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史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作者:张小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廿三日辛酉
耶稣2024年12月23日
中国古典学是近年来学科专业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就“古典”的范畴而言,学界目前有“先秦”“先秦秦汉”“先秦两汉”“整个古代”等多种提法;它不仅包括汉文典籍,亦包括少数民族典籍,还包括传世文献,亦包括出土文献等,不一而足。就研究取向而言,有语文学、文献学、跨学科、综合性、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等多种。笔者认为,对古典、特别是对具有文化元典性质的先秦诸子的阐释史和现代诠释也应该成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正如黄德宽先生所说:“先秦元典文献的传承传播以及历代整理研究和阐释成果,体现了先秦元典性文献对中华历史文明传承、演进的深远影响,也应作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再谈中国古典学的构建》,载吴洋主编《中国古典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第311页。)笔者曾撰《〈孟子〉学术史》(济南出版社,2023年),就以《孟子》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孟子》产生于战国时期,对它的阐释研究,从汉代就开始了。汉唐时期,以章句注释为主,其中以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注》为代表,赵岐对《孟子》的阐释主要体现在每章最后的章指上,重点在于阐发《孟子》的原意,清人焦循曾说“孟子之言,含蓄不尽,赵氏注与章指互发明之”(《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934页)。虽然是以注的形式出现,但赵岐的本意却是希望以孟子之精神与学说,挽救即将倾倒之东汉王朝,他说“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焦循:《孟子正义》,第13页)
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盛行,严重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对抗二教,中唐之后,韩愈等人构建儒家道统,孟子被列入其中,成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后的道统继承人和传承者,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孟子被纳入道统,重要的原因是他传承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儒家之道,其系统的心性论思想是对抗佛教的有力思想武器;再者,孟子本人是“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的榜样,战国时期杨墨之言盈天下,孟子挺身而出,力辟杨墨,挽圣人之道于将坠。
如果说唐儒对抗佛道还停留在思想的表面,宋儒的反击则深入思想内部,通过重新构建儒学的哲学体系来实现儒学的重生,朱熹理学便是其最终的理论成果。朱熹的思想资源主要是四部儒家经典,《孟子》便是其一,孟子的性善论是朱熹人性论的主要思想来源和基本底色。朱熹的人性论思想由三对主要概念构成,理与气、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性与情。理与气是人性论的宇宙论基础,理是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原则,核心是儒家的纲常伦理;气是宇宙的物质本源,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人性论的核心,天命之性源自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源自气,气有清浊之分,人有善恶、贤愚、寿夭之分。性与情是人性的表现形式,性为仁、义、礼、智四德,禀天理而纯善;情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禀气质而有善有不善。天命之性才是人的先天本性,气质之性和情则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因而与孟子的人生而性善、有仁义礼智四端一脉相承、一气相通。
理学发展到明代,以阳明心学的形态出现,致良知是王阳明的独特理论贡献,良知概念便来自孟子。《孟子?尽心上》第15章,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认为,良知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以仁、义为核心的品德。王阳明继承并丰富了孟子良知的内涵,认为除了仁义等品德,良知还是天理在人心中的自然显现、是是非之心等;进而提出致良知的理论,主张通过实践将良知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事物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这样的理学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所践行。
时至近代,西学东渐,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进入中国,为与本土的思想资源对接,孟子的民本思想被诠释为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冯友兰认为孟子的政治社会思想不是为贵族而设,而是为民而设,孟子王道的一切制度设计和政治举措,都是为了民众。徐复观认为,孟子的民本思想,彻底扭转了政治以统治者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维方向,坚持政治应以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而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主政治思想的代表。
从《孟子》的阐释史可知,在中国,每个时代的思想、学术、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都有古典的参与。古典为时代提供所需的思想要素,亦在历代的阐释中获得发展,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古典不是静止的经典,而是流动的思想河流。所以,古典学的研究对象不止古典本身,古典的阐释史、发展史亦是古典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古典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不只是关注过去的古典和古典的过去,而在于古典与当下的链接。当今,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正如西方古典文明的复兴催生了西方的近代文明,中国的古典学也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源泉和智慧支持。在古典中寻找到当下所需的思想要素,与之共鸣共振,对之进行现代诠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古典学肩负的时代使命。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