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锷 著《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出版
书名:《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
作者:王锷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
【作者简介】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献编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古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礼记〉版本研究》《礼记郑注汇校》《陇右文献丛稿》,整理《礼记注》《五礼通考》(合作),主编《礼记注疏长编》《学礼堂访谈录》。
【目录】
【序】
文献之学,由来尚矣,推其原始,肇于孔门。至刘向校定群籍,纂为《七略》,目录、版本、校勘诸学,已具雏形。沿至宋代,其体大备,后世枝繁叶茂,巨树森然。每一时代,总是有新问题出现,需要用新方法来加以解决。我们试以校勘学与版本学为例,简单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就今日文献学界而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校勘资料增加的幅度远超出我们想象。如果我们要校勘一部古籍,不仅本书的各种版本繁多,他校材料更是几何级增加。如出土文献在近二三十年以来,不断涌现,各种整理识读本,日积日多,先秦汉魏文献的可信度受到冲击;过去深藏各馆的大量古籍,或影印,或整理,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公开出版;同时,流转于海外的汉籍,或回流国内,或传播网络,更是时时闪现,目不暇接。随着古籍数字化规模的日益扩大,原先阅读不到和研读不细的海量资料,在数秒内即可检索而得。这些校勘资料的出现,使传统校勘学似乎显得格外低能与失效,于是所谓“e-校勘”应运而生,几乎颠覆了传统校勘学的理念与方法。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日趋严重。我们认为传统纸上文献,流传有绪,时日久长,是千余年来公认的权威版本;出土文献很可能是当时仅流传某地并未定型的区域版本,既不具有权威性,也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动辄以传统纸上文献为误,以出土文献为确,以为据依,校改古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再以“e-校勘”为例,比如在古籍库中搜得宋代某书中某句某字,与传统文献中的文字有异,就断然认定新得例证为是,原书说法为误。但我们要问的是,此句此字或许宋人已经见过,不采用其说,是因为他们认为此说不确,故弃而不用。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会不会以古人所弃之糟粕,认之为是新得之精华呢!
王锷汇校:《礼记郑注汇校》,中华书局,2020年。
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古籍在整理刊刻过程中,讹文误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大量出现。我曾经举出十二例,如因电脑拼音、五笔字型、手机九宫格等输入法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字,以及因OCR扫描转化、生僻字或造字、电脑病毒、繁简转换、新旧字型不同等导致的讹文,这些讹文误字,在在而有。新式标点带来的破句与引文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所有这些e时代出现的新问题,都亟需我们去发现、分析与研究解决。
再就版本学来说,版本年代的鉴定,随着宋元旧椠的日渐稀见,已不再是重点;版本源流的考察,更日益显示出重要性。无论是先秦经典,还是明清笔记,若源流不明,则诸本孰优孰劣,孰全孰阙,孰真孰假,如果无法判定,会严重影响古籍整理的质量。我们总以为清人书籍,与《诗经》《论语》等相比,时代较近,版本简单,但涉及具体书籍,则与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如我花费了十余年时间整理清人江藩的《汉学师承记》,竟然搜罗到此书各种版本五十余种,嘉庆二十三年(1818)初刻初印本,与后来所传各本并皆不同,世人了无所知,将不同版本皆冠以“嘉庆二十三年刻本”刊印流布。又如我整理清人方东树的《汉学商兑》,经仔细覆校后发现,是书道光辛卯冬(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与同治十年吴棠望三益斋刊本,完全不同,望三益斋本删易极多,比比皆是。更令人吃惊的是,方东树生前又有《汉学商兑刊误补义》一卷传世,世人皆未知之。如原刻本中夸赞王念孙父子,方氏称“按以此义求之近人说经,无过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俛首,自汉唐以来,未有其比也”。今人常常引证,但却为方氏《刊误补义》删去,已经不能代表方东树观点了。此可见涉及到具体版本,是千差万别,各具殊因,问题多多,亟待解决,版本学任务重矣!
又如近年来,随着西方书籍史观念与研究方法的流入中土,关于古籍创作、编刻、流通、接受与流传,以及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之考察,蔚然成风。但即使在雕版印刷普及的宋元以来,中国书籍史流布,也与欧洲有极大不同。例如无论雕版还是活字印刷,因为占绝大多数的农家子弟无条件读书,中国书籍的刊刻与发行量,除了个别科举模板外,总是达不到大规模刊刻的程度(这恐怕也是活字印刷未能后来居上的主因),因此关于书籍的价格、折扣、定点与不定点的发行与流通等,就很少有人记载,有关广告与知识产权等记录,也无非是以牌记等方式来体现。但书籍版片的历代相因与流动,独具特色;大量类书、丛书版片的租借或购版刊刻,甚至如日本和版的流入中国等,却是较少关注而值得深入研究的有趣课题。
近二十年以来,版本学界还出现有趣的现象是:搭上信息数据便利车的我们,竟然比明清时期学者眼观手摩到的古籍版本要多得多,这在《史记》《汉书》《十三经注疏》等经典古籍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十三经注疏》各种版本为例,今天能看到的就比段玉裁、顾广圻、阮元等人看到的要多,清人敬如神明的宋椠本,很可能是元明刻本;清儒视如定论的观点,如对监本错讹多多且“脱漏尤甚”的评价,今日看来也不尽然。诸经版本复杂,有白文本、经注本、单疏本、注疏合刻本,经注本和注疏合刻本有附释文、不附释文之别,每有翻刻,源流不明,不加考察,而欲加整理,则无法择定底本。尤其是《三礼》号为难治,相较《周易》《尚书》《诗经》等书版本而言,极其复杂,纷如乱丝,不进行细致深入的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是很难厘清其关系的。
方向东,王锷点校:《五礼通考》,中华书局,2020年。
王锷教授兄沉潜礼学三十余年,多有创获,论著丰硕,出版有《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陇右文献丛稿》等著作,整理有《礼记要义》《礼记郑注汇校》《礼记注》《五礼通考》等。其前后所撰礼学论文,已结集为《〈礼记〉版本研究》出版;今续后来诸作,成《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出版在即。我前面所提到的诸多古文献学在校勘学、版本学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在王兄著作中皆有所遇,如综论《三礼》版本在各时代之流传承递情状,《十三经注疏》的汇集与整理校刻;专书研究如抚州本郑玄《礼记注》、宋蜀大字本《礼记注》、孙希旦《礼记集解》等;又涉及到礼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条分缕析,纠误正讹,别白精审,各有妙解,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读者诸君如能平心静气以读之,则必不以我之所言为谬也。
陇右漆永祥甲辰(2024)芒种之日
匆书于燕园人文学苑
【后记】
礼学即《三礼》之学,专指以研究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兼及综论《三礼》之学。礼学文献包含《仪礼》《周礼》《礼记》《大戴礼记》和注释、总论《三礼》之文献,即《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涵盖之文献。
三十多年来,因治学志趣之故,于礼学文献关注较多。曾参与《十三经辞典·仪礼卷》编写,编纂《三礼研究论著提要》《曲礼注疏长编》,从事《礼记郑注汇校》,整理《五礼通考》,教学科研无不与礼学文献有关,对礼学文献的内容、体例、版本以及《十三经注疏》的校刻与整理多有思考,所写论文或提交学术会议讨论,或应邀学术报告交流,大多刊发,融入《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者无需单行。2018年,选取《南宋抚州本〈礼记注〉研究》等十二篇,编成《〈礼记〉版本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再选取十八篇编为《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交凤凰出版社出版。
王锷:《礼记版本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
《礼学文献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介绍礼学文献的内容及其整理研究情况,可为代序。《文为在礼》收录的其他论文可分为四组:《宋蜀大字本〈礼记注〉考略》《再论抚州本郑玄〈礼记注〉》《〈礼记〉校勘与版本错讹溯源举隅》《东汉以来〈礼记〉的流传》《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平议》《三种〈礼记正义〉整理本平议》《编纂〈礼记注疏长编〉琐记》七篇为一组,考查蜀大字本、抚州本《礼记注》和《礼记》的流传,平议孙希旦《礼记集解》、整理本《礼记正义》,呈现编纂《礼记注疏长编》之思路;《〈四库全书总目〉“周礼注疏”提要辨证》《汉代的〈仪礼〉研究》《毛本〈仪礼注疏〉误刻贾疏辨正》《影印敖继公〈仪礼集说〉序》四篇为一组,分析《仪礼》在汉代的传承和元敖继公《仪礼集说》,辨证《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版本;《从清代〈三礼〉文献的收藏整理看江苏文脉的传承》《〈五礼通考〉的编纂缘起、价值及其版本》二篇为一组,梳理清代《三礼》文献的流传,揭示《五礼通考》之价值;《整理〈十三经注疏〉刍议》《从〈礼记〉管窥〈十三经注疏〉的校刻整理》《〈十三经注疏〉的汇集、校刻与整理》《南宋经书校刻与中国文化传承》四篇为一组,从《礼记》校刻视角,探析《十三经注疏》整理与校刻历史,为古籍整理工作与中华文脉传承提供经验。
《文为在礼》收录论文最早者写于二十多年前,最晚者成于去年,跨度较长,格式不一。2023年6月选好篇目后,请学礼堂叶静燕、韩松岐、陈志伟、郭明仪、李宁、赵紫薇、谭梨芳、马春丽、焦青卓、楼宇威、赵育琇、夏雨婕、秦子翼、廖煜等同学分工核查引文,补充脚注,由叶静燕汇总,统一格式,编排目录与参考文献,完成初稿。十月以来,余逐一审阅,修正谬误,编排定稿。至于原文之结构、论文之观点、诸篇之资料、论述之重叠,不加删削,不避重复,一仍旧贯,见证过往而已。
俗话说:“基础不牢靠,房子要倒掉。”文献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石,礼学文献是礼学研究的基础。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优劣,关乎中国学术的未来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之是非曲直,敬请方家批评赐教!最后,感谢徐俊先生题签!感谢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兄赐序!感谢凤凰出版社郭馨馨女史的辛勤付出!感谢学礼堂诸位同学!
2024年7月12日王锷于桂香书屋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鹅湖书院:新春七天大联欢 文化盛宴庆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