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应之】孔子向老子到底学习了什么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5-04-04 20:16:44
标签:
周应之

作者:周应之,男,西历一九六七年生,浙江文成人。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主修植物遗传。曾先后供职于中国银行,中国新技创业投资公司,后受南怀瑾先生影响,跟随王财贵先生推广儿童读经,为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孟母堂、“诗礼春秋”创办人,现为孟母堂塾师。

孔子向老子到底学习了什么

作者:周应之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网发布

时间:西元2025年3月28日

 

在探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脉络时,孔子到底向老子学了什么,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长久以来,大众普遍认为儒家和道家分属截然不同的学问与思想体系,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学说中似乎难以寻觅老子思想的痕迹,二者仿佛泾渭分明。然而,深入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便能发现孔子不仅向老子学习,还汲取了老子思想的精华。

 

很多人认为儒家和道家界限分明,实际上二者相互借鉴。孔子与老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彼时,礼乐制度虽存,却流于形式,丧失了内在精神,社会秩序陷入混乱。面对这一局面,老子与孔子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应对之策。老子批判礼乐制度沦为统治者的工具,成为社会混乱的根源,主张摒弃繁复的人为规则,回归自然,顺应“道”的本质。他认为过多的人为干预违背自然规律,只有让人们遵循自然本性,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老子更强调“超越礼乐”,在《道德经》中提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追求的是“天道” ,希望人们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到自然的本真状态。

 

孔子则认为,问题的关键并非礼乐制度本身,而是礼乐精神的缺失。孔子坚持礼乐文化,但致力于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他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仁爱是礼乐的核心。仁爱并非孔子强加给人的概念,而是人自然具有的本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这种人自然的仁爱融入到后天设计的人文礼乐制度之中,这一理念与老子的自然主义精神相契合。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借助老子对自然性的重视,完善了自己对于礼乐制度的思考,为传统礼乐文化找到了新的灵魂。而孔子追求的是“人道”,希望通过礼乐制度的重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有序发展。

 

孔子向老子问礼,学习动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因知识匮乏而虚心求教,二是心中已有感悟,期望通过交流来印证。约公元前518年,34岁的孔子满怀对真理的热忱,前往周都洛邑向老子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感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将老子比作神龙,足见孔子对老子的尊崇,也凸显出这次会面的非凡意义。

 

从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来看,孔子问礼的本质并非单纯学习具体仪节,而是探索礼的哲学根基,也就是“自然之道”。《礼记·礼运》载孔子言:“夫礼,必本于天。”说明孔子认为礼的终极依据是“天道”,而老子《道德经》25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可能从老子处领悟到“礼本于天”的深层逻辑。孔子从老子对“道法自然”的强调中,悟出“仁”作为人性的根本,实则是天道在人伦中的显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礼与其奢也宁俭”“礼与其易也宁戚”,体现了他对礼的重新诠释。他认为,比起奢华的形式,节俭更符合自然之道;比起仪式的周全,内心的真挚哀伤才是礼的核心。这与老子倡导的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的思想一脉相承。孔子的仁爱思想,恰似老子“以柔克刚”理念的生动实践。将世间矛盾视为“刚”,人心的仁爱视为“柔”,以仁爱待人,如同流水绕过顽石,以柔和之力化解矛盾,追求和谐,正是对自然和人性的尊重,与老子的理念相得益彰。

 

这种对自然人性的信任,也体现在孔子对治理智慧的思考中——他虽未直接主张“无为”,却吸收了老子对过度干预的批判。孔子对舜“无为而治”的推崇,可能受到老子启发,但赋予了儒家化的解读。孔子的“无为”,是建立在“大大有为”的基础之上,即一切社会制度、规范都已妥善构建。此时,人们只需发挥自身的自然主义精神,践行仁爱,依照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行事,便是“无为”。在孔子这里,“无为”是社会高度有序下的自然运作,与老子原始意义上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的“无为”有所不同,却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将其转化为符合儒家积极入世理念的治理智慧。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主要在“自然观”层面,而非核心方法论,例如孔子并未接受老子“绝圣弃智”的观点,依然重视教育与道德的引导作用。

 

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何《论语》不提孔子受老子影响?一方面,先秦文献多散佚,且儒家后学可能弱化道家渊源;另一方面,《礼记》《史记》等仍保留了问礼记载,证明交流属实。孔子从老子处学到的,不只是在具体的礼制规范上拨云见日,得以在形式之外探寻礼的真意;也不仅是在自然观的启发下,将人自然性中的仁爱巧妙融入后天的礼乐制度,重塑社会秩序的价值根基;更是在与老子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拓宽了思想的边界,学会以更宏大、深邃的视角审视世间万物。

 

这种跨越学派的思想交融,宛如一场智慧的春雨,润泽了中国文化的土壤。它孕育出无数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硕果,让儒家与道家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发展,共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巍峨大厦,为后世子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精神养分,成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依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关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