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何以经世:儒家治道及其现代意义》简介
主要内容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以治道为重心,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人伦为本、礼大于法、任贤使能、移风易俗、民为邦本等,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儒家的治道思想在中国社会长期有效,其产生及有效的文化心理基础是什么? 它在现代中国治理乃至中华文明重建中仍然有意义吗?
《何以经世:儒家治道及其意义》(方朝晖著)一书试图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儒家一整套治道思想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它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深厚土壤,试图解开儒家治道的一系列原理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及长盛不衰的秘密,从而为今天重新理解其意义或局限提供思路。借鉴多学科资源、特别是文化心理学资源,此书论证提出:儒家治道建立在中国文化“一个世界”的基本预设之上,并认为早在大约三千多年前,中国文化形成了三个基本预设——此世取向、关系本位及团体主义,它们是儒家治道赖以产生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本书也称其为“文化无意识”)。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儒家治道,尤其有关德治、贤能、礼法、人伦、风俗等的思想特别适合于解决中国文化中的秩序问题,也是同样关心治道的法家、墨家、道家未能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流或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本书批评了一个世纪以来学界盛行的制度决定论(其极端形式可称为政体决定论),认为它对制度的理解过于简单,严重忽略了制度背后的文化心理土壤。制度决定论往往仅基于一种简单的人性论或形而上学思维,就得出一个文化中有效的秩序及权威是什么,主观地试图为一个文化进行宏大的制度建构,在现实中往往行不通。
导论部分系统论述儒家治道的最高预设、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整体结构层次,第1章则根据文化心理学等资源分析总结中国文化的三个预设:此世取向、关系本位及团体主义。接下来各章分别从大一统、人伦、孝治、礼法、风化、制度等六个角度,梳理并从深层分析儒家治道的基本原则产生的文化心理机制,并说明其今天可能有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作者以2014年版《三纲与秩序重建》一书下篇为基底,增补重要篇章、修订大量内容而成。此书与作者最近再版的《文化、儒学与中国现代性》(孔学堂书局2025年2月出版),共同构成作者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提出的“文化习性论”的完整内容。
本书约44万字,共7章。
作者简介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包括浙江大学马一浮客座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
全书目录
自序1
导论:儒家治道的预设与原理29
一、“理想型”
二、最高预设
三、基本原理
四、基本原则
五、三大特色
六、治道的结构与层次
第一章 论中国文化的三个预设107
一、重新理解文化
二、发现亚洲“人”(一)
三、发现亚洲“人”(二)
四、文化预设/文化无意识
五、此世取向(一)
六、此世取向(二)
七、关系本位
八、团体主义
九、文化政治学
第二章 大一统问题211
一、何谓“中国”政治学
二、集权需要
三、分久必合?
四、何以大一统?
五、权威之义
六、全能政治
七、意识形态
八、公私问题
第三章 德性问题:兼谈贤能原则264
一、德的现代讨论
二、族性?马那?
三、德的本质要素
四、《左传》中的德
五、德何以有威?
六、德治与贤治
七、现代任贤论
第四章 人伦问题338
一、人伦新热点
二、先秦人伦学说
三、顾炎武说人伦
四、中西人伦之别
五、文化心理结构
六、人伦始于亲亲
七、从祭祀看亲情
八、重新面对人伦
第五章 孝治问题387
一、市民社会热
二、市民社会的挑战
三、黑格尔和涂尔干之所见
四、以《孝经》为案例
五、《孝经》中的孝治思想
六、孝治与现代社会
七、孝与社会-行业自治
第六章 礼法问题426
一、重新认识礼
二、礼的特征与本质
三、礼与法之别
四、礼在今天过时了?
五、法治的西方土壤
六、为何是礼教文明?
七、礼教文明亟待重建
第七章 风化问题469
一、无用的学科循环链
二、文化的逻辑与学科
三、风与文化心理
四、风与制度的关系
五、风化作为治道
六、重思中国研究的范式
七、一些相关旁证
第八章 制度问题524
一、“制度反腐说”
二、腐败根源还是腐败
三、人心朝向何以重要?
四、纠正制度概念
五、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六、不要迷信竞争和对抗
七、制度决定论之反思
附录:传统政治思想研究的现代陷阱553
主要参考文献561
后记580
【下一篇】姚才刚 著《明代心学思想研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