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超 著《〈左传〉的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出版暨序言
书名:《〈左传〉的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
作者:陈鸿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1
【作者简介】
陈鸿超,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口述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目前在《社会科学战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古代文明》等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译著2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围绕《左传》文献,将成书、史料、撰述等方面加以贯通,将上述问题置入春秋战国史著形成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左传》的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并以此窥看早期史书的形成与东周史学的新特征与新变化。本书有助于加深、拓宽、补充《左传》现有研究,以最新的材料与方法重新审视《左传》文献各类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献论争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左传》成书新论
第一节 既往研究方法评述
第二节 传统说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第三节 《左传》成书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 再论《左传》与《国语》的成书关系
第三章 《左传》史料来源与文本传授新证
第一节 《左传》与《系年》的文献关系
第二节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先秦汉初《左传》学的发展
第三节 从出土文献看《左传》的史料来源与价值
第四节 《左传》先秦传授世系再议
第四章 《春秋》《左传》经学性质新探
第一节 再论《春秋》名义
第二节 结合出土文献看《春秋》笔法
第三节 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再议
第四节 从传统视角看《左传》的传书属性
第五节 从出土文献看《左传》的传书性质与特征
第五章 《左传》与中国早期史学
第一节 论古书成书对中国早期史学的影响——以《左传》成书为例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看《左传》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 《左传》神异预言与中国古代史学传统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从《左传》看《周易》“元”之释义
第二节 东周史体的分衍与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廖名春
陈鸿超《〈左传〉的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即将付梓,请我作序,作为其导师,能够见证他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与进步,我深感欣慰,欣然应允。
我与陈鸿超初识于2012年吉林大学金景芳师的塑像揭幕仪式上,当时觉得这个南方小伙饱含学术热情,因此对他印象颇佳。2013年陈鸿超从吉林大学考入清华大学,从我治学四年。他并非历史学科班出身,但勤于学习,颇有悟性,对传统问题往往能够发散思维,另辟蹊径。他的毕业论文便以《左传》文献研究为方向,当时获得评审专家的广泛好评。
《左传》成书与编纂等相关问题是一个传统问题,也是早期文献学、经学领域的焦点问题,内中头绪繁多,说法纷出。陈鸿超能够迎难而上,将出土文献与传统典籍相结合,利用新方法、新视角深入探讨这一传统课题,显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总体来看,本书有不少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吸收既有研究成果。从汉唐注疏、清人考据到近现代中外学者对于《左传》的多角度探索,本书抓住了《左传》文献研究的焦点和主线,厘清了学界争论的发展脉络。文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诸如“《左传》成书历经三个阶段”“《别录》所记的《左传》世系并非凭空臆造”“《春秋》笔法确实存在”“《左传》确为传《春秋》所作”等等,并不是对传统结论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深入融合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获得的立论有据的见解。有些观点纵然仍可再讨论,但其研究方法、对资料的吸收分析和鉴别能力无疑是令人称道的。
二是充分运用出土新资料。近年大量公布的出土文献为本书提供了丰厚的基础,这是推动探究向纵深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本书论述传统问题的同时,综合利用上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新材料,发现《左传》研究的新问题,从而拓宽了《左传》的研究视角。值得肯定的是,本书虽重点利用出土资料,但不是盲目信从,更不忽略原有传世史料的作用,而是充分吸收传世文献的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将它们分别作为完整的作品及社会共用的史料进行对读与参证。
三是融通文献学与史学史的研究方法。陈鸿超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作《左传》史学方面研究,博士研究生阶段转而研究《左传》文献问题,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背景使他能够深入思考《左传》文献形成与历史书写的相互关联,从而得出《左传》多阶段的成书过程使其史学思想呈现多元性、《左传》多源的史料构成推动“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雏形的出现等新结论。
可以说,本书是一部高质量的《左传》文献研究新作,有助于加深、拓宽、补充现有研究。同时,本书亦是在“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古书形成”研究范式下一次有意义的实践,能为日后学界“研究古书的形成”,乃至“研究早期史著的形成”提供方法借鉴。当然,《左传》文献问题也非此一书能够完全解决,仍有诸多研究课题可继续挖掘,本书自然有进一步完善与拓展的空间。我衷心祝愿陈鸿超在这一领域不断耕耘,再接再厉,能够取得更多有突破性的成果。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