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作者:陈本铿 王键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正月十三日庚戌
耶稣2025年2月10日
朱熹倾其一生专注于弘扬儒家道统。他紧承“二程”理学之脉络,广泛汲取诸子百家,集注“四书五经”,构建了融哲学、政治、教育、伦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后世诸多学者对朱子学说予以高度尊崇,奉他为“朱夫子”。
朱熹曾跨海前往金门岛讲学,其足迹并未涉及台湾岛。而在五百多年后,随着清政府统一台湾,朱子学说开始融入台湾民众的教化体系,深刻影响日常生活。朱夫子,自此成为连接海峡两岸文化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
清朝初期,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位帝王推崇儒家思想,尤其尊朱子学说为正统。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宝岛台湾回归中国版图。治台官员为教化民众,大力推行儒学。台湾移民大多由长期受朱子文化熏陶的闽南及粤东迁入,因此台湾与大陆的朱子文化高度契合,一脉相承。
《重修台湾府志》于乾隆年间纂修,卷首“圣谟”载有康熙五十一年“谕表章朱子”:“惟宋之朱子,注明经史,阐发载籍之理,凡所撰释之文字,皆明确有据,而得中正之理。今五百余年,其一句一字莫有论其可更正者。观此,则孔、孟之后,朱子可谓有益于斯文,厥功伟矣!”这一谕旨彰显官方对朱夫子的尊崇,为朱子学说在台湾地区的传播营造了浓厚的政治氛围。
清中期,规定书院之制,酌仿朱夫子《白鹿洞书院教条》立之礼仪节。台湾的书院规条与教学内涵,与大陆一样秉承朱熹的教育理念。因此台湾《淡水厅志》将这段书院规制载于《学校志》之前,视为基本制度,可见台湾书院的朱子文化传统。在课程设置方面,台湾书院安排研读《资治通鉴纲目》《近思录》等经典,并要求学者“看书理”,同时将“朱子读书法”作为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追溯至宋代,朱子学说以“道统”重新构建了宇宙观、人伦关系以及社会秩序。到了清代,朱子后学已发展成熟,犹如当时台湾社会的一剂对症良方,精准契合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康熙年间,台湾地区的文教事业发展并非仅为构建科举入仕制度,更多是为了实现朱子学说对民众心灵的滋养,进而为社会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区别于儒家传统经典的晦涩难懂,朱子学说的内容更“亲民”、更具有世俗性,因此得以在民间更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知识阶层对学术的垄断,从而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今天台湾遗存的清代教育碑文,鲜见玄虚空泛的论述,而多为朱子学说深入浅出的伦理学阐释,因其更具传播性,教化功能也更显著,成为民众修身立德的源泉。
这个过程中,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儒吏在台湾世俗社会的形塑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幼儿蒙学启智还是成人品行教化,大陆儒吏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朱子学说,学术不再高居庙堂、深不可测,而是能够全方位融入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
朱熹倡导乡村以乡约为基础的治理模式,认为修乡约这种自治模式,可以教人善俗。“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理念不仅有效维护了清代台湾基础社会单元的稳定,也使儒家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乡约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众以乡约约束自己、引导他人,共守公序良俗。当邻里间出现纠纷时,长老会依据儒家伦理化解矛盾,根据乡约分辨是非;当遇到天灾人祸时,则乡亲邻里互帮互助、共克时艰。
台湾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践行朱熹的《家礼》。《家礼》简化了古礼,为民众日常生活礼仪构建了易于推行的规范。人们每天都有的饮食、进退等日常行为,以及一生中都会有的婚、丧、冠、祭等礼,都可以依《家礼》而行,严格约束言谈举止,展现温文尔雅的儒者风范。礼仪的践行未必能使民众了解朱子学说的理念,但能实现儒家对人日常生活的教化。
在台湾,朱夫子不仅被视为儒家圣贤,更被民间尊奉。香火鼎盛的台北龙山寺,被尊为“紫阳夫子”的朱熹与妈祖、观音等“当红”神祇一同接受祭拜。从清代开始,祭祀朱夫子在台湾地区就已蔚然成风。
陈瑸先后任台湾知县与台厦兵备道兼理学政,是台湾传播朱子学说的开创者之一,他主持新建朱文公祠,并题写碑记,详述建祠的重要意义。康熙五十一年,陈瑸又主持兴建紫阳祠,主祀朱夫子。
康熙六十年,蓝鼎元因平定朱一贵之乱入台,作为忠实的朱子学者,蓝鼎元拟定了详尽的治台策略《覆制军台疆经理书》,其中提到台湾社会施行教化之迫切,倡导“朱子八德”,主张“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转移士习民风”。
雍正年间,袁宏仁到台湾任职训导,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筹资兴建朱子祠。胡焯猷及郭宗嘏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捐献明志书院,书院居中是讲堂,讲堂后方设置朱子神位。
道光年间,淡水同知曹瑾刊行《小学》,并奖赏能够读懂朱熹注《易经》的天才学童。
今天,很多台湾同胞在回忆儿时经历时都会感慨:自己自幼便崇拜朱夫子,从朱子学说中领悟到知礼数、孝双亲的道理。这一文化传承,是中华儿女共有的文化基因。
甲午战争后,台湾进入日据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出于险恶的政治目的,压制打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妄图消解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朱子文化成为台湾民众维系民族尊严、抵御外来侵略、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固堡垒。
20世纪中叶,台湾地区的朱子文化研究迎来了现代性转型。朱子文化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与现代社会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持续影响着台湾社会。
在当代,朱子文化依然广泛地影响着台湾民众,或显于宗族组织当中,或隐于家庭伦理当中,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作用,引导人们成为君子,倡导谦逊、仁义、诚信等处世原则。
社会不断变迁,但由朱子学所塑造的伦理观念、生活模式与价值取向,早已深深融入台湾民众的血脉,成为台湾地区主流文化基因。朱夫子与他的学说,跨越时空的界限,始终如一地彰显着台湾同胞的中国传统与民族认同,成为维系海峡两岸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郭君铭】《法言》中的政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