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活的哲学 : 为不确定的人生找到确定的力量》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总有一天,生活会让你成为哲学家!与苏格拉底对谈生命的意义,与庄子探讨选择的智慧,与尼采共舞存在的勇气,这是一门走向自我觉醒的人生哲学课!和作者来一场直抵人心的哲学对话!
作者:[英]A. C. 格雷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编辑推荐
1.直面当代人最关心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的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比如:生存与财富、成功与失败、是与非、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等等。
2.作者是英国著名哲学家A. C. 格雷林,英国人文主义协会副会长,他推崇哲学的现实实践意义,是欧洲非常知名的知识分子,其成立的私立大学“新人文学院”,获得了道金斯、尼尔•弗格森等明星学者的加盟支持,于2015年获得伯特兰•罗素奖。
3.作者旁征博引,解决的是哲学问题,但介绍的思想不仅限于哲学家,还包括小说家、历史学家、剧作家、随笔作家、诗人和科学家等,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大文明的智慧,如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思想。
内容简介
在面临生活的不确定时,你是否会想:我要怎样度过我的一生?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活才算有价值?我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接受了外界,如父母、学校、朋友、电视、社交媒体关于人生的观念,并不自觉地按照这些观念生活,从而束缚了自己的人生。其实,你可以做一个积极的选择者,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本书回顾了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从斯多葛主义哲学到存在主义哲学对生活哲学的讨论,比如成功与失败、幸福与悲痛、死亡与爱情、善与恶、是与非、勇气与仁爱、人生的必然挑战和终极意义等重大问题,激励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过的,怎么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作者从诸多思想家的人生经验和著作中旁征博引,既包括苏格拉底、孔子、帕斯卡、尼采、罗素、萨特、加缪等诸多哲学家,也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司汤达、毛姆等诸多文学家,总结不同时代、世界各大文明体系的智慧,提出在复杂的当代世界中如何为人的指引。
作者简介
[英]A. C. 格雷林(A. C. Grayling),英国哲学家、私立大学“新人文学院”院长、英国人文主义协会副会长,皇家艺术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成员。他出版了《企鹅哲学史》《天才时代》等 30 余部著作,广泛论及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戏剧等。他经常为《观察家》《星期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媒体撰稿,并参与 BBC(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的节目。格雷林于2015年获得伯特兰·罗素奖,2017年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
译者简介
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已出版的翻译作品主要有:《中国新儒家》《分配正义简史》《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贤能政治》《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哲学的价值》《自然道德》《有思想的生活》等。
崔家军,2006 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
目录
前 言
绪 论
第一部分 苏格拉底之问
第一章 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第二章 “我们”和人性
第三章 生活是一所学校
第四章 绕开弯路
第二部分 活出生命的终极意义
第五章 幸福与追求幸福
第六章 伟大的美德
第七章 死亡是什么?
第八章 爱是什么?
第九章 运气与罪恶
第十章 职责是什么?
前 言
有一个问题是人人都不得不提出且不得不回答的——事实上,也是必须不断提出和不断回答的问题。那就是:“我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意思是:“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生活?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目标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问题,随波逐流地跟随人群前行,按照群体的方式给出答案,既不需要提出问题,也不需要思考答案。
我将此问题称为“苏格拉底之问”,因为至少在有记载的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系统地提出此问题的思想家,以促使人们寻找符合理性的答案,即独立于从前传统或宗教观点的答案。
媒体评论
如果说今天的英国有谁能被称为思想家,那就是 A.C. 格雷林。
——《泰晤士报》
格雷林给令人生畏的主题带来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 史蒂芬·平克
格雷林特别善于揭示道德话语的棘手之处。
——《星期日时报》
格雷林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思想家,他富有幽默感、常识和清晰的逻辑。
—— 《独立报》
《良好生活的哲学》译后记
译者吴万伟曾在本书作者A. C. 格雷林教授的另一本书《天才时代:17世纪的乱世与现代世界观的创立》(吴万伟、肖志清合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的译后记中谈及他翻译其作品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对作者的介绍。为方便读者了解,这里稍作重复。格雷林教授是英国著名哲学家,2011年6月创办了学费1.8万英镑一年的高端私立大学——伦敦人文新学院。2011年之前他一直是在伦敦大学哲学教授,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编外研究员,著述颇丰,出版哲学著作30种,是很多学术期刊的编委,英国哲学协会“亚里士多德学会”荣誉秘书,英国人文学者协会副主席,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皇家艺术学会会员。他也是《卫报》和《泰晤士报》专栏作家,《伦敦评论》和《展望》杂志编辑,经常为《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新政治家》《展望》撰稿。他相信哲学应该在社会中发挥积极和有用的角色,是英国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经常做客英国广播公司(BBC)3台、4台和环球服务频道。他还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前研究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代表。
格雷林是个充满热情的思想家,他把幽默、常识和洞察力融合在一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探讨的是人人都必须探索而且要不断提问和回答的人生大问题:我该如何度过人生?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作者说这些就是苏格拉底之问,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提出这些问题,而只是不假思索地借用规范观点做出回答。作者用干脆利落、简练清晰、引人入胜的文笔讲述了斯多葛派到存在主义者,从哲学、历史和文学经典的角度谈论了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如爱情、死亡、悲痛、友谊、艺术、勇气、刚毅、智慧,讲述了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孔子、佛陀、塞涅卡、尼采、莎士比亚、弗洛伊德、乌纳穆诺、萨特、加缪、乔治·艾略特、马萨·努斯鲍姆、伯纳德·威廉姆斯等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贤哲如何回答哲学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如何帮助人们在这个日趋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生存下来的,向我们提出挑战,人人都必须自己亲自去思考究竟值得过的人生和有意义的人生有何差异。
作为哲学家,格雷林在2019年曾经出版过一本《哲学史》的书,其核心主题之一就是哲学的持久价值,遵循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传统,讲述了自古至今的哲学发展过程,不仅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学院派哲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到20世纪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而且比较研究了印度哲学、阿拉伯波斯哲学、中国哲学和非洲哲学。涉及到洛克的政治理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休谟的道德哲学、康德的认识论,格雷林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哲学在公共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他看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不是说他们的观点都正确,而是给我们提供灵感和清晰性用以应对当今面临的问题。格雷林反对一种常见的误解,即哲学和哲学家是乏味无聊,晦涩难解,让人昏昏欲睡,他们的观点可能复杂,但绝不乏味无聊,哲学家们往往卷入政治和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因而生活往往跌宕起伏,如波爱修斯被指控卷入阴谋而被处决,伯特兰·罗素因为政治立场而两次被关进监狱等。 (Daniel James Sharp, 2019) 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本书中描述的塞涅卡的传奇一生。他说理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行动的主要动机,情感在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希望理性能够指导人们将情感引向世人最需要的友善、通感和兄弟情谊上面。
格雷林教授在本书中有专门一章论述死亡问题,自杀问题也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这里,本书的两位译者提出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若干建议与各位读者共勉,包括注重厚重的人格特质、做出正确的选择、认真过好每一天、不要计划成功,计划失败、选择让自我疲惫不堪的快乐、勿以善小而不为、尽量谦虚和幽默。
一、注重厚重的人格特质
迈克尔·科尔比在与人合著的《死亡哲学》中指出,杰出的牛津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1942–2017)说,从终极来说,身份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嵌入的生物学人性的持续性,生活中的丰富细节:我们的关切、记忆、希望、计划、欲望、持续的自我意识以及让我们个体的生活值得过的那些东西。所谓“厚重的人格特质”(thick personhood)(Michael Cholbi and Travis Timmerman, 2021, p.115.)
二、做出正确的选择
纽约大学哲学教授萨缪尔·谢弗(Samuel Schefffer)的观点是,我们的道德观和它创造的时间上帝的稀缺性迫使我们确立“优先选择,依靠什么值得做,什么值得关心和选择的概念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过。”致力于某个追求的意义连同伴随着的目的意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当作家或艺术家去世时,我们惊叹或者钦佩他们致力于“毕生的追求”的方式。当朋友持续整天游手好闲,没有承诺,从事看不到前途的工作,整日里喝得醉醺醺的我们可能担忧他在浪费生命。我们不时地担忧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我们是否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Michael Cholbi and Travis Timmerman, 2021, p.148.)
三、认真过好每一天
在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看来, 人们通常都没有在适当的时间死亡。相反,他们往往拖到年纪很大的时候,往往痛苦不堪,因为懦弱,因为害怕死亡。(Michael Cholbi and Travis Timmerman, 2021, p.155.)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死亡——我们存在的终结——是焦虑的源头。我们的死亡难以避免,但并不确定。说难以避免是因为我们是肉体凡胎,当然是要死的。但是,这个必然性没有具体的日期。我们或许老年后患癌症死掉,或者明天出门被汽车撞死。我们是必死的生物,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生轨迹的终点,而是在人生的每个时刻。最终的虚无是陪伴我们人生的常客。(Ibid., p.157.) 我们怎么办?无论如何,我们不是神仙,最好询问如何度过剩余的日子,如何让人生过得有意义。虽然承认当下的宝贵和稍纵即逝,同时我们要通过参与其中的工程致力于未来的脆弱性。我们必须成为既不会为了将来放弃当下的人,也不会为了当下放弃将来的人。(Ibid., p.160.)
四、不要计划成功,计划失败
放弃成功欲望,反而选择失败,我们将能够自由地从事任何困难和有风险的工程,或者出于不同的理由做事。如果我不需要成功,我就有接受不同理由的开放性,没有成功压力的行为选择在我看来是更好的主意,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寻找自己的金矿。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和布勒内·布罗尔(Brene Broll)说“不要计划成功,计划失败”。“如果你知道你可能会失败,你该则么办?”或者“如果你知道你可能要失败,仍然值得做的事是什么?”能够与失败舒服地相处能够把我们解放出来,去追求艰苦的和有价值的事业。(Mariana Alessandri, 2017, pp. 35—37.)
五、选择让自我疲惫不堪的快乐
阿图尔·加万德(Atul Gawande)在其《纽约时报》畅销书《凡人终有一死》(Being Mortal)中说,“在人类看来,人生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有个故事。故事就有整体感,在故事中,最终结尾很重要。” (Michael Cholbi, 2016, p.158.)福里斯特(E. M. Forester)有个最简单的故事:“国王死了,接着王后也悲痛而亡。”(Ibid., p.173.)菲舍尔(Fischer)区分了两种快乐,“可重复的快乐”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性活动,另一种是“让自我疲惫不堪的快乐”比如南极探险或者完成博士论文。(Ibid., p.209.) 如果时间充裕,重复多次,甚至最快乐和最愉快的活动也会失去光彩,让永生成为我们希望避免的没完没了的无聊命运。相反,让永生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唯一方式是让我们在习性方面的巨大变化——我们的价值观、兴趣、偏爱等等——变成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Ibid., p.221.)
六、勿因善小而不为
书中多次提及的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拥有生活意义的人在面对饥饿、疾病、疲惫和集中营的恶劣生活中更容易活下来。“天使迷失在无限荣耀的永久诱惑之中。”停下脚步向路边摊贩问声好,给干活的人搭把手,帮人健身,当个好家长。夜晚坐在满天星斗下面冥想和朋友一起祈祷。开办一个咖啡馆为路人歇歇脚。认真聆听亲人的故事,或者种花种草。所有这些都很寻常普通,但综合起来就能让世界丰富多彩。 (Emily Esfahani Smith, 2017.)
七、尽量谦逊和幽默
芝加哥大学法学和哲学教授马萨·诺斯鲍姆和芝加哥大学法律学院教务长索尔‧莱夫莫尔合写的一本书《衰老至死》,探讨了人生最后阶段面临的很多挑战如无聊、失望、焦虑等。(Martha C. Nussbaum, and Saul Levmore, 2017) 马萨注意到婴儿潮一代人大胆地抗拒老年以后他们对肉体的厌恶和羞耻感。老人应该具有的特征是谦逊和幽默感。马萨·诺斯鲍姆使用“基本厌恶”(primary disgust)指老年人对肉体的厌恶和羞耻,那是对衰弱和死亡相关内容的排斥,我们拒绝成为动物衰老和脆弱性的成员,拒绝接受日益衰老的动物性。还有“投射性厌恶”(projective disgust),人们在自己和自己的动物性之间创建缓冲带,通过辨认出一个群体(通常是弱势的少数群体),将其视为准动物,把各种动物性特征投射到这个群体身上,如难闻的气味、动物一样的性欲等。皱纹、松松垮垮的皮肤以及衰老的其他迹象在很多文化中都普遍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自我妖魔化自我排斥,日益衰老的肉体被视为衰败和死亡的所在。她说,人类肉体是一条时间之河,不是理想的美学形式。人们要关注对方真实的身体而不是理想化的肉体形式。相互依赖是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尊重和学会相互依赖,人们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准备好更多地依赖他人。其次,老年人需要注意情感上的自我控制。诚实并不意味着随意发泄自己的恐惧、恼怒和牢骚。第三,竭力想象亲人的视角,利他主义总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人是自私的动物,意识到这个风险,竭力避免,尽力做到优雅、幽默、谦逊。
就在本书即将完成之时,译者吴万伟碰巧读到克莱尔·卡莱尔(Clare Carlisle)在《国家》杂志上为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新译本所写的书评,他曾试图翻译其《心灵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焦躁不安的一生》而没有成功,卡莱尔在文章中说,索伦·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压力的创始人。他说,“我们丧失自我的这个最大风险是悄然发生的,似乎啥事也没有。而其他的丧失如丢掉一条胳膊,一条腿或者丢失5美元,或者丧失配偶都清晰可见。”他对绝望的分析基于人和自我的区分。他解释说,人是“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的综合体,但这不是自我,要成为自我,作为关系集合体的人需要建立起一种与自身的关系,需要意识和欲望,这就意味着意识到自我和渴望成为自我。太多的必然,我们丧失所有想象力和希望,我们无法呼吸,太多的可能性,我们在生活的天空中漂浮。太多的有限性,我们迷失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中,太多的无限性,我们将丧失与世界的联系。因为人生很少是平衡的,绝望也就成为必然,但是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意识到这一点帮助我们打开一种新的视角如何生活在这种必然性中。人生不易。(Clare Carlisle, 2023)
在世界更加动荡的当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格雷林曾经在2018年出版过的《战争探索》一书。格雷林并不赞成战争是人类的天性的观点,他认为战争是文化的产物,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排的结果,文明的产物。我们仍然应该保留希望,相信文明有摆脱战争的潜能。格雷林觉得当今的主要挑战是传统军事力量如何适当处理非对称战争。“消除战争的工作需要比冲上战场更多的决心、勇气和坚定不移,这才是人类表现出的真正的英雄主义。”(Chad Trainer, 2019) 格雷林的话语将持续激励我们不断提出人生的各种问题,更深入地思考,并用行动做出回答。
本书是吴万伟和崔家军合作翻译的成果。吴负责前半部分,即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初译,崔负责后半部分,即第九章至第十四章的初译,两人相互修改对方的译稿之后,由吴负责最后的审校修改。鉴于译者知识水平和中英文功底有限,书中差错在所难免,我们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译本出版之际,译者要感谢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刘洋先生的信任和支持。感谢译者所在工作单位2023级硕士生尹文博、牛琪、张邦、欧阳明珠、罗宜昊等同学提供的帮助。
译者
2024年6月于武汉青山
参考文献:
Alessandri, Mariana. The freedom to fail, The Search for Personal Utopia Womankind, May, 31, 2017 pp. 35—37.
Bennett, Andrew. Suicide century: literature and suicide from James Joyce to David Foster Wall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Carlisle, Clare. A Cursed Blessing, the Nation, December 11/18, 2023 issue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culture/kierkegaard—sickness—unto—death/
Cholbi, Michael. Immortal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death.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Ltd, 2016.
Cholbi, Michael and Travis Timmerman, Exploring the Philosophy of Death and Dying: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 2021.
Nussbaum, Martha C. and Saul Levmore, Aging Thoughtfully: Conversations about Retirement, Romance, Wrinkles, and Regre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Sharp,Daniel James. A. C. Grayling’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Book Review 02/07/2019 A.C. Grayling’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Book Review — Areo (areomagazine.com)
Smith, Emily Esfahani, The power of Meaning : crafting a life that matters, New York : Crown, 2017.
Trainer, Chad. Review of War: An Enquiry, by A.C. Grayling, 2019. War: An Enquiry by A.C. Grayling | Issue 130 | Philosophy Now
【上一篇】2025年第十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