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 王雨】略论艺术与学术的分际

栏目:思想探索
发布时间:2012-09-18 08:00:00
标签: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略论艺术与学术的分际
作者:林桂榛 王雨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54期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2年9月18日




    去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学位与学科目录,新目录将狭义艺术领域诸学从文学门析出另立艺术学并与文史哲法等12门平列,艺术学界普遍视之为艺术学繁荣的新起点。同年4月8日《光明日报》第12版曹意强《艺术不是学术?》与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2版俞子正《面临“失声”的音乐学科》两文都呼吁在此契机下继续推进高校艺术学改革,尤其要改革重研究、轻实践的高校艺术学评价体系,反对“艺术不是学术”,反对“艺术学科走向非艺术化的趋势”。但曹、俞教授两文有将艺术与艺术学混为一谈的硬伤,其主张推行则可能导致出现“艺术学科日益艺术化”的有术无学之趋势。
    
    
    1、艺术学与艺术完全是两回事。国家学位委员会调整的是艺术学的划分而非艺术的划分,高校的艺术或艺术学工作者切勿首先张冠李戴混淆了。艺术学是什么?这并非是很困难的问题,艺术学无非是研究艺术或艺术现象的学问,就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或物理现象的学问,法学是研究法或法现象的学问,美学是研究美或美现象的学问。某“学”虽然得依赖于该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但该学不等于该学的研究对象,这是一个连中学生尚当分辨出的语言逻辑或概念差异(物理≠物理学,地理≠地理学,生物≠生物学)。 
    
    
    宗白华1920年《美学与艺术略谈》说:“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若当时有“艺术学”概念,那宗白华也会认为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而艺术学则是研究艺术的学问。张道一1995年《应该建立“艺术学”》说:“艺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文化活动。艺术学则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学科。”这种定义句式的主干正是“艺术学是学问/学科”,可见艺术学探究艺术现象或艺术问题,但艺术学并不等于艺术本身,某人精于某种艺术技艺不等于精于艺术学,两者有瓜葛但却两回事。
    
    
    “艺术学”易辨,“艺术”概念似较模糊。艺术本写作藝術,藝字《说文》作埶。藝、蓺、兿、萟等系埶字衍体,埶在甲骨文、金文乃植禾之象(、、),其义指种植行为,后引申为技艺、才艺、才能等,故郑玄注经屡曰“艺,犹才也”、“艺,才技也”、“艺,多才艺”、“艺,伎艺也”等。英文culture也本指种植、农耕(cultivate),英文art本义指技艺(skill),而汉字“艺”兼有culture、art、technology诸义。“術”《说文》释为“邑中道也,从行,术声”,从“术”从“彳亍”的“術”当与从“亻”从“彳亍”的“”()同源(“”指道,道字本写作衟、衜等),古人多称“道術”、“術道”。“術”(术)字实既有动态“行”义,也有轨迹“道”义,故术又指技艺、术艺等,郑玄曰“术,犹艺也”,《集韵》曰“术,一曰技也”,《广韵》曰“术,技术”,段玉裁曰“术,引申为技术”。
    
    
    《后汉书》“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句唐李贤注曰“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辞源》释“艺术”为“泛指各种技术技能”。“艺术”一词实源自近义或同义字合并构词,指技艺、技能、才艺之类,本质上皆指人之行为,而技术、艺术、技艺、才艺等义其实正是“藝”字本义(种植)与“術”字行动义的衍生义而已。今“艺术”一词一般指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活动,甚至将狭义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排斥在外(故文学艺术或文艺并称);今“艺术”概念也统摄艺术活动的结果(作品),但就汉语范畴的源起及本质而言,“艺术”指技艺本身,本质上是指行为。
    
    
    2、艺术自身并不属于学术范畴。《辞源》释“学术”为学问、道术,“后来称有系统而较专门的学问为学术”,而学问是学习、询问,“学与问本为两事,后来学问联称,指有系统的知识”。《辞海》释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概念类似西方science(科学)概念,皆指知识,science的根本内涵即knowledge of something acquired by study(经研究所得的关于某事物之知识),胡适《科学概论》即云科学是“有条理系统的学问”。荀子说名称或概念是“约定俗成谓之宜”、“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若非语义自封或词义生造,则今之“学术”概念显然是指学问,或指学问之术。学有学习仿效义,问有问难求知意,学问和求知有天然关联。
    
    
    无论研究物与人,学术或科学的根本指向是认知求真,故王国维1905年《论近年之学术界》批评康有为、谭嗣同,说他们“于学术非有固有之兴味”,指出他们“本不知学问为何物而但有政治上之目的”的非学术现象。王国维认为学术是服从求知求真的,学术在于“偿我知识上之要求而慰我怀疑之苦痛”,又说“学术之所争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耳……未有不视学术为一目的而能发达者,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王国维1911年《国学丛刊序》则更畅白:“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韩非曰:“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艺术求美善,学术求真知,鉴于艺术、学术概念的约定俗成义,鉴于“美术不等于美术学”、“艺术不等于艺术学”这种概念逻辑的常识,曹意强文“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科归属与评估体系,古今中外的传世艺术杰作都无学术之名,而研究这类作品的文字篇章才称学术”及俞子正文“譬如在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材料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填写艺术实践成果的栏目,只有论文、论著和科研项目被统计在内,而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获奖和成果都被屏蔽”这种为其个人所反对的说法或做法在学术规则上却无疑是完全合理的,于欧美大学通行的学术认知、学术标准也是完全成立的。
    
    
    宗白华说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艺术这词无论古义或今义都只是“术”的范畴,都只是属技艺、技能范畴,该概念里没有“学问”、“学科”这种语义逻辑。艺术活动是多少需要知识或学问,但艺术过程不等于学术或学问。而研究艺术则是学术了,可以研究技法技能以完善艺术行为、艺术作品并用之于艺术实践;也可研究艺术活动史、艺术观念史、艺术思想史等,已发生的都属于史。艺术学的两大主干正是技法技能研究与艺术史论研究,但二者有所分野:专门性艺术院校、艺术专业侧重技法技能的探究与教学,综合性大学或高级研究院所的艺术研究则侧重艺术史论的探究与教学,故第一流的技法技能知识或教学多在专科性艺术学院,而第一流的艺术史论研究往往在综合性大学或高级研究院所。
    
    
    3、应区分艺术与艺术学的道路。艺术和艺术学是有差异的。当前国内本科以下层次的艺术教育仍以艺术能力的教育为主,多数公立的专门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本来也侧重艺术能力的传授,那如何来处理艺术与艺术学的歧出呢?是将大学艺术教育推向艺术技艺化?还是推向艺术学术化?笔者以为解决“艺术﹣艺术学”的歧出可有如下思路:
    
    
    (1)坚持艺术与艺术学的各自规则或标准,不削足适履或叶公好龙,不将艺术艺术学化,也不将艺术学艺术化,即不因艺术学标准而扭曲艺术,也不因艺术标准而扭曲艺术学。艺术和艺术学是不同质的,也是不同路径的,艺术之术与艺术学之术有必要保持分际。
    
    
    (2)基于不削足适履,必须将艺术水准的评价体系与艺术学水准的评价体系分离或保持分际,譬如艺术专业的高校职称可模仿高校专业技术类职称与高校思想政工类职称分离不悖的晋升方式予以改革,分为技艺型与理论型两类,技艺型职称也可按几级演员、画师、工艺师的职称走,这样就不因学术原则而压制艺术者,也不因艺术原则而糟蹋学术者,互不否定,各给善艺与善思者开辟活路。
    
    
    (3)为维护学术的规则及尊严,应继续不在纯表演类设立什么博士点,且当前的艺术学硕士点也应分“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普通硕士教育与以提升职业水平为宗旨的专门硕士教育保持分际,国家承认两种学位同等的学历待遇,这样既不糟蹋学术型的研究生教育,也照顾了职业再教育者对学历层次的需要。
    
    
    (4)专门性的艺术院校其本科以下应以发展艺术职业或艺术技术的教育为主,高职或大专尤应如此;而综合性大学涉及艺术的应该以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艺术学研究为主,官方应干预公立综合大学普遍上本科性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之类,干预这种盲目的艺术教育投机,阻止艺术类的学历教育泛滥,以维护艺术教育及艺术学研究的质量。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54期,有删节,此系原稿)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