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义虎作者简介:齐义虎,男,字宜之,居号四毋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于天津。先后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宪政问题,著有《经世三论》。 |
正名:所谓“中东”应该叫“西亚”
作者:齐义虎(乐山师范学院)
来源:作者赐稿
近日,加沙地带的巴以军事冲突持续不断,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使得“中东”一词再次成为国际问题的焦点。2023年的3月,沙特与伊朗这对伊斯兰世界的宿敌在中国的斡旋下恢复了外交关系,当时我们的媒体铺天盖地使用的标题也是“中东大和解”。此外中国政府还专门设有“中东问题特使”。可以看出,从国外到国内,从媒体到政府,对“中东”这个词的使用早已习以为常、不加反思。但打开地图我们就会都看到,沙特、伊朗、巴勒斯坦、以色列这些国家地理上都属于西亚,明明位于中国的西边,为何却被称作“中东”?
所谓的中东,不是中国的视角与坐标,而是欧洲的视角与坐标。沙特与伊朗的世纪大握手本来是中国外交的巨大成果,使用的却还是西方的视角坐标及其政治地理名词,是不是有点讽刺?周总理曾说:外交无小事。一个地理名词看似无关紧要,其背后却是关乎政治立场和外交原则的大问题。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新时代中国的大外交首先就要从正名开始。通过正名,我们可以再次明确中国外交的坐标原点,重新找回中国人在近代百年屈辱史中丢掉的文明自信,全方位捍卫中国的国家安全与民族尊严。
众所周知,近东、中东、远东这三个政治地理概念都是近代以来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其背后寓意的乃是一个“中心——边缘”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西欧为世界中心,朝向西方,跨越大西洋的北美大陆属于远西;面向东方,巴尔干半岛等原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东南欧地区是近东,印度及其以东的亚洲是远东,介于二者之间的便是中东。今天我们地球上的经线就是如此划定的。在1884年的国际经度学术会议上,正式确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全球的0度经线,公认为世界计算经度的起点线。虽然这次会议是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但19世纪还是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所以0度经线选择通过的是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伦敦,而不是巴黎、华盛顿或北京。这背后的国际政治寓意是不言而喻的。
从西欧的视角出发,近代、中东、远东自西向东的排列,刚好是欧洲人殖民扩张在欧亚大陆上的地理展开,更是文明开化程度的梯级次第。过去我们中国也曾自视为天下的中心,号称中央之国,但随着近代一次次的列强入侵和割地赔款,中国慢慢从旧世界的中心跌落为新世界的边缘,于是原来的中央之国也就变成了欧洲人眼中的远东。所谓远东,就是距离文明中心极其遥远的蛮荒落后之地。21世纪,随着中国的复兴崛起,中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于是远东这个词渐渐很少使用了。近东一词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东南欧重新回到欧洲人的怀抱而不再被提及。只有“中东”这个词还在经常性使用,原因就在于这里依旧是西方大国可以任意染指、进行权力角逐的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主战场之一。
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随时做好破局开题的准备。冷战时期,中东地区曾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角力场;如今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这一地区也可能成为撬动世界旧格局、打破霸权主义世界体系的突破口。中国支持和维护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就像度量衡单位,国际标准与英美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支持和维护的是以千克、千米、升为代表的国际标准,而不是以英镑、英尺、加仑为代表的英美标准。同理,在政治地理名词的使用上,我们也要尊奉国际标准,而不是欧美西方的标准。“中东”就是一个欧美西方标准的政治地理名词,“西亚”才是国际标准的通名。
正如孔子所言:“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就此而言,使用“中东”一词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却是我们丢失自己的政治地理坐标、丢失文明自信的结果。如果我们继续使用“中东”一词,就是在毫无意识地继续承认欧洲中心论,承认西方现代化的殖民历史,承认白人种族主义的文明等级论。这对即将迎来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与党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像抗战胜利后放弃使用“支那”一词一样,果断地放弃使用“中东”一词,改用“西亚”称之。
西亚与中东所指的范围只差一个埃及,但埃及的西奈半岛本来就属于亚洲,以西亚一词涵盖之也无不可。或者我们也可以“西亚及北非”称之,虽然有点麻烦,但至少没有政治错误。把中东改成西亚,有这样几个好处:
第一,国际舆论耳目一新,再次掀起对西方中心论的警惕和批判;
第二,所谓中东问题实际上是西亚问题、是亚洲内部事务,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亚洲内部的问题理应由亚洲国家自己解决,不允许域外国家插手干涉;
第三,从东亚、南亚到中亚、西亚,再次唤醒亚洲的独立、团结和觉醒意识,以此来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国家对亚洲大陆所实行的分而治之的离岸平衡政策;
第四,避免西方的话语陷阱,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主导权和号召力,我们要有所作为就不能像过去那样疲于应付、被动防守,而是要抓住时机设置议题、主动出击。
以上便是我把“中东”改称“西亚”的一点建议。由此正名原则出发,同理可推另一条建议:对君主制国家的称呼要规范准确,避免拔高溢美。
比如英国的国王,明明只是王爵,但我们却常常将其拔高为皇帝等级,称其海军为皇家海军,称其卫队为皇家卫队等等,这在学术上知识上都是不成立的。欧洲历史上的皇帝屈指可数,古有罗马皇帝,后来分裂为东西罗马两个皇帝;西罗马灭亡后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有俄罗斯沙皇;拿破仑灭了神圣罗马帝国,自己称帝,但被反法同盟绞杀后,法兰西帝国亦随之消散,继之而起的是德意志帝国皇帝和奥匈帝国皇帝;但一战之后德意志、奥匈、俄罗斯这三个帝国都瓦解了。所以此后的欧洲便只有国王、没有皇帝,有些国家甚至连王爵都不是,只是公爵,如卢森堡大公国、摩纳哥公国等。
英国虽然曾号称日不落帝国,但在欧洲,英国的国王从来没有获得过皇帝的头衔。为了过一把当皇帝的瘾,英国把其殖民地印度改造成印度帝国,英国国王是靠着印度才当上了皇帝。但好景不长,二战之后印度独立,英国国王的皇帝头衔再次失去,又成了比皇帝要低一级的国王。所以有些香港的乱港分子把去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称作女皇,香港的电影电视剧也经常称97回归之前的香港警察为皇家警察,其实都是被殖民妄想症。1947年之后的英国国王就再也没资格自称皇家了。只有在名称上咬文嚼字、睚眦必较地正名,才能击碎对英国殖民还抱有迷思幻想的殖人们的玻璃心,打破他们的虚荣心,促进香港人心的二次回归。
因此我建议在政府和媒体的用词中,把所谓的“皇家”一律改成“王家”,实事求是,严格规范,不要美化。对于我们邻国中的泰国、柬埔寨等君主制国家,也是同样处理。日本比较特殊,公然自称“天皇”,二战之前也曾自称大日本帝国。但鉴于二战中日本时任天皇的战争责任,二战后日本的国号也改为了日本国,不再是帝国,建议把日本天皇翻译作“日本国王”,而不是直接使用其汉字表述,以此来警示其历史罪行、敲打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和军国主义思潮的复辟。既然韩国可以要求我们把“汉城”改称“首尔”,我们把“日本天皇”翻译作“日本国王”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不论是就东亚的历史来看,还是就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来看,保留下来的日本君主都没有资格再自称皇帝了。从这个名称的改变,也可以彰显我们对日本的政治态度和历史定位。
2024-1-23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