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张栻与石鼓书院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25-02-17 19:43:08
标签:

张栻与石鼓书院

作者:刘洁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西历2022年9月18日

 

 

 

岳麓书院的张栻雕像

 

前面一期我们讲了朱熹为石鼓书院做《石鼓书院记》是石鼓书院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朱熹有没有来过石鼓书院都有争议,那他为什么会为石鼓书院做《记》呢?是什么因缘成就了这段美谈?这里必须要介绍石鼓书院历史上另外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张栻。

 

张栻原是四川绵竹人,父亲张浚是宋徽宗时的进士,后为南宋宰相。张浚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学养深厚。他是程颐的再传弟子,还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派领袖。在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风的情况下,张浚多次受到排挤,居住于湖南永州和长沙。也正因为如此,张栻自幼可以得到父亲的亲自教导。张栻曾说:“某自幼侍亲来南,周旋三十余年间,又且伏守坟墓于衡山之下,是以虽为蜀人而不获与蜀之士处。”张栻虽为川中子弟,却成了正宗的“南岳之子”。

 

张栻与南岳的另一层重要关系则是他的老师胡宏。胡宏原是福建崇安人,长期居住湖南,人称五峰先生。他父亲胡安国是宋代著名经学家,胡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宏终生不求功名利禄,立志专做学问,曾在南岳开办文定书院,其成就代表了当时理学的最高水平。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在《五峰学案》中称道:“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卒开湖湘之学统”。

 

公元1161年,29岁的张栻遵照父亲张浚之意,来到南岳拜胡宏为师。前两次不得相见,第三次才在文定书院拜会到了胡宏。胡宏见张栻,感慨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并在给朋友孙正儒的信中说:“敬夫(张栻字)特访陋居,一见真如故交,言气契合,天下之英也。见其胸中甚正且大,日进不息,不可以浅局量也。河南之门,有人继起,幸甚,幸甚!”同年,胡宏去世。

 

拜胡宏为师,是张栻学术水平跃升的关键一步,从此,张栻遵从恩师的遗教,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使湖湘学派的文脉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如果说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和奠基者,那么张栻则使得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由此影响了以后千年的湖南文化历史乃至中国历史。

 

 

 

石鼓书院武侯祠

 

张栻对石鼓书院影响很大,多次来讲学,使得石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创立及传播的重要阵地。其为石鼓书院作有多篇诗文,我们先来看看他为石鼓书院的武侯祠所作的《诸葛武侯画像赞》:

 

惟忠武侯,识其大者。

仗义履正,卓然不舍。

方卧南阳,若将终身。

三顾而起,时哉屈伸。

难平者事,不昧者几。

大纲既得,万目乃随。

我奉天讨,不震不竦。

维其一心,而以时动。

噫侯此心,万世不泯。

遗像有严,瞻者起敬。

 

张栻彼时所处的南宋,偏安东南一隅。受其父亲影响,张栻自然也属于积极的主战派。张栻和朱熹都追求正统,主张收复中原,恢复宋朝以前的疆域,一直是他们的理想,而诸葛亮在他们心目中成了中兴宋朝的寄托。朱熹最喜爱的文章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张孝祥为自己书写了《出师表》,挂在家里,而张栻的书房里则挂了阎立本的孔明画像。他们都认为诸葛亮是真正的儒家,其“忠”“义”思想和精神,正是汉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张栻《诸葛武侯画像赞》的开头:“惟忠武侯,识其大者。”张栻说诸葛亮最大的精神就是“忠”。“仗义履正,卓然不舍。”这里提到了“正”和“义”。什么是张栻心中的“忠”“正”“义”呢。

 

张栻为诸葛亮不仅写了《武侯祠赞》,还写了《武侯祠记》。在《武侯祠记》中张栻写道:“不以强弱利害二其心,盖凛凛乎三代之佐也。”这是张栻对诸葛亮的“忠”的最好诠释。也就是不以强和弱做选择,为了义,可以放弃强而选择弱,可以放弃利而选择害,这是诸葛亮对刘汉的忠心。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吓得诸葛亮立马倒地磕头,把头都‌磕‌出血来。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大权独揽,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完身完名”的托孤权臣,这与他对刘汉政权的“忠”“义”不无关系。

 

诸葛亮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不二其心”。因此,张栻认为诸葛亮是“凛凛乎三代之佐也”,可以与夏商周三代的名相相比,比如说伊尹、姜子牙、周公等。“忠”“义”让诸葛亮成为千古名相,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崇敬的品德和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

 

从这里我们可以探寻作为湖湘文化开创者之一的张栻的核心思想精神。他对“忠”“义”“正”的理解,正是湖湘学派所倡导的:匡扶正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天下之任为己‌任的精神。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