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发现活态《诗经》学术研讨会
来源:“深信风雅颂诗经国学传承基地”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初七日癸卯
耶稣2025年4月4日
中国多地发现活态《诗经》学术研讨会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当清明的微风带着丝丝缕缕的哀思与生机拂过大地。忆往昔(2024年11月16日),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诗经文化)统筹举办的“中国多地发现活态《诗经》学术研讨会”圆满开展,下面对研讨会进行深度回顾:
一、《佾礼佾舞》迎宾礼展演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佾舞是中国最古老的礼乐符号,研讨会伊始,基地同学为大家带来隆重的《佾礼佾舞》展示,同学们遵循古老佾礼规范,举手投足间,尽显礼仪之美,庄重顿足似磐岳稳重,完美复刻古时神韵,表达了对嘉宾们的诚挚敬意与热烈欢迎。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诗经文化)负责人毛玲老师主持。
二、朱文明副院长致欢迎辞
朱文明副院长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我校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2019年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后,我校接连获评多项国家级荣誉,在文化育人方面成效显著,奏响了特区高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强音。
在《诗经》文化相关工作方面,诗经基地通过内培外引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诗经”教科研团队,强化教科研创新。在苑利教授带领下,科研团队深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进行为期3天的深度田野考察,发现活态诗经《蓼莪》。这为重新审视理解《诗经》提供新视角,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径,将活态《诗经》纳入非遗保护体系意义重大。最后再次感谢领导嘉宾莅临及各界支持,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期待共同助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安宪教授贺信
紧接着,罗安宪教授对此次研讨会发来贺信,艺术美育教研室非遗教师张雄老师分享贺词。
罗安宪教授在信中首先表达“中国多地发现活态《诗经》研讨会”顺利召开的祝贺以及对工作人员的感谢。随后,罗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搭建了活态《诗经》研究的交流平台,引发了学术界对《诗经》内涵与价值的新一轮探讨。罗教授提出活态《诗经》,尤其是《蓼莪》的发现意义重大,希望诗经文化传承基地能借助此次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发挥基地作用,深入挖掘《诗经》内涵,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四、播放纪录片
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苑利教授发言
苑利教授带着多年深耕学术研究与投身实践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感悟,为我们分享他的真知灼见。
苑利教授说活态诗经《蓼莪》的发现告知我们《诗经》的真相:从体裁看历史上的《诗经》,并不是今天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只能用于朗诵的“诗歌体”,而是可以用于吟唱的“民歌体”。在调查中能够注意到,中国多地出现的唱诵体《蓼莪》,几乎都是以吟唱的形式呈现在民间仪式上的;从内容看,今天在民间仪式上所见《蓼莪》,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朗诵的诗歌,而是一首只能在特定仪式上演唱的仪式歌;从传承主体看,《蓼莪》并不是人人都能演唱的民歌,它的传承者、演唱者主要集中在民间仪式行业,他们基本上都是仪式的掌坛人;从获得的资料看,由于民间仪式的特殊性以及《蓼莪》内容的独特性,《蓼莪》的传唱者几乎都是,而且也只能是民间仪式的主持人。
苑利教授还提到《蓼莪》传承的三种状态:汉族多用汉语文本,汉语演唱,篇幅也比较多;懂汉语的少数民族传承者多半用汉语,但篇幅较少;不太懂汉语的少数民族传承者多用当地少数民族语吟唱。
从史料看,历史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蓼莪》,主要流行于陕西、河南一带,《诗经》成书后,开始以文本或是吟唱的方式向外传播。其中面向西南的一支,进入西南偏远地区。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由于再无其他外来文化冲击,便在这里积淀下来。这些省区由于较早接受了汉文化影响,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通常都被称为“熟蕃”。“熟”的标志多种多样,如服饰、丧葬习俗上都接受了汉族的影响,这其中便包括了汉族在丧葬仪式上《蓼莪》的使用。
历史上,《蓼莪》进入大西南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一方面反映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稳定的群众基础。
六、吟唱《诗经·小雅·蓼莪》
云南省南涧县活态诗经传承人陈旭,其家族四代执守彝族民间仪式的传奇。当这位历经半世纪民俗礼仪浸润的艺坛宗师吟唱起《诗经·蓼莪》的那一刻,歌声仿佛从遥远的古代穿越而来。陈旭老师的吟唱中充满了深情与哀思,将诗中那份对先人的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直击人心。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敬畏与感动。
云南省南涧县活态诗经传承人陈旭
演唱《诗经·小雅·蓼莪》
七、诗经活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情感与生活百态,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如何让这部古老经典跨越时空,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与追求,“活态诗经研究中心”应运而生。以专业、严谨且极具创新的精神,致力于深入挖掘《诗经》的内涵,探索多样化的活化路径,力求让《诗经》从古老的典籍中“走出来”,走进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在这条充满挑战又意义非凡的探索之路上,我们尤为荣幸地聘请到了苑利教授担任中心顾问。
苑利教授在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深耕多年,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以及独到见解,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将为我们“诗经活化研究中心”的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出更为坚实的力量。
揭牌成立“诗经活态研究中心”
颁发活态《诗经》优秀传承人荣誉证书
八、圆桌论坛学术研讨
活态诗经《蓼莪》的发现
对文本诗经研究的影响
主持者: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参论者:
陈旭,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活态《诗经·蓼莪》传承人
刘东风,深圳市福田区梅山小学校长
全小国,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北京大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米泥,深圳市佾礼佾舞研究院院长
陈旭老师所掌握的仪式相关内容为祖传,现已传承六代。仪式规模较广,一般需3天,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师傅唱徒弟学,通过这种朴素直接的方式能将《蓼莪》包含的文本、音乐以及仪式本身等各种信息传递下来,契合非遗保护法对确保非遗真实性的要求。
刘东风校长讲述其老家湖南邵阳在婚礼、建房子上梁礼等仪式上,老师父唱《诗经》的事迹,像《蓼莪》、《螽斯》、《鹿鸣》、《麟之趾》等,并指出了唱颂诗篇在当地的象征意义。
全小国院长认为活态《诗经》研究有重要价值,以往《诗经》研究多以文本为主,而现在可以提出文献、文物加非遗的文化三重证据法,活态传承的《蓼莪》能让我们知晓其历史意义、社会功用等,为未来《诗经》及中国文化研究在方法论上有启发,可开拓研究视野、扩展研究领域,也能反映出中华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情况及共同的文化基因。
米妮老师以研究佾舞为例,提到《诗经》是万经之首,背后蕴含哲学、美学等诸多内容,通过陈旭老师吟唱《蓼莪》深刻体会到“乐乃天成”,呼吁多参与田野调查来深入研究《诗经》。
苑利教授总结到:文体特性方面——《诗经》更多是众人创作传承形成的文体,用于百姓生活,具全民性,像《蓼莪》多民族都有传唱,并非个人创作。与仪式关系方面:古代民歌与仪式紧密结合,非遗需原汁原味保存,仪式是其传承的土壤。研究方式对比方面:文本研究虽有意义但信息有限,活态《诗经》研究能揭开传承者、演唱时间等秘密,意义重大,希望借此推动中国《诗经》研究进入2.0时代,走向活态研究阶段。
毛玲老师讲述将《诗经》谱曲进行合唱表演等艺术呈现形式,如把《蓼莪》编成四声部合唱,让学生参与其中,这种方式使学生深受触动,传递了孝道等情感,还拉进了学生与父母的之间的感情,极具现实意义。
苑利教授
陈旭老师
刘东风校长
全小国院长
米妮老师
活态诗经《蓼莪》的当代价值
主持者:
蒋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非遗研究所所长
参论者:
庄向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姜维勇,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东方俊贺,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
柏华,深圳福田区柏华诗经工作室主持人
柏华老师首先讲述了活态《诗经》的传播推广实践经历,一是通过向社区妈妈们讲解《诗经》中的植物,引导大家发现身边是《诗经》元素,让经典与生活相互交融;二是注重引导中小学生从《诗经》角度进行写作,发挥经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倡导多读《诗经》让其融入学习生活。此外,介绍了其与深圳八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撰写的书籍《更好的方法读诗经》,希望通过此书籍,助力中学阶段学生运用好《诗经》这部文学宝库,助力中小学生语文写作。
东方俊贺院长重点提及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惊艳和震撼”。先是被苑利教授介绍的内容所惊艳,被纪录片及陈旭老师吟唱震撼,体悟到传统文化礼仪中蕴含的对父母感恩的良知力量,而当下孝道文化有所缺失。提出应重新拾起并推广守孝这一传统文化,因其核心能唤醒人们感恩情怀,对社会人文有积极作用。
姜维勇教授认为城市文化要有现实意义,以深圳这座年轻,移民之城为例,指出其背后承载着父母期望,《蓼莪》蕴含的感恩父母等丰富情感,在深圳推广孝道文化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助于体现文化自信,让城市更具温度。强调了底线思维与非遗实践,学习《蓼莪》应培养底线思维,践行孝道是基本要求,关乎个人修身、爱国等诸多方面,同时提出要让非遗在当下更具创造性,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传统民俗与伦理道德,建议高校给学生植入相关理念。
庄向阳副教授提到虽然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偏理工科,但人文领域不容忽视;讲述了《诗经》历经的变化,如今《诗经》是中国文学经典与文化象征,其活态传承体现了文化代代相传、多样性及中华文明稳定性等特点。
蒋波书记提到关于活态传承与文创创新,认为对于当代诗经研究者而言,其在多领域有研究价值,以《蓼莪》为例,可借助相关活动开启活态传承路径,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创造符合当代价值的新内容。
毛玲老师还分享了个人对仪式感价值的体会,通过成人礼,成婚礼等例子说明仪式传承有意义且有着巨大的文化IP打造潜力。
研讨主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蓼莪》在当代的价值,涉及教育、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文创等多个层面,凸显了活态诗经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下传承、创新与推广的现实意义。
蒋波书记
柏华老师
东方俊贺院长
姜维勇教授
庄向阳副教授
活态诗经与非遗的传承保护
主持者: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二级教授,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
参论者:
赵婷婷,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
封霓,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主席,南山区文化馆副馆长
丁振远,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主席,罗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遗办主任,副研究馆员
刘慧,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
刘慧博士表示,实地调查和田野研究是揭开非遗深层内涵的关键,对于活态《诗经》而言,这意味着深入民间,聆听那些口口相传的古老诗篇,感受其背后的情感与智慧。她认为活态《诗经》的传承与非遗文化具有密切相关的关系,如非遗的特性在活态《诗经》中展现淋漓尽致。但如今非遗保护工作主要是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仍是青黄不接的状态。值得肯定的是,如今我们是属于多元主体,协同保护的主体去保护我们的活态诗经。
丁振远主任重点提及罗湖区黄贝岭村,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所。认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应先于人,以诗经为抓手,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歌曲《诗经·蓼莪》震撼人心,值得深入聆听与感受。在实践方面,强调应让非遗文化深入人群,通过高水平的论坛、讲座以及基层实践活动,加强非遗保护和活态诗经的横向联系,在基层实践工作中将其融会贯通,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封霓馆长强调非遗要得以生根发芽,年轻人的参与和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然而,当代年轻人普遍忙于工作和学习,难以抽身参与非遗活动。因此,活化非遗,使之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成为吸引年轻人关注与参与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策划一系列主题性活动,巧妙地将活态诗经等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的同时,推动活态诗经品牌活动的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趋势与人们的兴趣点,还可以将其他非遗项目融入其中,通过体验和欣赏的方式,让年轻人更加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共同打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品牌。
赵婷婷主任提及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领悟的宝贵财富,这是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基石。而深圳信息学院在活态诗经的传承上已经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一长期而坚定的传承工作,不仅丰富了学院的文化内涵,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提出通过加强非遗高校联盟,大湾区高校联盟,跨校际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教育与研究。表示自己将积极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顾军教授最后总结:首先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诗经基地的工作和深圳的非遗工作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诗经基地和非遗工作者在宣传和保护非遗方面工作成绩显著,不仅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还展现出了极高的创意水平。特别指出,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政府就通过诗经来收集民情,这一做法本身就极具历史意义,也非常符合非遗的定义。强调对于诗经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极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田野调查的介入为传统的文本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匡正,而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对此类研究的一个良好开头和典范,为推动活态诗经的研究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顾军教授
赵婷婷主任
刘慧博士
丁振远主任
封霓馆长
九、《诗经·小雅·蓼莪》回响
余波老师的声音,柔和而富有穿透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她对父母的深深怀念。当她轻声吟唱“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那深情的目光中仿佛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无尽追忆。随着诵读的推进,余波老师的声音里渐渐融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她对父母无尽思念的真实写照。她深知,尽管自己已尽力去铭记和传承,但那些错过的陪伴和未能报答的恩情,始终是她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然而,正是这份深沉的哀思与怀念,让她更珍视眼前的每一刻,也让她在诵读《诗经·蓼莪》时,能够以一种更加真挚和动人的方式,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在水一方”余波老师
《诗经·蓼莪》诵读
十、诗经基地青年国乐团演奏《诗经·小雅·蓼莪》
《诗经・小雅・蓼莪》是一首承载着深厚情感的古老诗篇,字里行间尽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与追怀,满是无法报答亲恩的哀伤与遗憾,如潺潺溪流,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润泽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田。此刻,诗经基地青年国乐团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拿起手中的乐器,欲用音符去重新诠释这份跨越千年却依旧炽热的情感。
当乐声初起,那或悠扬婉转、或低沉凝重的旋律,便如同灵动的画笔,一点点勾勒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弦音丝丝入扣,似儿女对父母的绵绵思念,不绝如缕;管乐声声呜咽,仿佛在倾诉着那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直击人心。每一个音符的跳动,每一段旋律的起伏,都与诗篇中的情感深度契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古人,在蓼莪之畔,长歌当哭,抒发着内心深处对双亲无尽的眷恋。
十一、活动合照
十二、媒体报道
本次“活态”诗经研讨会受到了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及扬子晚报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