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永】历经十余载,薪火再相传 ——〈汤用彤学记〉新版略记

栏目: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24-11-07 19:01:07
标签:

历经十余载,薪火再相传

——〈汤用彤学记〉新版略记

作者:赵建永(天津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九月十七日丙辰

          耶稣2024年10月19日

 

在汤一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汤一介研究会、三智书院等机构在京成功举办《汤用彤学记》新版发布会暨汤学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新书和汤学的学术价值、传承发展贡献等问题发言,一致认为该书已成为研究汤学绕不开的基本文献,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汤用彤学记》初版时,《光明日报》率先进行报道,并在头版导读推荐。该报对该书的第四次追踪报道,以传承发扬优良学风、赓续文脉为主线,梳理了编撰“学记”对于文化传统的返本开新意义:

 

 

 

《汤用彤学记》自2011年首版后,逐渐成为常被学界引述的作品。近日,《汤用彤学记》由济南出版社与汉唐书局增订再版了。

 

新版《汤用彤学记》共35万字,补足了初版因篇幅所限而不得不遗憾节略的约10万字内容,复原了汤用彤先生哲嗣汤一介先生选定的一些文章及编排序位,并对初版做了不少校订,还增加了一些新资料和珍贵老照片,使汤用彤的学术贡献更为完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在我国,学记作为一种文章体例,历史悠久。及至近代,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学记渐成一类兼具学术年谱、传记、纪念文集之长的书籍,对记述、纪念与传承前辈大师精神财富颇有助益。

 

犹记《汤用彤学记》编辑之初,汤一介师正忙于《儒藏》编纂工作,在2007年11月8日给笔者的信中,他写道:

 

“建永:寄来‘学记’两册,我已与三联书店谈好,‘汤用彤学记’由你来编,请你注意搜集有关资料。祝好!”

 

 

 

随信寄赠的,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两本书,由三联书店编辑曾诚赠送。三联还赠有一本增订本《蒙文通学记》,汤一介师爱不释手,留下阅读。

 

随后在面谈编选事宜时,他将珍藏的1993年初版《蒙文通学记》赠予了笔者,此书也成为笔者编《汤用彤学记》参考最多的一本书。《蒙文通学记》旧版钤有“乐黛云汤一介藏书印”。汤用彤与蒙文通是同窗、同事和知音、好友,汤一介师对此书的重视,体现了对父辈学术交谊的珍视。

 

汤用彤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一个侧影,其治学可谓“熔古铸今、接通华梵、学贯中西”。这既指他在文化融合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尝试,亦是他在学术上所达成的造诣和境界。为充分反映他的治学特色,自接受这一任务后,笔者遂着意搜集各类有关资料,最终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章50篇(初版36篇)。

 

文章多为大家手笔,作者皆是汤用彤师友、门生及后学,如:白璧德、胡适、吴宓、张岱年、石峻、王元化、何兆武、楼宇烈、牟钟鉴、蒙培元、许抗生、王守常、钱文忠等。

 

其中,钱穆、贺麟、季羡林、冯契、任继愈、汤一介、乐黛云的文章,皆从汤用彤学术思想之全体系统立论,由此读者能迅速领会汤用彤的治学精髓。此外,全书从多维度对汤用彤的学术生涯进行回顾、梳理和阐述,可窥其治学门径。

 

在新的版本中,增加了笔者撰写的三篇文章:

 

第一篇是学记类论文,从新见题记看汤用彤与陈寅恪的学术互动,论述其成就的海内外影响。

 

第二篇是记述从《汤用彤学记》初版到《汤一介学记》出版的编纂经过。

 

第三篇《汤用彤先生传略》是鉴于初版传主生平介绍过于简略,而在新版推出时特意撰写的长文,以纪念汤老为人为学为师之一生。

 

 

 

新的版本还刊有重新整理的三篇附录:

 

附录一《汤用彤先生治学语录》,可视为一种袖珍型“全集”,荟萃汤用彤著作中在中、西、印文化研究等方面最具创见的观点,还新添了汤用彤评论冯友兰、熊十力、蒙文通等老友的内容。语录多从现行《汤用彤全集》遗漏文献和未刊手稿中整理出来,凝聚着汤用彤精深的见解和体会。

 

如“论魏晋玄学的发生”:“魏晋教化,导源东汉。王弼为玄宗之始,然其立义实取汉代儒学阴阳家之精神,并杂以校练名理之学说,探求汉学蕴摄之原理,扩清其虚妄,而折中之于老氏。”寥寥数语,厘清了魏晋玄学来源。

 

新版在丰富完善附录二《汤用彤已刊论著系年》之后,新加附录三《汤用彤未刊稿简目》。这是目前收录最齐全的汤用彤著述目录,为编纂汤用彤全集确立了基本框架。

 

在《汤用彤学记》中,我们仿佛能看见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历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值此汤用彤先生逝世60周年暨汤一介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汤用彤学记》新版的推出,显得富有纪念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作品的重生,更是对文脉赓续的礼敬。它如同源头活水滋养着后学心田,激励着我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