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书院2024年第二十二期读书简报
来源:“海南落笔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初八日丙午
耶稣2024年12月8日
太史公说:秦朝的祖先伯翳,在唐尧、虞舜之时曾建立功勋,被封土地,受赐姓赢。“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无论后人怎么去污蔑秦祖先是未开化之西戎蛮人,“唐虞之后”都表明秦先祖并非野蛮人,三皇五帝的传说并不在其多伟大多英明,而在其奠定了中国的正统,而“受土赐姓”的秦也是正统。追本溯源,秦朝有正统合法性。秦至夏商时衰落了。而到周衰落之时,秦国兴起,在西部边境建起城邑。自缪公即位以来,秦逐渐蚕食诸侯,最终成就了始皇。中国人非常重视族谱、家谱,至汉代司马迁写《史记》之时,我们可以基本上推出世家贵族治理天下这一景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世家大族的传承有深厚的基础。始皇自以为功业比五帝伟大,地盘比三王宽广,羞于跟五帝、三王比。始皇因其整个家族的历史曾有过辉煌,加之自穆公以来,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最终到他这一步完成了数百年来大一统之成就,故有“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居功自傲之心亦合乎常理。司马迁写秦之崛起至衰败特别具有文学色彩,但我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史学家,因其在写《史记》是把事实勾出,史学家说话要公道,得有据,不得是自己无端预测推想,要引他人言来证理,故史学家很少有评判的权利,即使评判也须要有板有眼,有根有据,而司马迁就做到了这一点,“太史公曰“时言简意赅,三言两句,就把秦始皇的整个过程都概括得很清楚。司马迁在表达事实之余,也保留一种意见、立场,因其心心念念的是“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因此《史记》中包括”太史公曰“的所有的材料整合,皆蕴含着儒家要褒贬的、要惩恶的、要扬善的,这是他写史的一个价值导向。
而后太史公巧引贾谊评论道: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整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秦灭六国,紧接着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及国防建设,“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这是国家堡垒化、要塞化之体现,结果却是农民起义了。然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的地方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望屋而食,横行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有粮食吃,不用保障后勤,体现了人民群众之拥护,所以能纵横天下。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不封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称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也。”管窥蠡测,上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缺乏预测判断;下疑心渐起,人心散乱,无安全感。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但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以文学角度来看,这段用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秦灭六国统一后如何进行要塞化堡垒化的建设,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可问题是陈胜吴广稍微振臂一呼,天下大乱,这个堡垒化、要塞化的防线就迅速崩溃了。而后秦人在这个情况下坐以待毙,没有任何的有效的组织和抵抗。后面稍微有组织起来抵抗的是章邯,而章邯反而率三军之众在外面和这些对手做交易“以谋其上”,可见人心尽失。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四面皆有险要关塞。从缪公以来,直至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然并非代代贤明,“其势居然也。”这是地理形势造成的,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并非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形不利,势不便也。”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的,并没有德高望重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实际上是为谋一己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对大国的君主发号施令,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其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
秦王为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迷惑而不觉悟,故秦亡也是应该的。 “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此句体现了乡土观念,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未尽而自己就先被杀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大乱,皇上还不知道,实乃可悲。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一个国家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之时,在内能自己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本末皆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实在太远了!所以俗话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批评秦朝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此段极像荀子的思想,而不像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为主观能动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以德治国讲礼法,但孔子把“礼”只是说的更简单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个“礼”同秦始皇制的而至二世结果就崩溃了的“礼”有所不同。此处更偏荀子之思想,“法先王法后王”,既有儒家之韵,亦有法家之味,以儒家为主,“外儒内法”。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安矣。”君子治理国家,需考察上古之历史,验证当代之情况,还需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了解兴盛衰亡之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此句甚妙,以此作结,愿诸君能践行之,落笔书院成员2024年12月1日记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学生中心。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落笔书院2024年第二十一期读书简报
【下一篇】落笔书院2024多篇读书简报被儒家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