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法】《商君书-更法》解评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2-08-06 08:00:00
|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秦孝公登基时“周室微,诸侯 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希望通过变法强国强军也强君。
更,变更,更改,改革。更法即变法。《更法》是《商君书》第一篇,记叙了商鞅在秦孝公面前与甘龙、杜挚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激烈辩论,集中反映了商鞍的变法思想,并被视为儒法斗争的史料之一---甘龙、杜挚被视为代表儒家的势力。其实两人虽然反对变法,但言论很不儒家,与商鞅政治立场相反,却同样似是而非,辩术则远逊商鞅,难怪失败。
在这个御前会议上,商鞅以高超的狡辩术,赢得了秦孝公的支持,让法家成为秦国指导思想。兹逐段予以评析疏解,以击其谬,以正视听。
【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於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解评】画,商讨,谋划。公孙鞅、甘龙、杜挚等三位大夫陪侍孝公,分析时代的变化,讨论修正法制的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原文】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解评】秦孝公不甘平庸,勇于变法图强,是个有为之君。但是从秦孝公“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这句话,足见他动机不正,出发点有误,虽然有求强之志,却不知政治之正,有失为君之道,被商鞅所惑,是必然之理。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虽重,不是第一,为君之道,重在民本;把“务明主长”(务必显示君主权威)视为“错法”(错,通措。错法:制订法度)的主要目的和为臣之道,更是本末颠倒。
【原文】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於民。语曰:‘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解评】泛泛而言,都有道理,有的还是至理名言。“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与儒家爱民、利民、富民思想一脉相承;“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与儒家“礼,时为大”、“礼以义起”、“与时偕宜”、“与时消息”的时中原则,亦可相通。
关键问题是,商鞅要实行的严刑恶法,根本违背礼之精神,强国而不利民,强君而弱民。强国也是强而不久,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耳。至于“便事”,确实方便了君主,方便了极权---这一点无疑最对秦孝公胃口,他明明白白要求“错法务明主长”嘛。
【原文】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解评】甘龙的回驳毫无力度。是否改变民俗施行教化,改变法制来治理国家,圣人因时制宜。如果旧俗旧制不良,当然不妨改变。关键在于怎么变,往哪个方向改,是改良更是变恶?
当时秦国被中国诸侯轻蔑,“夷翟遇之”,被视为夷狄,故秦孝公急于变法强国。甘龙这种因袭守旧的迂腐之论,哪能得君心呢?另外,关于“天下之议君”的提醒,前面商鞅说过“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於民。”秦孝公也说“善”,没有对症之药,何必老话重提。
【原文】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习,学者溺於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解评】三代不同礼,但是同“道”,礼的形式有所损益,礼的精神一如既往;五霸不同法,但假借仁义、尊道重德、尊王攘夷则同。背离仁义原则,哪有智贤可言?商鞅变法,不是智者作法是恶者作法,不是更礼是灭礼,让礼崩乐坏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原文】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解评】变法易器,当然要追求大利大功,但必须十全十美才考虑变易,其实是取消了任何变易。“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是一种极端僵化保守的思想。
道德是文明的精神核心,礼乐是文明制度表现。“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话是没错,用得不当。法古,是要效仿古代圣王和道统,循礼应该遵循儒家礼制(当时是周礼)。当时中国诸侯并不法古循礼,但比起秦国还是略强。可见杜挚法古循礼之言纯属空谈。
【原文】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解评】商鞅所为,与汤武王道背道而驰,与桀纣暴政精神相通,却拿他们来
为自己恶性变法作证,真够无耻的。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此言典型的似是而非。汤武在礼法上不循古,商礼有别于夏礼,周礼又有别于商礼,但是,在道统上却是一以贯之的。桀纣不易礼(桀纣没有改变夏礼和商礼),但不遵守礼制规范,无道缺德,所以灭亡。正确的说法是:汤武之王也,循道而兴;殷夏之灭也,违礼而亡。
【原文】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垦草令。
【解评】秦孝公智慧不足,求强心切,又图“便事”,终于上了商鞅的当。这次会议,决定了秦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秦民和儒家的灾难,中华的厄运,秦国统一的辉煌和灭族的下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因源。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