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 著《创化与新生:中国近世儒家命运的哲学省察》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11-27 16:25:20
标签:

颜炳罡 著《创化与新生:中国近世儒家命运的哲学省察》出版

 

 

 

书名:创化与新生——中国近世儒家命运的哲学省察

作者:颜炳罡
丛书:尼山文库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年月:2024-10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迅速转型,西方思想学说大量涌入,儒学之断续问题为中外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书回应此热点问题,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从近世以来儒家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冲突与融合、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断续问题、当代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儒学与文明互鉴、全球治理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尤其侧重探讨儒学在近代以来的定位和适应性问题。

【作者简介】

颜炳罡,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颜教授为复圣颜子七十九代孙,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孔墨哲学之比较研究》《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等著述2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颜教授尤其热心儒学传播事业,在山东大学义务开设“四书原典”公益讲堂16年,面向全校公益开放,被山大师生尊誉为“颜四书”。近十余年来,倡议发起乡村儒学,身体力行,组织带领乡村儒学讲师团队走进乡村、社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成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实践的典范,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断续问题
一、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儒学与现实政治解纽
二、从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凤凰涅槃,儒学在毁灭中重生
三、从1949年到“文革”,儒学在大陆沉潜和在海外勃兴:唐、牟、徐等当代新儒家完成近世以来儒学之自我转型
四、结语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
一、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效验:批判与拯救
二、新儒家:承续与再生
三、现代文化建构:对立与相成


第三章:当代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
一、敬意与同情的态度
二、中西文化之评估
三、儒家式人文主义之彻底透出


第四章:当代新儒家的“儒”的意义与“新”的特征
一、泛化与界域——当代新儒家的标识与范围
二、当代新儒家之定性与定位


第五章:当代新儒家的基本特征
一、儒家主位主义的特征
二、道德的中心主义的特征
三、内在的生命主义的特征
四、即理性超理性的特征


第六章:当代新儒学的逻辑演进
一、当代新儒学的发生
二、当代新儒学的形成
三、当代新儒学的发展和深化


第七章:时代的悲情与当代新儒家的生命品格
一、反反心态:情绪化反传统思潮激起保守主义者对儒家的同情
二、孤往精神:时代的狂飙激起真儒的大勇
三、狂者的胸襟,为传承与弘扬道统而担当使命


第八章:梁激溟与中国式的现代化探索
一、“问题中人”与责任意识
二、孔子精神的重读与中国文化复兴
三、孔子仁的精神与刚的生活态度
四、“乡村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儒家探索


第九章:张君劢的新宋学与德法合一论
一、由梁启超的学生到唐、牟、徐的同道
二、由新理智达于新道德
三、德法合一:民主社会主义之向往


第十章:牟宗三“本内圣之学以解决新外王”
一、“道德优先于知识”说
二、良知自我坎陷说与当代文化症结
三、牟宗三与第三期儒学之发展


第十一章: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一、儒学是什么?
二、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儒学的召唤
三、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第十二章:儒学与文明互鉴、全球治理
一、儒学与文明冲突之化解之道
二、王道政治的情理支撑
附录

【前言】


唐君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屡近衰亡而又再生,则为一明显之事实。如秦之结束以前文化,而有汉之再生。历魏晋南北朝之混乱,而有唐之再生,经五代与元代之生人道丧,而有宋明之再生。有由清至今之坠落,亦可有将来之再生。中国文化不断临近衰亡,而又再生之事实,不能纯是一偶然,而当是赖一文化精神中之再生质。”中国文化何以屡次濒于衰而终不衰亡,常常“置之死地而后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传承不已,中华文明何以能绝处逢生,关键在于它能适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人称之“与时更化”,简单地说就是“创化”。创化就是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新生的根据,新生是创化的目的。这是唐君毅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再生质”。


近世中国,面对“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和“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内忧外患,动荡不已,屡次濒于瓜分豆剖、国将不国之险境。亡国、亡种、亡教的警报声一次又一次刺破神州大地的茫茫夜空,一次又一次将国人从睡梦中惊醒。先进的中国人深深地认识到,欲保国、保种、保教,中国必须变,中国文化必须变,作为支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必须变。“变”成为近世中国最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也是近世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梁启超说:“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孙中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人心思变,上下思变,世界在变,中国也必须变,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是对近世中国真实的概括。而如何应对这一变局,与时更化即创造性转化是保国、保种、保教的唯一出路。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明变在近世中国并不难,难能且可贵者是知变中有常,变能守常。东汉末年,管宁在辽东“专讲诗书,习俎豆”。王船山赞叹:“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天下废之,而存之者在我。故君子一日不可废者,学也。”管宁讲学辽东,习诗书,兴礼乐,“天下分崩、人心晦否之日,独握天枢以争剥复,功亦大矣”。天下分崩、人心晦否。客观情势也,“握天枢以争剥复”,主观奋斗也、自由意志也。“君子一日不可废者,学也”,讲学即存道也,道即常。讲学即保存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之基因的活动,即保存中国文化的“再生质”之方式。社会形态可以改易,社会结构可以调整甚至再造,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本质不能变,“大中至正”之道不能变。董子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换成今日语日:“中国不变,道亦不变。”自维新变法以来,梁漱溟目睹中国之时局,惊呼:“呜呼!数十年间,颠倒迷扰的可怜,亦可怜极矣!”“颠倒迷扰”者,世道人心也。“时至今日,其可以知返矣!”知返即“赶紧回头,认取自家精神,寻取自家的路走”。“一民族真生命之所寄,寄于其根本精神,抛开了自家根本精神,便断送了自家前途。”“自家根本精神”乃民族精神,即“独握天枢以争剥复”之精神,即梁启超所谓的“变之权操诸己”之精神,就是一个民族自我主宰的精神,就是找回民族真生命之所寄的民族精神。


吾国仁人义士,在九州沉沦之际,“独握天枢以争剥复之运,卒能使旧有文化不惟不因离乱而致萎茶,反因思想之奋厉而愈启光芒。结果异方侵入之浅化人士因仰羡而同化,历阽危一次而我中华民族增庶增强一次”。近世以来,无数仁人义士秉承这种民族精神,以独握天枢以争剥复之气魄,讲诵诗书,习礼义于华夏故土,守精神疆域于海隅天涯,护住中华民族的精神主体性、文化主体性、道德主体性,让绵延五千多年之久的中华文化面对欧风美雨的狂吹乱打屹然挺立于神州大地之上。
这里所谓的近世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因为它不是政治、经济、社会形态意义上的近世,主要是指文化意义上的近世。我们认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近世”是自马礼逊1807年来华传教开始的。马礼逊来华揭开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华传教史上新的一页,同时也翻开了具有近世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揭开了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交流史、会通史、对话史乃至激烈斗争史新的一页,同时,开启了中华民族自觉的精神守卫与人文精神发展史新的一页。


传教士在西方列强炮舰协助下,轰开中国传教大门的同时,西方的各种主义、思想、学说也纷至沓来,畅通无阻,中华大地一时成为世界各种主义、思想、学说争相占领的精神“市场”和未开发的精神疆土。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以及各种主义、学说自奉者的批判、贬斥乃至全盘否定下,降至“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的地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钱穆、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儒家学者在欧风美雨“天下滔滔皆是”的狂飙下,毅然挺身而出,抗拒时流,为孔子争公道,替儒家呜不平,这是他们个人意志、主观奋斗精神的体现!这些儒家知识分子终其一生,为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护住儒家文化的仁义之统,以儒家道德仁义为主体,尝试着如宋明儒学吸纳、融会印度传来的佛学一样融摄西方的名数之学和民主的政治理念,再造儒学的新形态即儒学的新生。


近世以来,坚守中国文化本位尤其是以儒家义理作为自己精神信仰的儒家学者们,为寻求以儒家精神作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了种种方案,建构了一个又一个思想体系。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治理主张,牟宗三的道统、政统、学统“三统并建”的人文理想等,他们的最终目的即“本内圣之学以解决新外王”,即解决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的衔接问题。总之,他们力图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建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近世儒学的发展说明,创化即新生,新生即创化,创化与新生对儒家文化的生命有机体而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面相。若一定要分判二者之异,创化是新生之过程,新生是创化之目的,过程即目的,目的即过程。创造性转化的每一步进展无不是儒学新的生命形态的成长,而儒学新的生命形态的每一步成长即儒学创造性转化的进一步接近圆熟。


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认为创化与新生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方式的主调,更是儒学新生命形态成长的主流方向。但创化永无穷期,新生永远在路上,创化与新生永远处于既济未济之中。如此,则吾中华传统文化之生命才能“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正所谓“日新之为盛德”。创化不已,日新不已,生生不息,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活力,斯文彬彬矣。


本书所展示的是作者对上述问题的些许心得。由于写作的时间跨度比较大,难免有一些后前不谐和之处,或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乃至错误,肯请方家、时贤不吝赐教。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感谢清华大学陈来教授的大力推荐,感谢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部彭彦华部长对本书从具体体例到编写方式提出的良好建议,感谢好友李世高先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打印、整理文稿,感谢周海生、常樯、刘雷、王晓等诸位好友在查找资料、校对文稿等方面为本书做出的贡献,感谢责任编辑裴继祥同志对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


颜炳罡
2024年7月于曲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