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治洪】唐君毅先生的仁心与霍韬晦先生的事业——法住三十年庆志感

栏目:当代儒林
发布时间:2012-10-07 08:00:00
标签:
胡治洪

作者简介:胡治洪,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江西省奉新县。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大家精要:唐君毅》《儒哲新思》《现代思想衡虑下的启蒙理念》等。

      
     
     
     
    唐君毅先生的仁心与霍韬晦先生的事业
    ——法住三十年庆志感
    作者:胡治洪(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2年10月7日
    
    
    
    唐君毅先生是仁者型的大儒,他一生秉持仁心为人为学,早年对乞丐的怜惜牵眷、风闻甘地不幸时的惊悼泣下、掌持中央大学哲学系期间对于同侪的包容弥纶、经营新亚书院近三十年中的呕心沥血……,在在体现出他的仁者风范。唐先生基于仁心的普遍推扩和形上提升,确认仁心即宇宙之本体和人类之真我,但他也深切认识到现实人间乃是冷漠甚至惨酷的,这是因为人所秉具的天赋仁心必须历经奋斗,通过超越万物散殊、依类成化、功能序运、感觉互摄、观照凌虚、道德实践、归向一神、我法二空诸境,以至于天德流行境或尽性立命境,方才可能彻底显发,否则便不免违仁甚至贼仁。不幸的是,终唐先生一生,人类不仅没有层层提升心灵境界,相反倒是每况愈下,冷漠更甚!惨酷愈烈!唐先生赍志以殁,抱恨终天,殊堪浩叹!
    
    然而唐先生又是幸运的,他在新亚期间培养了继志述事的弟子霍韬晦。霍先生卒业之后,曾留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以其颖悟和专精,诚不难以讲堂教授遣送时日,但他激发于唐先生的仁心,秉承唐先生的遗志,竟于1982年另辟天地,在金焰熏天、铜臭匝地的香港开创启沃仁心的法住事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迎难而上,艰巨可知。三十年来,法住由大众教育而至学术研究,由单一教学而至兼营出书办报,由同人团契而至以歌咏演剧向世人传布正大理念的社会组织,由香港一隅的机构而至分布于大陆以及海外的系统,凡此种种,洵为奇迹!更可称道的是,法住从香港社会各层各界吸引了众多追求精神超升的人士,将他们培育成仁心的服膺者、认同者乃至实践者,这些人士如同仁爱的种子,已在香港社会发荣滋长,可望发生转化世道人心的作用。
    
    或曰法住具有商业取向,或曰法住具有宗派氛围,此类言论不为无据,值得注意。然从另一面看,厕身商业社会而不按商业规则运作,事业如何开展?处于人心散乱时代而不采取某种约束方式,团体如何凝聚?若商业取向并非目的,而仅为推扩仁心之手段,则此取向何妨?若宗派氛围并非出于私意,而只是为了形成培护仁心的合力,则此氛围又何碍?要在不使商业取向和宗派氛围达于偏至,睿智如霍先生,无疑能够把握这个尺度。
    
    值此法住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沿波讨源,感慨系之,爰成一律,以酬同道,其曰:
    
    结缘汉皋草木秋,[1]
    重握京师风雪稠。[2]
    执教观塘见逸礼,[3]
    论学抱绿聆远猷。[4]
    护持传统兴文教,[5]
    陶养性情抗俗流。[6]
    卅年事功云烟过,
    天地之心世上留![7]
    
    
    注释
    
    
    [1] 2005年9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上,余初识霍韬晦先生及袁尚华博士、黎斯华博士、李锦招博士、陈可勇博士等法住师友。
    
    [2] 2006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香港法住学会在京举办“唐君毅思想与当今世界”会议,余随郭齐勇师参会,再与法住师友聚首。
    
    [3] 2007年暑期,余赴香港九龙观塘法住机构总部授课,学员多为大龄在职者,其中不乏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但上下课时都起立致敬,中间有事须离场或进场,也都鞠躬而行,这种礼仪在大陆院校已多年未见了!
    
    [4] 2009年11月,法住学会在广东肇庆抱绿山庄举办百年儒学会议,霍韬晦先生在会上发表《百年儒学宣言》,对儒学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余于感佩之余,忝列附署之末。
    
    [5] 法住在香港、大陆以及新加坡等地开办了多所教育机构,并兼营出书办报,所有这些事业都以阐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宗旨,成就斐然。
    
    [6] 霍韬晦先生提倡性情教育,以培养唐君毅先生所理想的向内向上的高尚人格,从而超脱并批判近代以来向外向下的物欲狂潮。
    
    [7] 法住师友自编自导自演的性情话剧《天地之心》,通过理想与现实穿插对照的手法,启沃人们摒弃庸俗冷漠而回归大仁大爱,这一主旨也正是法住事业的理念。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