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晚林作者简介:张晚林,号抱经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职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荀子译注(选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张晚林 著《吾道南来——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出版暨后记
书名:《吾道南来——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
作者:张晚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图书简介】
《吾道南来——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一书乃湘南学院张京华教授担任总主编的《周敦颐理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收录湘潭大学哲学系张晚林教授十余年之哲思成果,是张晚林教授所著的一本探讨儒学在现代社会中复兴及其在乡土建设中的作用的学术文集。本书在具体内容上虽鲜有提及濂溪先生,然其核心思想乃绍述濂溪先生之精神,以宗教之高度揭示儒学的原则,以期赓续华夏文化之慧命。同时,结合“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社会的伦理重建和儒学复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儒学复兴篇
全书以“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内涵开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为例,表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而这特别需要儒家出场,作者强调经济问题非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同时还批评了自近代以来,片面强调科技和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化信仰传承所造成的道德沦丧等问题。作者更进一步指出,中国崛起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教化大行、儒学道统贯通于世道人心的基础之上,通过文化德义教化万民来达到目标。
书中以当今社会道德滑坡、贪污腐败、弄虚作假之种种现象为例,将现代教育体制的弊病暴露无遗。面对当今学界与教育界,仅仅将教育视为传授职业技能,换取高额收入的途径这一问题。作者提出对复兴中国古典教育体系的期盼,中国传统的礼乐教化是使人能够进入天、地、人、神共域的澄明境界,从而“赞天地之化育”、“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实现人的本质与自由。
本书以传统儒学教化对人心性本体的存养,强调当今教育之本质在弘扬“神圣天职之教”,即教育不仅应当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是人伦精神的教化,以守护人类的尊严与高贵。恰因如此,解决当今人心不古的问题必须经由传统儒学教育来实现。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受西方“德先生”与“赛先生”这一思潮之影响,中国学人渐渐在社会生活和人文思想中有意无意地破环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以至于当今之国人对于儒教及传统文化产生严重误解,致使凡提及儒学,则极尽诋毁,将其视之为“腐朽、落后、迂腐”的象征。
针对上述问题,本书作者在文中多次为儒学辩护,以宗教立场揭示儒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说教,而是使人具有神圣性与超越性的存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因为作者具有较好的西方哲学修养,因此,作者的观点并非仅仅是一种立场宣示,更是一种义理分析与哲学慧识。
乡土重建篇
乡土重建篇中多次提及《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作者借此反思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并指出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预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秉持“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理念,形成了一种稳定而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和自然,勤劳和俭约是他们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滋养了人们的德性,还与儒家诗书传统和宗法伦理相结合,共同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人们世代安居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生活,享受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自在与惬意。
此外,传统乡村社会还注重伦理精神与礼乐教化。因为劳作不需要特别的培训和学习,这样人们就能将大量时间用于伦理道德和诗书礼仪的学习上。这种耕学并重的传统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还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当代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自然村落逐渐消失,乡村社会几近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人们开始追求物质财富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他们离开土地和乡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这种转变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乡村文化的流失、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乡村道德伦理的淡化等。特别是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女性以其特有的娴静品德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女性逐渐成为了职业人,失去了原有的娴静品德,不仅影响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变迁和问题,张晚林教授从儒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乡土重建的必要性与路径。
首先,作者强调了乡土重建的重要性。乡村社会是基于儒家伦理之上的文化单位,是实现“化成天下”理想的践行模式。因此,重建乡村社会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作者借自己所在家族祠堂重修经历及族谱字派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复兴和精神重塑指明了路径与方向;即乡村发展的方向必将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中停下来,重新审视和定位乡村社会的价值,并通过加强乡村教育、弘扬儒家伦理、重塑乡村文化等方式来推动乡土重建。
因为作者出身农村,对乡土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其文字细腻且富情致,读来颇令人感动。
结语
《吾道南来——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是一部具有深厚学术价值的专著。作者张晚林教授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情况,不是基于文学的立场,而是以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宗教德性的视角贯通中西,阐释儒学之圆融境界,同时为儒学做出辩护,澄清了普罗大众对于儒学的误会,系统地阐述了儒学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乡村社会的伦理重建和文化复兴方面的作用。张晚林教授认为,只有实现儒学的复兴和乡土伦理的重建,才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大且文化繁荣的国家。
总之,不论是对于专业的儒学研究学者,还是对于关注文化复兴的普通读者,《吾道南来——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一书均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学术佳作。
【后记】
此书之内容包括两部分: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然二者并非无关联也。因儒学本是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系统,“极高明”表其形而上学性,“道中庸”表其乡土性。因此,儒学复兴不只是一个抽象之文化建设问题,必极于形而上学;乡土重建亦不只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必至于宗法之修复与整合。然宗法之修复与整合又不只是一个伦理法度问题,必有形而上学之通达,这种修复与整合方能完善而无弊。反过来,儒学本根基于乡土社会,若乡土社会不能重建,则不可妄谈儒学复兴也。此种精神,可谓绍述孔子“下学而上达”之精神,亦是绍述周濂溪《太极图说》之高致。《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即确立儒学之形而上学性,而为宋明理学奠基,成为尔后儒学发展之根本方向;以“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结之,即把此形而上学性落实于伦理实践,而非空头之悬思推想也。二者相得益彰,儒学之形而上学性奠定了伦理实践之方向性与绝对性,伦理实践夯实了形而上学之乡土性。明乎此二者,则知濂溪之《太极图说》决非一时兴会之作,乃指点文明方向之经典也。无怪乎刘蕺山曰:“夫周子,其再生之仲尼乎!”“孔、孟之后,论性学惟濂溪为是”。“性学”非是指人性善恶,乃就整个文化系统言也,此为濂溪《太极图说》之创造性建构,而为华夏文明再造蓝图,故周子乃再生之仲尼,非虚言也。本书之文章,虽很少提到濂溪,然其大义正乃绍述周子之学。张京华教授出版“周敦颐理学研究丛书”,不弃鄙陋,把本书置于其中,至少从学术精神上看,可谓慧眼也。
“儒学复兴篇”之诸文,虽内容分殊,然主题却只有一个,若不能至于形而上之理或宗教之天命,则儒学之复兴无望矣。此是拙著《行道者、弘教者与整治者——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23年版)义理之继续,不过,是著学理与脉络相对集中,而诸文则形散而神不散也。吾本生于农村,对乡土有深厚之情感,又加之儒学之熏染,此种情感愈加笃切,故“乡土重建篇”之诸文,俱饱含热泪而成者。吾亲见乡民生活之艰难,劳作之辛勤,与夫性情之淳朴,德行之仁厚。乡民虽然大多不识字,然传统之仁义礼智、忠孝廉节都能体之于行动中,陶冶子孙,感化后裔,是谓无言之教也。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农民进城,土地荒芜,祖居空废,几千年之农耕社会近乎解体也。如今吾回老家,已没有双亲烧饭等待,儿时之居所隳败殆尽,《林晚居记》曾云:“残垣蜈鼠闹,碎砾蚁蝼忙,没身蓁莽乱,漫路荆棘横。”每见及此,未尝不肝肠寸断,而乡土之情愈烈也。故一旦提笔,辄情不自禁,所写或足以哂之,然若乡土不能重建,欲谈民族之复兴,不过妄想奢望耳。本书是继《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之后,吾之又一本哲思文集。在这十多年里,吾亲历双亲之离世,老宅之倾颓,而心中之乡土中国、礼仪华夏竟渐行渐远,其内心之痛楚,岂文字所能表诸?好在建于老宅故址之林晚居于今年春节前告竣,聊可慰吾乡土之念也。宋人曹勋有诗曰:“花落春犹在,人存事已非。草侵迎仗路,尘满旧熏衣。”每读之,未尝不泪满衣襟也。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自从与亦师亦友的张京华教授相识相知以来,惠我良多,非言语可尽者也。此书之出版,亦多赖他之玉成,在此忱致谢意。另外,上海三联书店责编李天伟,湘潭大学哲学系毛丽娜、李芊芊、肖蝶、张娅楠同学为本书的编辑校对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他们的辛劳一并感谢。当然,如果我的研究算有所成就的话,与夫人胡菊霞女士的不懈支持是分不开的,此非感谢所能及也。
是为记。
张晚林于甲辰岁春写于湘潭大学
【目录】
儒学复兴篇
1.儒学复兴与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内涵释义
2.现代化为什么需要儒家出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哲学视角
3.由“富”到“强”如何可能?——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富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4.古典教育与世界的守护——从海德格尔“思”的召唤到儒家的礼乐之教
5.寻“孔颜乐处”与理学家对儒学作为“宗教动力学”的开发
6.慎独与宗教的证成
7.论王船山“观解的形上学”体系及其对儒学宗教性的消解
8.北宋中期正统论之辩及其牵涉到的政治哲学问题
9.大学的使命:传承还是创新?
10.儒教、政治儒学与儒学的所“是”及其出场——关于儒学复兴中的争论及其问题
11.国体的初现——中国历代祭孔释奠袭封衍圣公的意义透析
12.大冶儒学代表人物朱门高弟万止斋学行与思想考论
13.宋儒对诸葛亮儒者形象的理学建构
14.道·本心·宗教——为儒教辩护之一
15.吾何以弘扬儒教而不是基督教?——为儒教辩护之二
16.儒学、思想、宗教与中国性——为儒教辩护之三
17.“文宣王”之政治意涵刍议
18.孔子圣诞作为教师节之意义
19.敬畏圣贤与健康快乐
20.三种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诠释
21.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有力量?
22.终极之道与儒学的生死智慧
23.晏子的政治才能与品行
24.晏子与孔子
25.“性天之动”与儒学的“导理以全事”——从世人对《弟子规》与《二十四孝》的批评切入
26.儒家不但能安顿女性,亦可安顿男性
27.以孤臣孽子之心追求古典精神之在场——弘毅十年感怀
28.读书人必备的五种品格
29.俗学、俗思与蒙蔽之民
30.混迹与儒学式微
3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感于儒教之花果飘零
32.当代士风与传统士人理想介入之必要性
33.感恩的本质、层次及其与幸福感之关系
乡土重建篇
34.为什么要重建乡村社会?
35.传统社会伦理何以有必要重建——从深圳红钻足球俱乐部欠薪事件说起
36.什么是家乡?
37.人为什么必须要回归乡土?
38.乡愁
39.回家
40.家的重建与士风之清廉
41.张氏宗祠复修记
42.湖北大冶金牛张氏世系字派释义
43.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张氏支脉家规
44.湖南郴州宜章箭竹冲萧氏族规
45.湖南郴州宜章箭竹冲萧氏家训
46.箭竹村记
47.林晚居记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吴钩】宋朝人的情人节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