文学的交界地带,不必然受限于学科框架或思想史的分析方法;第三、从翻译、流通与世界性来看,哲学和文学的研究应当有一种将之应用于当下全球面临的基本问题之尝试。

 

 

 

广东省消防救援局何建远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一德”到“得一”——以〈咸有一德〉和柏拉图“相论”对〈老子〉中“一”概念的比较分析》。报告人认为《老子》中的“一”是建构其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底层概念之一,通过厘清“一”从“德之共相”的“唯名论”到“至高德性”和“万物始点”之二元合一的转变脉络,从而为研究《老子》的政治理念和道物关系提供新的进路。

 

基于上述五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评议人曾海军老师认为才清华老师的报告提供了一个令人深受启发的肯定性的视角,但因提交的是未完成稿,所以有些遗憾。夏世华老师对于“道生一”这段话的理解与何建远老师对于《老子》“一”概念的分析有诸多相会之处,也都有不同的思考,恰恰体现了老子思想在其宇宙观与境界论之间的张力。杨勇老师从历史的学科视野对“孟庄关系”进行再思考、再论述,令人信服。许家瑜老师的报告视野开阔,提供了很多方法论层面的思考。在世界文学与世界哲学的交会处,需要确定道家的特殊性以及儒家的处境。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