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用科技复活亲人,不可公布于众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十三日己酉
耶稣2025年4月10日
【按】清明节前,应卫视邀请录制一期节目。回答如下——
主题:当科技遇见思念科技如何重新定义“孝”的表达
背景——2025年清明节,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正悄然重塑中国人的祭扫方式。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和数字化浪潮席卷,绿色祭扫从倡导变为行动:云祭扫平台用户量三年增长470%,可降解祭品、虚拟蜡烛等环保产品成为电商爆款,部分陵园甚至引入AR技术还原逝者影像。
然而,这场变革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张力——年轻一代推崇“轻量化追思”,而老一辈仍坚守焚香烧纸的仪式感。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选择生态安葬的逝者占比首次突破30%,但部分乡村地区传统祭扫习俗仍占主导。在此背景下,我们追问:当科技赋予思念以新载体,千年祭祖文化如何平衡创新与传承?
答——
所谓创新与传承是现代人制造的词汇,纠缠在这种词汇中,人永远走不出来,没完没了,无谓消耗。传承与创新本是事物的应有之义,不必特别摘出来强调,尤其是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去思考分析,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事物生生不息之道,本身就包含有传承与创新的含义,传承与创新二者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数千年祭祖文化礼俗本身就是不断地随时变化、不断损益的,比如纸没有发明之前,是没有纸钱的;纸钱没有发明之前,人上坟做什么、烧不烧什么?历代有所不同,其起码不烧纸钱。烧纸钱的习俗是逐渐慢慢地演化成现在的形式的。人为了隆重祭祖仪式,发现纸钱以及纸质的文、表这种东西,能将人的情感心声转化成纸上文字,并通过焚化,眼见其从有变为无,从有型的物质转化成缥缈的青烟以至消失,似乎能进入人所到达的另外一个空间。
科技的出现,不是对烧纸的简单替代,更不是对烧纸的降维鄙视,而应该是提升和补救,应该比烧纸更让人感觉能达到烧纸的效果。我经常说两句话: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越不能科技迷信,也不能科技自负。
【采访问答】
1.文化内核:清明节的核心精神是“慎终追远”,但具体到烧纸、扫墓等行为,这些仪式为何能延续千年?
有个词叫天良,孟子说人性本善。即人天生就具有善性,这种善性就是良心。不管人经历多少坎坷挫折,即使一生所见所遇都是恶人恶意,也不能放弃对人性本善的信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自然会对造物感恩、对祖先感恩。这就是不忘本。关键是人故意去忘也忘不掉,忘不掉就是天良未泯。人为了表达这种善性良心,就会纪念供奉祖先,把纪念供奉祖先的诚意表达出来就是祭祀,而将祭祀制度化,就是礼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物产气候等等产生的礼制应用层面的变化,就是风俗。
数千年的祭祀文化不绝,就是因为人有良心,而且有礼制、有风俗。这种风俗就很美,这种美被有条理地完善,就是文,用这种风俗影响更多的人、影响后人就是以文化之,文化。
2.仪式与情感:有观点认为“没有焚香烧纸的清明没有灵魂”,您如何看待仪式感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科技能否替代这种物理仪式?
答——
说“没有焚香烧纸的清明没有灵魂”的人,我们首先要欣赏赞美他对传统风俗礼仪诚心持守的那种心志,表明他通过焚香烧纸才能完成自己的仁孝之心。仪式感的确是祭祀扫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仪式并不是无意义的形式,仪式本身就是祭祀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礼的核心是表达诚敬,而人在筹划并实施仪式的同时,就已经在表达诚敬的心意了,仪式的各种讲究和禁忌,无一不是在帮助人将仪式做得周全细致,以保护人表达内心的诚敬。比如,买祭品的确方便,但亲手制作祭品,相比来说更加显得敬事。所以我看许多风俗淳厚地区,人们在祭祀祖先、迎神赛会前的准备中,有年轻人参与礼仪筹备,这本就是经受到礼俗的文化感染和洗礼。
科技会不会取代焚香烧纸这种物理性仪式,应该看科技是否能够提供比当下现有的焚香烧纸更能让人表达诚敬心意的形式,当科技实现对这种物理仪式的提升,人自然会选择科技提供的那种形式。
目前科技无法强制性取代现有的物理性祭扫形式,科技也没有权力和资格鄙视物理性祭扫,科技应该升级到让物理性祭扫主动放弃自己的形式,如未附之远人,闻风向化,从善如流。
3.有学者提出“数字祭扫消解了仪式感”,您认为科技是否真的冲淡了清明节的慎终追远内涵?
答——
“数字祭扫消解了仪式感”,与说“没有焚香烧纸的清明没有灵魂”的人,是相类似的一种心态。记得十几年前,刚刚兴起网上祭扫的时候,媒体上就争论过同样的话题。我当时写过一篇文字,对网上祭扫这种形式给予理解。网上祭扫是一种对无法兑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补救与变通。是人们善于利用新科技方式,表达孝思的新形式。“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关键是如何用。科技的进步能解决礼在坚持传统价值的同时,更方便地帮助人实现礼的心意。比如,的确由于距离或者工作等等各方面原因,人不能每年清明节回老家祭扫祖坟,可以用网络祭祀的形式,表达孝思,就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一种祭祀形式:式祭。即远远地看望着祖坟所在的方向,心中表达诚敬和思念之情。式祭,类似形象地表达:行注目礼。
与其说科技会冲淡慎终追远的内涵,不如说科技同时也会补救甚至丰厚慎终追远的内涵。关键是人心中要有真诚的敬意,而不是打卡式的敷衍。打卡式的敷衍,即便是你趴在祖坟上也是没有诚意的。
4.文化适应性:云祭扫、AR祭奠等新形式是否算作“传统的现代化转型”?还是对文化的消解?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
云祭扫、AR祭奠等新形式,目前来看还只是对不能实施传统祭祀的补救和变通,还不能算作“传统的现代化转型”。科技不能强制性转型传统风俗礼仪。科技只能服务于传统风俗礼仪,而不能凌驾于传统风俗礼仪之上。操作科技的人,越没有科技迷信和科技自负,才越符合科技精神,也能越与传统风俗礼仪相契合。
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民德归厚”,即看人通过利用科技祭祖表达诚敬之心。通过科技祭祖,人获得的内心收获,是更加谦虚和善、知礼厚俗、崇善向美,还是因为掌握科技而变得轻狂自负。
5.代际冲突:年轻一代推崇“数字祭扫”,老一辈坚持传统方式,这种矛盾背后是价值观差异还是技术鸿沟?如何弥合?
答——
其实这是被假设和放大的问题,实际上年轻人只要诚心祭祖,与长辈等等老一代人没有区别,甚至年轻人更加诚意认真地执行传统形式,我这几年年年沉浸式查考从广东潮汕地区的年节营老爷和珠三角地区的重阳节划龙舟、以及内地的庙会拜年等等民俗礼仪,都发现年轻人只要内心诚敬,往往与老一代人对传统形式的坚持并无区别,当然,有些时候,表面看有的年轻人对传统形式做得还不够周到,那是还没学好,并不是从价值认同上抵触和反对。因此就没有什么价值观的分别。
当然,年轻人掌握新科技,推崇新的祭扫形式,不能简单地自认为比老一代的习惯更高明。二者的弥合会在时间的进程中,自然融合,只要有一颗诚敬之心。
6.伦理边界:部分平台推出“AI复活逝者”或“虚拟对话”,这类技术是否逾越了传统文化对“生死界限”的认知?
答——
这种形式的确很新。可以说,一定程度上逾越了传统文化对“生死界限”的认知。
但复活逝者也要慎重。我看了一些复活逝者的视频,尤其是复活中西文化先贤的雕像,将其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说实话,感觉不如不复活。逝者、故人、尤其是古圣先贤,一旦成为视频中活生生的形象,就有危险:人容易对他们品头论足,因此不小心会亵渎冒犯。那么对凡人先祖的复活,道理是一样的。有时候过于亲切,反失于猥狎。
你看神庙里给神圣塑像,有一个的原则,都是塑法相,而不是塑形象,所谓法相庄严,不追求形象生动。法相庄严,容易让人心生崇敬与信仰;而形象生动,则易让人心生亲狎,因而形象容易让人有意无意品评冒犯。有一出取材于《封神榜》的戏曲《闻太师显魂》,被姜子牙杀死的商朝太师闻天祥,魂灵飞到朝歌上空,谴责商纣王犯十大罪恶,其中之一就是商纣王在女娲庙见神像美丽,随意马心猿,“粉笔墙题淫诗纲常大乱,女娲神差三妖大乱朝班。”纣王冒犯神明,惹下亡国身死的大祸。
对平常人来说,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有人清明节时在朋友圈发逝者亲人的照片,其实都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主张,用科技复活亲人,顶多只能自己私下看看,满足心愿,不可公布于众。
7.新传统的形式:新传统的形成:历史上清明习俗本身也在变化(如寒食节融合),今天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种新传统的诞生?
答——
的确,风俗礼仪的存在方式就是不断地随时变化,因地制宜,不断地损益。我们只要虔诚地保守我们作为人的良心,延续中华文化的美好礼仪,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并使用、驾驭新科技,给传统文化礼仪的执行、实施提供帮助和方便,风俗就会在我们的手里变得更加淳厚,不用见证新传统的诞生,其实给传统赋予新的生存发展能量,更有意义。
8.文化基因的重塑:未来,科技会如何重新定义“孝“的表达?清明节的“文化基因”会如何演变?
答——
“孝”是天经地义,不需要任何人重新定义。
但对孝的表达的重新定义,非常重要。就如上面所说,要面对新科技,迎接新科技,掌握新科技,让科技为仁孝之心的表达赋能。比如,礼俗的仪式感,需要人完成,上面说了,仪式本身就是礼的核心内容。因此,历来学礼的人,都要先进行不断地学习实践即演礼,才能在正式的仪式中有妥善的表现。从前的大户人家,诗礼门风,小孩子、年轻人有机会通过家族中举办的婚丧嫁娶各种礼仪,学习礼俗。今天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礼俗主题和场景,让人先通过网上教学掌握基本知识和动作、仪节,再通过比如人工智能剧本杀的形式,让人根据要求闯关,作为模拟考试。这不就完成了古代的习礼、演礼了?
所以,科技时代,人的思路应该更加活跃、开放,越是坚持保守传统的人,越应该对科技开放包容,并积极主动驾驭;同时,越是秉持真正科技精神的人,越没有科技迷信和科技自负,越应该对传统敬畏,珍惜传统保守者的情怀。
2025年3月28日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李竞恒】“中华文明西来”说无法成立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