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
——话说清明节
作者:戚悦(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员)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初五日辛丑
耶稣2025年4月2日
在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发展成了重要的节日,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那就是清明节。苏轼有诗曰:“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既是标志自然物候的节气,又是厚植人文底蕴的节日。
从节气到节日
唐代以前,清明主要是作为节气存在。《孝经纬》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即春分后第十五天,北斗斗柄指向乙位之时,便是清明。这段话被不少著述误以为出自《淮南子》,后者确实也有类似说法,但文字略有不同,其谓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的“清明风”,乃古代所谓“八风”之一。杜佑《通典》有曰:“清者,洁也;明者,净也。言风生万物,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万物生长,焕然一新,“清明”二字充满春天的感觉,正是最美好的时节。
大约从唐代开始,清明逐渐与日期相近的寒食、上巳二节融合,陆续容纳了改火、冷食、上坟、踏青、祓褉、蹴鞠、镂鸡子、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等众多习俗,发展成一个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原指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名“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在水边举行祓除仪式,洗濯尘垢,驱除灾邪,又有宴饮游乐、歌咏赋诗、曲水流觞之雅事。寒食节最初并无固定日期,有“冬中”(即仲冬十一月)、“春中”(即仲春二月)、冬至后一百五日或一百六日(即清明前二日或前一日)、五月五日等多种说法,其持续时间也有一日、三日、五日乃至一月的差异。到唐宋时期,寒食节正式得到官方认可,其日期也基本固定下来,通常在冬至后一百五日,故又称“百五节”,持续时间一般为三天,包括前后的一百四日和一百六日。据说一百三日为“炊食熟”,一百四日为“大寒食”,一百六日为“小寒食”(杜甫有诗《小寒食舟中作》)。也有说法称一百四日为“私寒食”,一百五日为“官寒食”。唐代朝廷规定寒食与清明连起来放假,初时假期为四日,后来又增至五日、七日。
新火煮新茶
寒食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断火和冷食。据史料记载,有时火禁甚严,以至官府或乡社专门派人查验,把鸡毛插入灶灰中,若烧焦卷曲,则降罪责罚。故每逢寒食,家家户户都灭掉旧火,所谓“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李崇嗣《寒食》)。欲取新火,先去旧火,此即唐人所说的新火“勿与旧火相见”(李涪《刊误》)。寒食过后,方可开火禁,燃新火,谓之“改火”,而紧邻寒食的清明就成了迎接新火的日子,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所谓“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即谓此也。
清明之日,家家户户燃起新火,人间顿时生气勃勃。正因如此,唐代许多诗歌写到清明,都会提及这一独特风景。五言诗如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风景清明后……万井出新烟。”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今日清明节……新火起厨烟。”七言诗如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杜甫《清明二首》其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李郢《清明日题一公禅室》:“山头兰若石楠春,山下清明烟火新。”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张继《阊门即事》:“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实际上,不止百姓的厨灶燃起新火,道士的丹灶亦是如此。孟浩然曾在这一天应邀拜访友人梅道士,便看到“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的景象。
新火正宜煮新茶,故岁贡新茶的运送需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正如李郢《茶山贡焙歌》所写,“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谓之“急程茶”。贡茶送到,先祭祀宗庙,后分赐近臣。赠友春茶者,亦有心赶在清明之前,唐代李咸用答谢僧友赠茶诗曰:“砖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爰及清明,便燃新火,煮新茶。如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诗云:“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苏轼更是多次在诗词中写到清明日新火煮新茶一事,如《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官余闲日月,湖上好清明。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又如《南歌子·晚春》:“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最有名的当属那首《望江南·超然台作》,其曰:“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还在《东坡志林》中记录过一桩趣事,自称梦见参寥禅师手拿一卷诗稿,其中有两句饮茶诗:“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他在梦中问参寥禅师:“火固新矣,泉何故新?”清明新火自不待言,泉水何以为新呢? 参寥禅师回答:“俗以清明淘井。”原来,民间流行在清明日“淘井”,即清理一年来水井中残留的污泥杂物,井水便焕然一新了。虽属梦境,但“淘井”之说,却不无渊源。据《管子》记载:“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这里的“易火”亦即“改火”,而“杼井”即“抒井”,即为“淘井”之意了。由此可见,清明前后既有“改火”之俗,复有“改水”之事,而在这一天以新火和新水煮新茶,想必更得“清明”之况味。
“改火”的程式
不仅《管子》有“钻燧易火”之语,《论语》亦有“钻燧改火”之说,皆指以钻木取火的方式改换新火,唐代即用此法。古人认为,四季取火,当顺应时节,使用不同的树木:“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周礼注疏》)故李峤《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曰:“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上句“槐烟”即指冬季的槐檀之火,而下句“榆火”则是春季的榆柳之火,亦是清明新火。唐宋时期有不少清明诗都提到榆柳之火,如杨巨源《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罗衮《清明赤水寺居》:“榆火轻烟处处新,旋从闲望到诸邻。”徐铉《翰林游舍人清明日入院……因寄游君》:“榆柳开新焰,梨花发故枝。”
《周礼》有“四时变国火”之说,而唐代则仅在清明时节改新火,并有一套取火、赐火、谢火的流程。据《辇下岁时记》载:“长安每岁清明,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上进者,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即让禁苑中的杂役在殿前钻木取火,第一个成功取火并进献给皇帝的人,可以获得赏赐。随后,皇帝派人将新火点燃的蜡烛分发给群臣,谓之“赐新火”。关于赐新火的情形,谢观《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所述甚详,其谓宫中乃以榆柳之木钻燧,在清明的早晨取新火进献,待皇帝下旨,便按照官阶次序赐予新火,宦官持蜡烛排成两队,鱼贯而出。先是点燃宫中的香炉,朱红的火焰与初升的太阳遥相辉映,随后新火被送往四面八方,犹如流萤飞向条条大路,又如繁星落入千门万户。群臣得赐新火,纷纷跪拜叩首,手舞足蹈,家中重开炉灶,焚香燃膏。“熠熠当门,烟助松篁之茂;荧荧满目,焰如桃李之春。”可见其热烈而隆重之盛况。
唐诗中亦有关于赐火的描写,如韦庄《长安清明》:“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和凝《宫词百首》其二十六:“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飞下九天。”有时,在清明的前一天晚上,亦即寒食将尽时,赐火便开始了,故有韩翃《寒食即事》中所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名句。大历九年(774),东都的进士考试有《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一题,当年进士及第的史延、韩濬、郑辕、王濯皆有同题诗作流传下来。他们在诗中极力歌颂天子清明赐火的行为,把新火的光芒比喻成帝王的恩泽,如谓:“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史延)“荣耀分他日,恩光共此辰。”(韩濬)“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王濯)“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郑辕)最后,他们在诗末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虽然卑微,却也渴望能分到一丝光芒,暗示期盼帝王的青睐:“应怜萤聚夜,瞻望及东邻。”(韩濬)“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郑辕)“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王濯)得到赐火的臣子往往要写谢表或谢状,如白居易有《谢清明日赐新火状》,郑处晦有《谢新火状》,武元衡有《寒食谢赐新火及春衣表》和《谢赐新火及新茶表》等。
何处求新火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做法,其宫中取火的方式颇为相似,据《梦粱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宋诗中亦多有清明日赐火的描写,如欧阳修《和较艺将毕》:“踏青寒食追游骑,赐火清明忝侍臣。”《清明赐新火》:“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宋祁《途次清明》:“遥知阙下颁新火,百炬青烟出汉宫。”曾易简《清明日赐新火》:“令节传龙蜡,君恩赐近臣。”曾几《寒食只旬日间风雨不已》:“年光胡不少留连,熟食清明又眼前。敢望深宫传蜡烛,可堪小市禁炊烟。”李纲《清明日》:“忆昔叨尘寓帝京,春光淡荡值清明。赐来新火传红蜡,煮就香糜和白饧。”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谈及此事,称负责分发新火的宫中差役被称作“快行家”,拂晓时分,他们便可把新火送至官员的府邸门口。蔡絛骄傲地回忆:“吾家隆盛时……遇清明得新火者九枝,门户被天遇殊绝。”可见清明日赐火的数量代表着皇帝对臣子的重视程度。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也提到内侍省负责赐新火的差役叫“快行家”,并称高官获赐后便“以私钱一千赠之”。
当然,只有京城的部分官员能够得到赐火,大多数官吏和普通民众仍要自己想办法取火。有人自己钻木取火,如唐代崔元翰在清明节出游,看到樵夫钻木取火(“钻火见樵人”);杜甫在湘潭一带漂泊时,恰逢清明,家人便以当地的枫木取火(“家人钻火用青枫”)。宋代秦观亦写到寒食过后,自家钻木取火,重开炉灶(“满院柳花寒食后,旋钻新火爇炉香”)。有人旅居他乡,便向邻里讨要新火,如:“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清明不到旅人家,乞火邻船自试茶。”(张耒《清明日舟中书事二首》其一)“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陈与义《点绛唇·紫阳寒食》)苏轼被贬黄州时,幸得知州徐君猷于清明日分新火,曾作《徐使君分新火》答谢,诗云:“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宋代祖无择有《庚辰清明州衙不送新火》一诗,抱怨清明日州衙不送新火,以致“晨炊已绝供宾馔,春酒何来独酌觞”,则当时官府亦有送新火之例。
看得几清明
从唐代开始,新火便成了清明节的重要元素。唐末五代的毛文锡在《茶谱》中提到有一种上品好茶,名为“骑火茶”:“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所谓“火前”“火后”,即指清明改火之前、后,因其制茶时间恰在清明,故称“骑火茶”。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有《观采茶作歌》,开篇即称:“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清明之新火新水煮新茶,假如正有“骑火茶”,则夫复何求?
清明时节多雨水,故又有“泼火雨”之说。杜牧名诗《清明》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因遇上改火一事,此雨便得名“泼火雨”。唐人唐彦谦《上巳》有曰:“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诗云:“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宋代梅尧臣《依韵和长文紫微春雨二首》其一亦谓:“年年泼火雨,苦作清明寒。”苏轼《蝶恋花》则有:“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元代姚燧《小重山·风雨折枝词》写道:“早是清明应候风……更兼泼火雨冥濛。”皆系此类描摹。
清代《百痴禅师语录》曾记载禅师与弟子的一番对话,耐人寻味。僧问:“如何是清明时节?”师答:“暗风吹弱柳,新火弄清烟。”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新火乃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标志。前述谢观之赋曾总结赐新火的意义为:“将以明而代暗,乃去故而从新。”清明正是丽日芳树、万物生长之时节,把以明代暗、去故从新的改火仪式安排在这一天,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苏轼所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亦不负“人生看得几清明”之意也。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刘金祥】清明节的文化流韵与诗化赓传
【下一篇】【柯小刚】唯错位能定位,唯自强者能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