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星教授做客大众讲坛,论易学与天文学的奥妙
来源:“东亚易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十六日甲寅
耶稣2024年12月16日
讲座回顾
大众讲坛“致敬经典·《周易》公开课”,由山东省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与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易学研究中心共同打造,旨在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解读被历代先贤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蕴藏的规律与智慧。
在古代典籍里,最早使用“天文”一词的是《周易》《贲》卦的《彖传》,这也是今天仍在使用的“天文学”名称的词源。中国古代天文学,滥觞自远古,堪称古文明之肇基与渊薮。
12月14日上午,山东省图书馆荣幸邀请黄黎星教授,为读者们讲授大众讲坛第544期“致敬经典·《周易》公开课”之《观乎天文 化成天下:易学与天文学》。
黄黎星,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易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敦和基金会经学资助专家委员会成员。师承六庵先生(黄寿祺教授)、张善文教授、萧汉明教授等易学名家,专注易学研究三十余年。遵循“从源溯流”“强干弱枝”“贯通经传”“象理兼融”“博取择善”等研易原则,立足治经传统,精心研读古注,并注重融汇新知,创造发挥,研究领域涉及易学本体、易学史、易学与中国哲学、易学与文艺美学、易学与古代乐律学天文学,以及易学与数术文化。
古代圣明聪睿的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确定星宿排列,测算日躔月离,了解黄道白道,标记景昃朔望,创制演进,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章彩显现。古代天文学的诸多内容,在《周易》这部经典里有所表现,《周易》经传中与天文学现象相关的叙述描写,引发了诸多的阐释解读和联想发挥。而在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中,将易学的象数义理与天文历法学进行结合,或以易学象数解说天文历法,或引用天文历法的内容进入易学解说体系,也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易学与天文学的交融汇通,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黄教授从“观象授时与历法雏形”讲起,介绍了《尚书·尧典》关于观测黄道日行于“四中星”的以定“分”“至”的内涵,又分析了以北斗七星旋转判定时序变化的各种文献及其衍生的文化形态(如北斗七元星君的民俗信仰等),以及以岁星行次十二辰为年份记载的由来与演变等,并总结说:四中星以定“分”“至”,北斗周旋以建月而积年,岁星行次以定岁,都是处于“观象授时”阶段,精确性不足,大略而定,然远古时代,或足敷用。
接着,黄教授讲解第二部分“日躔月离与历法制定”。《周易·系辞传》中提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又提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历法制定的核心基础,是通过圭表测影的方法,得到日行黄道一周的天数,即365.25,此数值在春秋中期已经被认识和应用,《左传》中记载的“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周历正月,就是夏历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可以作为证明。黄教授又着重介绍了“冬至”节点在天文历法中的关键性意义。《周易》的《复》卦,与冬至节气形成关联,具有融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丰富蕴涵。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也就是兼顾太阳运动周期(365.24225)与月亮朔望周期(29.530588)之间的协调。如何形成日月运行周期的协调?那就是用“闰”法。春秋后期,19年7闰的“章法”已经被使用。黄教授还让听众进行相应的计算,使听众对“章法”有了具体的感受。黄教授介绍说,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全貌,我们今天不能确切了解了,保留至今,有全面要素及数值的历法,是制定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的《太初历》(《三统历》),记载于《汉书·律历志》。《太初历》曰:“时所以纪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又称:“朔不得中是为闰月。”这种置闰原则后世一直沿用,直到今天。关于《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章中的历数问题、“闰”的问题,黄教授将精准的天文历数知识与汉儒(清惠栋所整理、引用)、唐宋儒(孔颖达、程颐、邵雍、朱熹)及尚秉和先生等论析,作出了精妙的分析评判。
黄教授还介绍了“一元来复”的天文历法学本义,即包含的“章、蔀、纪、元”形成的4560年周期,以及中国所拥有的天文历法方面的两个世界非遗文化项目(“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和“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不同侧重点,以及中国传统历法的兼顾日月运转(视运动)周期的文化意义——阴阳合历,日月配合,阴阳和谐,乾坤并建。
关于“天穹四象与二十八宿”和“五星观测与天人感应”,黄教授以精要的文献、精美的图片制作的PPT,让听众感受到易学与天文学所涉及的丰富多彩的内容,精彩叠出,引人入胜。
最后,黄教授讲到易学及术数与天文历法。
关于《周易》及易学与古代天文学关系的问题,相关资料散见于各种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文献中,其所呈现的角度、方法、观念、结论也各异其趣。综观这一颇为繁杂领域及其呈现的问题,应从《周易》经传文本与天文历数关系论析、历代各种易学象数模式对天文学的援引、天文历数对易学的依傍与解说这三个方面展开论析,以形成对易学与天文历法关系研究的正确理路和科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在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中,将易学的象数义理与天文历法学进行结合,或以易学象数解说天文历法,或引用天文历法的内容进入易学解说体系,也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易学与天文学的交融汇通,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黄黎星教授感慨说:千万人在描绘和阐述日月叠壁之美妙、羲和望舒之神奇,有时,不如二三子认真并观测记录日躔月离之轨迹、圭表投影之精数。正如《周易·系辞上传》中所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咨询讲座事宜请致电0531-85590666,并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QQ群关注《大众讲坛》讲座最新动态。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