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敬畏的人 ——河北省儒学会儒家文化教育普及委员会郭君铭教授为北附学校家长授课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4-12-23 00:49:43
标签:

做一个有敬畏的人

——河北省儒学会儒家文化教育普及委员会郭君铭教授为北附学校家长授课

来源:“河北省儒学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二十日戊午

          耶稣2024年12月20日

 

 

 

2024年12月18日下午,河北省儒学会与石家庄市北附学校共同推进的“中华经典进校园”工程,家长课堂第三讲,邀请到河北省儒学会儒家文化教育普及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郭君铭教授,以“做个有敬畏的人”为题,与北附学校初中部五百余家长进行了一次恳切、朴实又发人深思的精神对话。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高士涛先生和北附学校书记兼校长韩志杰先生、主管领导赵晓娅副书记、校长助理王晓英老师暨“中华经典进校园”项目组的老师们全程参加了本场活动,项目组李雪霞主任主持了本场活动。讲座开始前,校长助理王晓英老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

 

 

 

郭君铭教授为中央党校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周易学会理事、河北省儒学会儒家文化教育普及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范围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易学哲学、宗教文化以及河北文化建设等领域。

 

 

 

郭老师如故友恳谈,先从自己教子感悟谈起,阐明了孩子敬畏老师的重要。郭老师说,作为一个受教育者,只有对教育者有一种尊重,甚至是崇拜时,他才能够言听计从,才能很好的按照老师帮他设计的轨道,完成自己的历程,最终收到学习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在老师面前心存优越感时,老师教育就会打折扣。

 

说到对知识、对文化的敬畏,郭老师说,在我们祖辈那个时候,读书(包括写字),都是一件很神很神圣的事儿,写过字的纸是不能随便乱扔的,更不能涂抹污秽,要专门拿到城隍庙里去烧掉,因为知识是神圣的,写了字的纸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你怎么能够去亵渎它!与前辈相比,我们当代人对待文化、对待知识的敬畏感,是相去甚远的。这也是今天选择这个题目,和大家做交流的缘起。

 

 

 

 

 

 

 

关于成人和成才,郭老师说,两者不是彼此排斥的。成才首先必须是成人。很多失败的案告诉我们,如果在成人教育上出问题,出来的“才”可能是歪才,甚至是毒才、恶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我们也可以说,能够自食其力,不反社会,成为社会的贡献者,能够为别人做事,能够为我们社会的丰富多彩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一种成才。成人也好,成才也好,必须要守住的一个底线,就是要有敬畏。

 

敬就是尊敬,畏就是害怕。郭老师说,所谓敬畏,就是对你内心中的对象,既尊敬他,同时又有点怕他。这个敬畏的对象,既可以是你的长辈、你的老师、你的领导等这些具体的身边人,也可以是集体,包括它的制度、规则。敬畏的最高形态是什么?是人内心的文明的根基。我们最终敬畏是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源头,敬畏的是文明,敬畏的是历史,敬畏的是整个自然。如《论语》当中孔子所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从这个角度上,郭老师讲,敬畏是社会的文明之根,是个人的情怀之源。

 

郭老师说,在教育过程当中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孩子长大了是不是很守规矩,往往取决于他小的时候是不是怕一个人,同时他怕的人又一直在领他走正道。有所敬畏,他能够在人性成长的过程当中避免两种情况——狂傲和放肆。敬则不狂,怕则不放肆。受教育就是接受训练,按照文明的模式来陶冶自己,塑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社会化的人。

 

 

 

敬畏不是对人的贬损,实际上是我们的生存智慧。敬畏的“敬”,表现为人生态度上的严肃和认真,个人品格上的谦卑和谨慎,反映的是人一种价值追求,是我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自觉的认同。真正的聪明人是知道害怕的,无知者才无畏。郭老师说,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敬畏,对社会的敬畏,这是什么?这是我们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关于敬畏的本质,郭老师引用了几位先贤的话:北宋诗人林逋强调 “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菜根谭》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呻吟语》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方孝孺曰,“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就此,郭老师提示,敬畏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敬畏的本质是摆正自己的位置。

 

对于如何培养自己的敬畏心,郭老师引用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供我们参照自省、拾阶升堂。冯先生说,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郭老师说,人和人的区别表现在哪呢?本质的表现在你觉悟的程度。自然境界,自己对自己没要求,生命没规划,跟着感觉走随大流,别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以前怎么样,我现在还怎么样,没有觉悟。第二层次是功利境界,开始有想法了,一生追逐名利,为物欲所累,比自然境界高级一点,仍然没有抓住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东西。更高一个层次的是道德境界,能够眼里有他人,心中有集体,能够考虑家庭、单位、国家了。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就是把自己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份子来看。自己到底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不仅要协调和周围人的关系,怎么样更好地服务于你所在的群体,你还要处理好和世间万事万物的关系。这又如孟子讲,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做到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能像亲人应有的样子对待亲人,用一种道德的态度去对待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不难理解。爱物是什么?是我们也要用道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周围的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是因为节约,是因为这些东西里面都有人类的劳动,有人类的心血凝聚其中,是因为我们对周围任何一件东西都心怀敬畏。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天地间的一切,让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恰当合适,就是天地境界。能够做到这个程度什么,那是我们人生最完满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如何树立敬畏,郭老师提出两点。第一是自觉。知道心存敬畏是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该有的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既已选择,就要不断思考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不要彼此攀比。第二是关注我们做事的态度,而不要过多考虑这个事情最终的结果、回报如何。因为考虑自己的牺牲、付出过多,计较结果、回报时,你说失去了对这个世界应有的一种敬畏,同时也贬低了你自己。

 

最后,郭教授说,作为老师也好,作为家长也好,我们除了是教育者、是监护人,同时我们也是孩子成长的见证者、陪伴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有敬畏孩子的观念。言传不如身教,我们应该与孩子共同的成长,共同的成为一个有敬畏的人。

 

郭老师一个多小时讲述,感情其挚,言浅意深,如故友叙谈,五百余家长皆静心倾听。讲座结束后,赵晓娅副书记致辞,向河北省儒学会暨郭教授表达感谢,并期待家校协同,与孩子共同成长为有敬畏的人。最后主持人李雪霞老师提议全体家长行动起来,从“对老师有敬畏、对父母有敬畏、对知识有敬畏、对民族有敬畏”从四个方面,与孩子共同成长,做有敬畏的人。

 

“中华经典进校园”项目,是由河北省儒学会和北附学校共同发起,响应中央号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而携手推动的重要项目。河北省儒学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根据学校需要,在学术资源、专家指导、专业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方面则发挥师资和生源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中小学生传播。双方参与者都是出于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凭借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无偿做一项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业。德不孤,必有邻,我们也期待更多学校、更多同道一起参与进来,汇聚文化传承的细流而成民族优秀文化的江海,托举中华巨轮驶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文/张志强 摄影/解立云 张志强等 编辑/明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