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兴 著《山河变——晚清的失序、冲突与衰亡》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12-20 11:39:00
标签:
袁灿兴

作者简介:袁灿兴,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无锡城市学院教授。著有《中国乡贤》《北洋军征战史》《草原帝国准噶尔》《军机处二百年》《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大清内务府:从帝王的家奴到鹰犬》《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山河变——晚清的失序、冲突与衰亡》等。



书名:山河变——晚清的失序、冲突与衰亡
作者:袁灿兴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2024-7

【内容简介】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扩张的冲击、社会问题长期累积形成的危机及严重的政府失能等层出不穷的状况。新老问题汇集,而大清帝国却如同疲惫的老马,力不从心,僵而不死,勉强维持着。经由无数小事件汇聚成的巨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开始,通过碰撞、叛逆者、自强、变法、开战、烽火、互保、溃败、革命九个章节,深入探讨晚清社会巨变背后的复杂动因,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编辑推荐】

1.一部描述晚清失序、冲突与衰亡的精彩历史!生动剖析在混乱与动荡中的大小人物隐秘心理,揭示了巨变后的社会动因!当天朝大门被打开,晚清混乱纷杂的多方势力——皇帝、太后、保守派、洋务派、普通民众、义和团、西方教会与军队等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摇晃的帝国何去何从。

2.独特视角,窥探晚清内忧外患,再现华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本书从闯入天朝大门的西方传教士开始,以细微且不同寻常的视角开启叙事,当清王朝关闭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沉溺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时,西方人却从未停止过进入中国大门的努力。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往日单纯的宗教热忱也变为了对商品市场的无限渴望。支持这种渴望的力量,已不再是往日传教士手中的经书,而是由国家力量所支持的、经工业革命武装起来的西方人的坚船利炮。

3.本书作者袁灿兴,是近两年来颇有成绩的青年历史学者和畅销书作者,擅长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扣人心弦,写作方式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作者简介】


袁灿兴,教授、博士,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著有《传膳啦!》《北洋军征战史》《草原帝国准噶尔》《军机处二百年》《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大清内务府:从帝王的家奴到鹰犬》《疫病年代: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瘟疫、战争与社会》《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等,作品先后被翻译为法文、土耳其文等。

【目录】

第一章 碰撞:闯入大门内的陌生人


天朝大门被打开
谣言:天津的传说
仇恨:卜克斯之死
慈善:丁戊奇荒的契机
利益:山东没那么好混

第二章 叛逆者:乡村冲突的复杂动因


赋税与官激民变
争地:庞三杰的三变
冲突:拆庙建教堂
神拳:兴清灭洋
干旱导致华北巨变

第三章 自强:一体化统治的自我修补


赫德与总税务司
外交新思维与走出国门
同文馆与新式学校
军事现代化与政治意图
洋务也是一场经济自救

第四章 变法:顶层设计的老问题


王朝的顶层设计
不如意的光绪帝
流产的戊戌变法
请为皇帝陛下立嗣
立嗣之争与仇洋

第五章 开战:内部撕裂的外部表达


保守派的回击
向十一国开战
五大臣之死
臣唯能杀洋人
五个暖心鸡蛋


第六章 烽火:战争背后的政治运作


炮口抬高了一寸
血肉之躯逼停火车
炮台对决炮舰
天津大炮战
京师大门被轰开

第七章 互保:一体化统治系统的松动


风暴将来袭东南
第一红顶盛宣怀
刘坤一的忠与叛
张之洞的庚子布局
裱糊匠李鸿章

第八章 溃败:离散的一体化统治系统


黄衫死国老臣多
保皇是门好生意
新政为何搞不成
江湖间的叛逆者
废除科举与书生从戎
笑到最后的大佬


第九章 革命:危机的总爆发


满汉矛盾与阶层固化
财政紊乱与各地民变
投资与四川保路运动
流言与湖北新军风暴
权威失序与收拾残局

【前言】

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在19 世纪遇到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刺激与挑战。就清廷而言,入关三百年后,虽经历各种挑战,但王朝家业,似乎仍然固若金汤。道光、咸丰年间,内有太平天国崛起,外有英法入侵,亦能化解危机。此后清廷学习西方,操办洋务,遂有同治中兴。然中华帝国内心之坚守,传统之影响,却使洋务运动只能有皮毛,而未能长出血肉。

19 世纪中叶的中国,内外交困,使清廷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开始了对西方工业社会的学习,并开启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步伐。

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到了晚清时期,整个国家呈现出巨大的裂痕,无数的小事件汇集之后,形成巨大的合力,带来了晚清巨变,最终导致清廷的崩溃。三千年文化之传统,要破除旧习,维新图强,靠内部力量,常不足为之,而必有新力量勃然而起,斩断旧日势力,摆脱一切羁绊,方能奋发往前。

自西方列强出现于东方,传教士群体涌入,成为大门内的陌生人。传教士在华,既推动了中国文化、医学、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也与恪守故旧的势力发生冲突,庚子年义和团之勃兴,实源于内部争斗。此年,保守派借拥戴大阿哥溥儁之名,结成一党,势力雄厚,虽慈禧亦不能制之。保守派仇视西洋,遂借义和团之力量,欲内除光绪,外拒西方各国。奈何时代业已巨变,在历史车轮前,保守势力不啻为螳臂当车。

庚子年巨变之后,清廷发现,不变则亡,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以求实现富强,挽救大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可历史没有留出太多的时间给清廷去完成这场过渡,在历经多年的努力而未能达成求强求富的目标后,解决中国问题的焦点转到了改造社会上层建筑之上。当1905 年慈禧太后命五大臣出国考察时,激进的汉人民族主义者认识到,该考察团的使命有利于巩固清朝,这令汉人民族主义者沮丧,其中的一些人采取恐怖手段,试图阻止这次变革的新举动。一个年轻的革命党学生想在火车离开北京时炸毁它,但失败了。1906 年,慈禧太后下令预备立宪,改革行政机构,重设六部,召开国会,并推动县以下的行政改革。但是这些举动对于革命党人来说,已经远远不够了。清王朝已经彻底无法挽救。

1911 年清王朝崩溃。但革命者推翻清廷之后,却未建立起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这个政体与以往王朝的唯一区别,在于它披挂上了现代共和的外衣。没有通过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社会底层结构的改变,只是追求单纯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就不可能真正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庚子巨变,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中国经历了由经济层面到政治层面的变革,但都未能完成社会转型。先进的知识分子随后发起了五四运动,希望通过思想层面的变革来彻底重造国人之精神,但社会底层结构的改变仍被忽视。费正清回忆,他的老师蒋廷黻曾说:“现代中国人对西方外在事务了解得明白,而对本国内地的情形反倒瞠目茫然。”

在以后的时代发展中,凡能注重于从中国底层社会着手者,虽是星星之火,却可掀起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