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将家丑外扬在网上,你能收获什么?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正月十二日己酉
耶稣2025年2月9日
每逢过年,总有一些人搞得家庭关系破裂,亲友反目,结仇衔恨,甚至有数十年关系为一口气断绝来往者。
自媒体凡鼓吹教唆人断亲或者凉薄对人、虚伪待客者,皆甘肃人所言“短韩信”,即像韩信一样自私心短——韩信本事很大,功劳不小,但因心短,最终被上天惩罚短寿四十年。
前日见某平台有一条帖子,故事像王宝钏薛平贵的模式:某女携丈夫回娘家拜年,大姐夫二姐夫皆事业有成,受到热情接待,近乎巴结谄媚,三女婿因为工作事业平常,被轻视乃至歧视,以至于在厨房做菜也被当众嫌弃。三女婿回家途中在车上委屈地哭,妻子一旁安慰,并发誓再也不回娘家了。
于是评论区,人人感同身受,个个身临其境,纷纷留言,慷慨沉痛,仿佛都是贞烈高洁天仙,受不得半点委屈,总之意见整体划一地认为这样的娘家不回也罢。
为此有人转发并咨询:如何看这件事?
答:一、现在的人心里存不住一点事儿,动不动就把家丑琐事上网外扬,公之于众,这真是个坏毛病,也是短视行为,不给自己和他人留来路。这种事上网公开能有什么用?除了让人看热闹、助谈资以外,有什么收获?能解决什么问题?二、评论区鼓吹支持今后不回娘家的,尽是“短韩信”式热情和假义愤。不知“疏不间亲”,其人因一时情绪所致,发激愤之辞,你遇上了,愿意听就听,别掺和。遇到别人家人亲戚之间闹矛盾,最好的态度是闭嘴不谈、不参与,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今天的人,遇到心中烦恼痛苦,求告无门,无处诉说,不是向密友倾诉,就是公布于网上接受围观,凡此种种,于事无补,有百害无一利。
从前人遇到这种委屈痛苦和郁闷纠结,信佛者可以给和尚倾诉请求开示;信道者可以给道士倾诉请求开导;信其他宗教者,可以向神职人员倾诉,请求解释。儒家从前承担此项义务的,是读书人、儒生,比如各地的社学老先生,这些人遍布城乡,凡人有遇到不可言说之尴尬痛苦之事者,便来救助,这些被求助的社学老先生、神职人员、和尚道士等等,都是参天地之义的有德者,耐心接受倾诉,据理徇义、随时顺情为人开导。今天的心理咨询,与之相比,不过毫末之术。应该说这些人就是上天的使者即天使,承担着为人解厄纾困的天职。这些人有一个基本底线:即为人保守秘密,不泄露人的隐私。这是天职,否则承受天谴。因此,他们受人信任,是精神倚靠。
今天的人其实是被放逐的脱缰野马、不系之舟,享受放飞的自由和无人自横的惬意同时,一旦遭遇如上痛苦,便思驭马之术、求挽舟之索而不得,无奈只能诉诸网上,不知网上蜂聚蚁集者,无非“短韩信”。
客曰:如之奈何?
复曰:试言之,非恕不可以成德,长辈的错误,晚辈应该自觉淡化或遗忘,以后娘家还是应该照常回,这是人伦礼数,是“以直报怨”;若不回,不惟“以怨报怨”,又显扬彰灼父母之过错于众,是为不孝。切不可以因错在对方、受了委屈而过分使气,自己坏体统废规矩。再说,你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凡人,不是圣人,凡人有过,容后改之。耐心给点时间,要相信并期待其性善终会觉醒。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自尊心过于强,受不得一点吃亏委屈,这就是索求过多过大,不得体,类似“贫贱之骄人也”,不可取。简单说,你试试照这样做,以直报怨,会心里舒服,而且也容易消除前嫌,人也会变得大度敞亮。这就是渡人渡己。世上太多人都是在这一点上较劲,纠结于毫纤琐屑小事、扭捏于偶然之错舛失误,使人生之舟搁浅在执拗里。你去问问那些经历过这种执拗的人,到了人生尽头,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幸中弹,子弹长在肉里跟子弹被取出来,不是同一种感受。
2025年2月8日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孔子博物馆里闹元宵 乐享传统中国节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