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锷 著《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出版暨序言、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4-12 18:29:43
标签:

王锷 著《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出版暨序言、后记

 

 

 

书名:《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

作者:王锷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年:2024-11

 

作者简介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献编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古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礼记〉版本研究》《礼记郑注汇校》《陇右文献丛稿》,整理《礼记注》《五礼通考》(合作),主编《礼记注疏长编》《学礼堂访谈录》。

 

内容简介

 

本书系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有关礼学研究的论文集。王锷教授潜心礼学研究三十多年,先后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整理《礼记要义》《五礼通考》等。本书是王教授近年研究礼学的最新成果,展示了礼学研究的前沿,对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具有学术价值。

 

目录

 

礼学文献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一、礼学文献整理研究的成绩 1

二、礼学文献整理研究的问题 11

三、礼学文献整理研究的展望 15

 

宋蜀大字本《礼记注》考略 19

一、前人对于蜀大字本的认识 20

二、蜀大字本的刊刻时间 25

三、蜀大字本优胜举隅 32

四、蜀大字本与他本之关系 39

五、蜀大字本的学术价值 47

 

再论抚州本郑玄《礼记注》 52

一、郑玄《礼记注》所见早期刻本 53

二、开郑玄《礼记注》附《释文》之先例 58

三、与八行本《礼记正义》经注文同源 63

四、校正《礼记》他本文字是非 66

 

《礼记》校勘与版本错讹溯源举隅 72

 

东汉以来《礼记》的流传 88

一、《礼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传 89

二、《礼记》在隋唐五代时期的流传 98

三、《礼记》在宋辽金时期的流传 106

四、《礼记》在元明时期的流传 112

五、《礼记》在清代的流传 120

六、近百年《礼记》流传回顾 131

七、《礼记》流传之展望 138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平议 146

一、《集解》的成书及序跋 147

二、《集解》研究综述 151

三、《集解》注释之优点 157

四、《集解》注释之缺点 168

 

三种《礼记正义》整理本平议

——兼论古籍整理之规范 172

一、整理本《礼记正义》凡例 174

二、整理本《礼记正义》底本的选择 177

三、整理本《礼记正义》的标点 182

四、整理本《礼记正义》的校勘 189

五、整理本《礼记正义》的序跋和附录 197

 

编纂《礼记注疏长编》琐记 202

 

《四库全书总目》“周礼注疏”提要辨证 216

一、《总目》与书前提要之异同 217

二、《总目》谓“与二《礼》多相矛盾”探析 221

三、《周礼注疏》卷数之分合演变 229

 

汉代的《仪礼》研究 241

一、《仪礼》的书名及内容 241

二、《仪礼》的今、古文问题 246

三、《仪礼》今文经在汉代的传授源流及其篇次 248

四、汉代《仪礼》研究的著作 252

毛本《仪礼注疏》误刻贾疏辨正 258

一、郑玄对《仪礼》篇名的解说 259

二、对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的检讨 263

三、毛本《仪礼注疏》误刻贾疏源流 272

 

影印敖继公《仪礼集说》序280

 

从清代《三礼》文献的收藏整理看江苏文脉的传承 291

一、《三礼》文献的收藏 291

二、《三礼》文献的校勘 298

三、阮刻本《三礼注疏》的刊刻 308

四、黄丕烈校刻《周礼注》《仪礼注》 311

五、汪士钟等校刻《仪礼》礼记》 314

 

《五礼通考》的编纂缘起、价值及其版本 327

一、《五礼通考》的编纂缘起 327

二、《五礼通考》的学术价值 332

三、《五礼通考》的版本 345

 

整理《十三经注疏》刍议 351

一、《十三经注疏》整理的现状 351

二、《十三经注疏》的汇集刊刻 355

三、整理《十三经注疏》的设想 366

 

从《礼记》管窥《十三经注疏》的校刻整理 373

一、《礼记》经注本及其关系 373

二、《礼记》注疏本及其差异 388

三、《十三经注疏》整理及启示 404

 

《十三经注疏》的汇集、校刻与整理 413

一、宋代经书注疏的汇集 414

二、元明清《十三经注疏》的校刻 420

三、现代《十三经注疏》的整理 440

 

南宋经书校刻与中国文化传承 447

一、宋刻经书文本概说 448

二、南宋经书文本的创新 451

三、南宋经书校刻对文化传承的启示 459

 

主要参考文献 464

后记 482

 

言】

 

文献之学,由来尚矣,推其原始,肇于孔门。至刘向校定群籍,纂为《七略》,目录、版本、校勘诸学,已具雏形。沿至宋代,其体大备,后世枝繁叶茂,巨树森然。每一时代,总是有新问题出现,需要用新方法来加以解决。我们试以校勘学与版本学为例,简单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就今日文献学界而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校勘资料增加的幅度远超出我们想象。如果我们要校勘一部古籍,不仅本书的各种版本繁多,他校材料更是几何级增加。如出土文献在近二三十年以来,不断涌现,各种整理识读本,日积日多,先秦汉魏文献的可信度受到冲击;过去深藏各馆的大量古籍,或影印,或整理,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公开出版;同时,流转于海外的汉籍,或回流国内,或传播网络,更是时时闪现,目不暇接。随着古籍数字化规模的日益扩大,原先阅读不到和研读不细的海量资料,在数秒内即可检索而得。这些校勘资料的出现,使传统校勘学似乎显得格外低能与失效,于是所谓“e-校勘”应运而生,几乎颠覆了传统校勘学的理念与方法。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日趋严重。我们认为传统纸上文献,流传有绪,时日久长,是千余年来公认的权威版本;出土文献很可能是当时仅流传某地并未定型的区域版本,既不具有权威性,也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动辄以传统纸上文献为误,以出土文献为确,以为据依,校改古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再以“e-校勘”为例,比如在古籍库中搜得宋代某书中某句某字,与传统文献中的文字有异,就断然认定新得例证为是,原书说法为误。但我们要问的是,此句此字或许宋人已经见过,不采用其说,是因为他们认为此说不确,故弃而不用。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会不会以古人所弃之糟粕,认之为是新得之精华呢!

 

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古籍在整理刊刻过程中,讹文误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大量出现。我曾经举出十二例,如因电脑拼音、五笔字型、手机九宫格等输入法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字,以及因OCR扫描转化、生僻字或造字、电脑病毒、繁简转换、新旧字型不同等导致的讹文,这些讹文误字,在在而有。新式标点带来的破句与引文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所有这些e时代出现的新问题,都亟需我们去发现、分析与研究解决。

 

再就版本学来说,版本年代的鉴定,随着宋元旧椠的日渐稀见,已不再是重点;版本源流的考察,更日益显示出重要性。无论是先秦经典,还是明清笔记,若源流不明,则诸本孰优孰劣,孰全孰阙,孰真孰假,如果无法判定,会严重影响古籍整理的质量。我们总以为清人书籍,与《诗经》《论语》等相比,时代较近,版本简单,但涉及具体书籍,则与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如我花费了十余年时间整理清人江藩的《汉学师承记》,竟然搜罗到此书各种版本五十余种,嘉庆二十三年(1818)初刻初印本,与后来所传各本并皆不同,世人了无所知,将不同版本皆冠以“嘉庆二十三年刻本”刊印流布。又如我整理清人方东树的《汉学商兑》,经仔细覆校后发现,是书道光辛卯冬(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与同治十年吴棠望三益斋刊本,完全不同,望三益斋本删易极多,比比皆是。更令人吃惊的是,方东树生前又有《汉学商兑刊误补义》一卷传世,世人皆未知之。如原刻本中夸赞王念孙父子,方氏称“按以此义求之近人说经,无过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俛首,自汉唐以来,未有其比也”。今人常常引证,但却为方氏《刊误补义》删去,已经不能代表方东树观点了。此可见涉及到具体版本,是千差万别,各具殊因,问题多多,亟待解决,版本学任务重矣!

 

又如近年来,随着西方书籍史观念与研究方法的流入中土,关于古籍创作、编刻、流通、接受与流传,以及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等之考察,蔚然成风。但即使在雕版印刷普及的宋元以来,中国书籍史流布,也与欧洲有极大不同。例如无论雕版还是活字印刷,因为占绝大多数的农家子弟无条件读书,中国书籍的刊刻与发行量,除了个别科举模板外,总是达不到大规模刊刻的程度(这恐怕也是活字印刷未能后来居上的主因),因此关于书籍的价格、折扣、定点与不定点的发行与流通等,就很少有人记载,有关广告与知识产权等记录,也无非是以牌记等方式来体现。但书籍版片的历代相因与流动,独具特色;大量类书、丛书版片的租借或购版刊刻,甚至如日本和版的流入中国等,却是较少关注而值得深入研究的有趣课题。

 

近二十年以来,版本学界还出现有趣的现象是:搭上信息数据便利车的我们,竟然比明清时期学者眼观手摩到的古籍版本要多得多,这在《史记》《汉书》《十三经注疏》等经典古籍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十三经注疏》各种版本为例,今天能看到的就比段玉裁、顾广圻、阮元等人看到的要多,清人敬如神明的宋椠本,很可能是元明刻本;清儒视如定论的观点,如对监本错讹多多且“脱漏尤甚”的评价,今日看来也不尽然。诸经版本复杂,有白文本、经注本、单疏本、注疏合刻本,经注本和注疏合刻本有附释文、不附释文之别,每有翻刻,源流不明,不加考察,而欲加整理,则无法择定底本。尤其是《三礼》号为难治,相较《周易》《尚书》《诗经》等书版本而言,极其复杂,纷如乱丝,不进行细致深入的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是很难厘清其关系的。

 

王锷教授兄沉潜礼学三十余年,多有创获,论著丰硕,出版有《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陇右文献丛稿》等著作,整理有《礼记要义》《礼记郑注汇校》《礼记注》《五礼通考》等。其前后所撰礼学论文,已结集为《〈礼记〉版本研究》出版;今续后来诸作,成《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出版在即。我前面所提到的诸多古文献学在校勘学、版本学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在王兄著作中皆有所遇,如综论《三礼》版本在各时代之流传承递情状,《十三经注疏》的汇集与整理校刻;专书研究如抚州本郑玄《礼记注》、宋蜀大字本《礼记注》、孙希旦《礼记集解》等;又涉及到礼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条分缕析,纠误正讹,别白精审,各有妙解,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读者诸君如能平心静气以读之,则必不以我之所言为谬也。

 

陇右漆永祥甲辰(2024)芒种之日

匆书于燕园人文学苑

 

后记

 

礼学即《三礼》之学,专指以研究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兼及综论《三礼》之学。礼学文献包含《仪礼》《周礼》《礼记》《大戴礼记》和注释、总论《三礼》之文献,即《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涵盖之文献。

 

三十多年来,因治学志趣之故,于礼学文献关注较多。曾参与《十三经辞典·仪礼卷》编写,编纂《三礼研究论著提要》《曲礼注疏长编》,从事《礼记郑注汇校》,整理《五礼通考》,教学科研无不与礼学文献有关,对礼学文献的内容、体例、版本以及《十三经注疏》的校刻与整理多有思考,所写论文或提交学术会议讨论,或应邀学术报告交流,大多刊发,融入《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者无需单行。2018年,选取《南宋抚州本〈礼记注〉研究》等十二篇,编成《〈礼记〉版本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再选取十八篇编为《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交凤凰出版社出版。

 

《礼学文献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介绍礼学文献的内容及其整理研究情况,可为代序。《文为在礼》收录的其他论文可分为四组:《宋蜀大字本〈礼记注〉考略》《再论抚州本郑玄〈礼记注〉》《〈礼记〉校勘与版本错讹溯源举隅》《东汉以来〈礼记〉的流传》《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平议》《三种〈礼记正义〉整理本平议》《编纂〈礼记注疏长编〉琐记》七篇为一组,考查蜀大字本、抚州本《礼记注》和《礼记》的流传,平议孙希旦《礼记集解》、整理本《礼记正义》,呈现编纂《礼记注疏长编》之思路;《〈四库全书总目〉“周礼注疏”提要辨证》《汉代的〈仪礼〉研究》《毛本〈仪礼注疏〉误刻贾疏辨正》《影印敖继公〈仪礼集说〉序》四篇为一组,分析《仪礼》在汉代的传承和元敖继公《仪礼集说》,辨证《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版本;《从清代〈三礼〉文献的收藏整理看江苏文脉的传承》《〈五礼通考〉的编纂缘起、价值及其版本》二篇为一组,梳理清代《三礼》文献的流传,揭示《五礼通考》之价值;《整理〈十三经注疏〉刍议》《从〈礼记〉管窥〈十三经注疏〉的校刻整理》《〈十三经注疏〉的汇集、校刻与整理》《南宋经书校刻与中国文化传承》四篇为一组,从《礼记》校刻视角,探析《十三经注疏》整理与校刻历史,为古籍整理工作与中华文脉传承提供经验。

 

《文为在礼》收录论文最早者写于二十多年前,最晚者成于去年,跨度较长,格式不一。2023年6月选好篇目后,请学礼堂叶静燕、韩松岐、陈志伟、郭明仪、李宁、赵紫薇、谭梨芳、马春丽、焦青卓、楼宇威、赵育琇、夏雨婕、秦子翼、廖煜等同学分工核查引文,补充脚注,由叶静燕汇总,统一格式,编排目录与参考文献,完成初稿。十月以来,余逐一审阅,修正谬误,编排定稿。至于原文之结构、论文之观点、诸篇之资料、论述之重叠,不加删削,不避重复,一仍旧贯,见证过往而已。

 

俗话说:“基础不牢靠,房子要倒掉。”文献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石,礼学文献是礼学研究的基础。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优劣,关乎中国学术的未来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文为在礼——礼学文献考论》之是非曲直,敬请方家批评赐教!最后,感谢徐俊先生题签!感谢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兄赐序!感谢凤凰出版社郭馨馨女史的辛勤付出!感谢学礼堂诸位同学!

 

2024年7月12日王锷于桂香书屋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