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关学文化传承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作者:张兆德
来源:“横渠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廿五日辛酉
耶稣2025年4月22日
编者按:眉县横渠书院正蒙读书会第50期——“让张载关学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活动成功举办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张载后裔关学思想文化学会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社会贤达纷纷撰文分享张载关学与普通大众关系的感悟,目前本平台已陆续发布十余篇,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活动的支持与建议;同时期待更多人士参与到张载关学现实价值和推广的讨论与感悟分享中,让关学的智慧惠及更多人群!
张载关学文化传承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文/张载后裔福建武夷山五夫支系 张兆德
北宋张载创立的关学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给后人十分丰富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主要有“横渠四句”、《西铭》一文中的民胞物与和天人合一、《东铭》一文中的加强自身修养等。作为张载后裔,如何更好牢记先祖教诲,世代传承好先祖关学思想文化,就是一个从古至今的大课题。这十几年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我们五夫张载后裔,不断实践,按照对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承张载关学思想文化的新路子。
一、重建宗祠,建设张载文化祠
据五夫两部张氏旧谱记载:南宋末年咸淳年间(1265—1274),张载第十代孙张德到福建闽北邵武当知县,任职期满遇战乱,道梗不复西归,定居建阳麻沙。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张德曾孙,张载第十三代裔孙张晔(字得隆)从建阳麻沙迁居五夫,为五夫开基祖。张晔第六代孙、明末受朝廷表彰建立“百岁坊”的张麟(1532—1638)建立家祠,民国时荒废,1947年族人组织重建,1949年基本建成,后因各种原因变成戏台、生产队仓库。2009年族人买回旧基,2012年底完成重建。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正堂供奉张氏始祖张挥公塑像,左右为先祖张载公和麻沙始祖张德公塑像。
2017年初,在南平市张载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宗祠加挂“宋先贤张载祠”牌子。之后,在五夫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武夷山市委宣传部、社科联和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2017年8月完成宋先贤张载祠的文化布展建设。墙上展出张载像赞、生平事迹、主要学术成就、年谱、横渠四句和陕西眉县张载祠图片等内容。大厅柱子上均有关学相关内容对联。
宗祠是宗亲纪念先祖和活动聚会的重要场所,是传承宗族文化的基地。宋先贤张载祠建设好后,每个到过宗祠的宗亲,均能耳闻目染到张载关学思想文化,成为传承关学文化的一分子。特别是每年的清明节,五夫张氏宗祠举行大型祭祖活动,活动中由会长组织朗读学习横渠四句,不忘先祖教诲。
二、续修宗谱延续血脉
宗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和象征。续修宗谱就是延续一个家族的生命和血脉。
五夫张载后裔保存有光绪四年(1878)和民国六年(1917)两部麻沙张氏宗谱。2019年,为了延续血脉不中断,传承好先祖关学文化,由宗亲张兆德和张照仁牵头,启动续修族谱,到2022年底完成了《五夫张氏宗谱》的续修,2023年清明节举办了发谱仪式。新谱为线装本分上下两册,已送福建省图书馆、武夷学院图书馆和陕西眉县横渠书院等收藏保存。两部旧谱和续修新谱均收编有张载像及生平事迹,(建阳麻沙长坪)横渠书院碑记等内容。新谱所有引用旧谱的文章均请专家进行文字整理和标点断句,《西铭》、《东铭》两篇文章还增加了现代文翻译对照,让张氏宗亲及子孙后代都能看得懂喜欢读,明白我们是从哪里来,今后要向哪里去,更好地发挥宗谱传承先祖文化的作用。
三、编印《宋先贤张载祠文化》宣传书册
2019年8月,为迎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张氏委员会(后面简称省张)在五夫宋先贤张载祠召开全省宗祠管理现场观摩会,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一位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五夫宋先贤张载祠组织力量编印了1000册《宋先贤张载祠文化》宣传书册。该宣传书册主要内容有张载祠文化和张载文化两部分,收集编入精华内容,编写通俗易懂。张载文化部分有张载生平、年谱、主要思想著作《西铭》(译文对照)、主要学术成就,还有四篇研究张载关学的论文。书册发放到每个五夫张氏宗亲家庭及来到宗祠的每个嘉宾和游客,以便于宗亲大力学习和传承宗族文化,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张载关学思想文化。
四、做好宗祠每年表彰学子活动
从2017年8月20日开始,五夫张氏宗祠每年定期对当年考上大学以上学子进行表彰,七年共有39名学子受到了表彰,其中36位是大学生3位是硕士研究生。2020年到2023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合并表彰2020年和2021年两年学子,2023年合并表彰2022年和2023年两年学子。表彰活动除了给学子每人发放1000元奖金外,更重要的是在表彰前的祭拜祖先活动中,插入由会长带领学子朗读学习横渠四句环节。在表彰活动结束后,发给每位学子一本《宋先贤张载祠文化》书册,接着举办学习家族文化历史座谈会。学习张载关学的横渠四句、《西铭》的民胞物与和天人合一、《东铭》加强自身修养等方面思想文化,促进学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人生大目标,选择好人生大方向,种下传承张载关学文化的种子。
五、纳入朱熹文化旅游线路
五夫张氏宗祠(宋先贤张载祠)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夫古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五夫从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五夫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子故里,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朱子文化遗迹。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朱子理学文化开发,五夫成为朱熹文化旅游最为重要的地方。2018年,五夫镇就开始申报朱子文化旅游景区。五夫宋先贤张载祠,由于张载关学文化与朱熹闽学文化有深厚的理学渊源,在朱子文化旅游开发中有着很高的开发价值。2019年2月,五夫张载祠理事会与武夷山朱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商讨合作意向,5月向五夫镇政府提出书面报告,积极争取将张载祠纳入朱熹文化旅游线路。
2022年10月,武夷山朱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设置五夫文化旅游景点导引牌时,正式把五夫张氏宗祠(宋先贤张载祠)纳入朱子文化旅游线路。2022年11月,五夫张氏宗祠(宋先贤张载祠)把大门口左侧墙布置成文化墙,新增加了“五夫张氏宗祠(宋先贤张载祠)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张载思想文化”、“张载关学与朱熹闽学渊源”、“朱熹重视传承吸收张载关学思想”等内容。这样,宋先贤张载祠内外的文化内容更加完整,形成体系,更好地融入朱子文化旅游线路中。
在朱子旅游景点导游员队伍中,我们也注重推荐和培养张氏宗亲,现在已有两名导游员为张氏宗亲,这样就能在游客了解朱子文化的过程中,把张载关学文化和五夫宋先贤张载祠文化适当地向游客加以介绍,更好地起到宣传和传承张载关学文化的作用。
六、与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合作
朱熹闽学文化是武夷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武夷山市的武夷学院成立了朱子学研究中心。同时,中国科学院哲学所与福建省社科院联合成立了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地点在武夷学院内,与朱子学研究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宋先贤张载祠文化布置时,就有请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两位研究员做顾问,张载祠后来有大的文化活动都有请他们参加。
2020年11月21日,为纪念张载诞辰一千周年,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成立张载学术文化研究所,举行揭牌仪式和纪念张载诞辰一千周年学术论坛,福建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黎昕等专家学者参加。张载学术文化研究所挂牌在五夫宋先贤张载祠,武夷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姚进升任所长,张兆德宗亲任副所长,张兆德、张水源、张正标、张贵龙四位宗亲加入研究所的成员。张载学术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武夷山传承张载文化进入更高阶段。同时,研究所的成立也使张氏宗亲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南平市和武夷山市举办的大型朱子文化活动中去。例如,2020年10月,为纪念朱子诞辰890周年,武夷山市政府在五夫镇举办“朱子与五夫”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张兆德宗亲撰写论文《厚德载物继往开来——张载及其五夫后人与朱子渊源》,代表五夫宋先贤张载祠参加研讨会。2021年10月,《朱子与五夫》论文集一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来,南平市和武夷山市举办的纪念朱子文化活动,均把此论文集赠送到会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张载关学文化也得到更广泛的宣传。
七、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十几年来,五夫张氏宗祠(宋先贤张载祠)的所有工作和活动均得到了五夫镇党委政府,武夷山市委宣传部、社科联、党史市志办,武夷山市政协、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南平市张载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省张和全国张载后裔关学思想文化学会的关心、支持和指导。省张领导于2018年和2019年两次到五夫宋先贤张载祠指导工作,并给与充分肯定。2019年8月20日,省张在五夫宋先贤张载祠召开全省宗祠管理现场观摩会,张兆德宗亲在会上发言,介绍了张载关学文化和宗祠管理经验。同时,省张还赠送了“继往开来”匾额予以表彰。2023年6月,省张在换届时,确认五夫张氏宗祠(宋先贤张载祠)宗亲会为会员单位。2023年5月18日,张载后裔关学思想文化(全国)学会与陕西眉县横渠书院到五夫宋先贤张载祠举行“关学文化传承学习基地”授牌仪式和横渠书院正蒙读书会第43期,本次活动还赠送了一批张载关学文化书法作品和图书。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五夫张载后裔的自信心和增加了自豪感,提高了五夫宋先贤张载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标志着张载关学文化的传承达到新的高度和广度。
总之,最近十几年来,我们五夫宋先贤张载祠充分发挥“宗祠+书院+旅游”模式和功能,结合当地特色,利用本地优势,积极融入五夫镇经济、文化和旅游活动中,通过微信“五夫张氏宗亲群”、“五夫张氏学子群”等方式联系,团结带动张氏宗亲学习好、传承好先祖张载关学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站在新的起点上,今后,还要不断与时俱进,更加努力探索,补齐短板,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利用现代流媒体等先进技术,采取人们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把传承先祖张载关学文化不断推向更高阶段,让张载关学思想文化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