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入门问答
前 言
经过三年多艰辛而细致的工作,“中国儒教网”通过广泛征集学者以及同道网友的意见和文献,最终初步完成了《儒教入门问答》的整理编辑,以供社会各界与儒教信徒参考使用。
本问答在编辑整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几大基本原则,分别是:
一、该入门问答只是儒教的扼要普及资料,不会也不可能对其要求学术意义上的精确性与全面性;
二、该资料的理论基础和来源主要是两方面:1、“四书五经”以及后世大儒的论述;2、中国长期以来的民间实际传统;
三、该资料并不受现实或将来的情况而做假设变通,是一份严肃认真的儒教资料。
希望该问答资料能为广大朋友打开一扇对儒教的既感熟悉又觉陌生的认知大门,从单纯好奇到认真思考,乃至产生对儒教的信仰和实践。从而树立正知正见,获得人生的真谛和幸福。并最终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理想!
愿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惟天佑德 惟德动天
中 国 儒 教 网
孔元二五六三年夏历闰五月
西历2012年6月
儒 教 圣 训
夫先王治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如徒恃法令而不行教化,是舍本而逐末也。方今之世,西风日盛,民俗凋败,人心工诈,狱讼不已。惟兴圣教,尚德缓刑,方能化民成俗,以致人心醇良。谨依圣教教义,辑《圣训》凡一十六条,垂为世法,以为民守。盖合于时中者,即为至善。易简之善,以配至德。凡我天子圣徒,铭记于心,谨遵恪守,笃信力行。
钦哉!
敬天地以定民志 崇正学以安人心
尊先祖以明根本 敦教化以厚风俗
怀家国以亲万民 行孝道以重人伦
讲辞让以隆礼仪 睦邻里以息争讼
训子弟以成忠良 务本业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戒奢华 灭贪欲以远腐败
倡公廉以正吏习 笃诚信以守商道
体万物以惜环境 守法律以全秩序
目 录
1、 什么是儒教?
2、 儒教是谁创立的?
3、 儒教的经典是什么?
4、 儒教信仰哪些神灵?
5、 为什么有人认为儒教不是宗教,只是哲学、教育 或伦理、史学等等?
6、 儒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7、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8、 儒教如何看待生死,并解释鬼神?
9、 什么是天道与天命?
10、善恶有没有报应?如果有,是怎样报应的?
11、儒教有“彼岸世界”吗?
12、人能够获得永生吗?
13、为什么儒教也有“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样吗?
14、儒教有哪些道德条目?
15、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16、孔子有多少门徒和弟子,他们都达到了什么境界?
17、儒教有哪些庙宇和宗教场所?
18、儒教有什么常有的仪式、和哪些节日?
19、儒教徒祈祷吗?
20、儒教有没有神职人员?
21、传统家庭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神位?
22、中国人和儒教徒为什么崇拜祖先?
23、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24、孔子是神吗?
25、儒教与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什么关系?
26、儒教提倡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27、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儒教徒?
28、信仰儒教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佛教讲脱离苦海,道教讲长生和成仙,基督教讲信主得救,儒教究竟讲什么呢?
29、我今天想皈依儒教,有办法吗?
30、儒教信徒的言行要点是什么?
31、儒教有什么戒律和禁忌?
32、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儒教信徒?
33、“天地君亲师”神位中的“君”在现代社会是否应有所调整?
34、什么是“三不朽”?
35、什么是“孝道”?儒教为什么推崇“孝道”?
36、信仰儒教为什么不用“出家”?
37、儒教徒认为怎么样我们才能达到最好的社会?
38、儒教是由康有为等在近代倡导建立的吗?
39、儒教的影响力相比其他宗教怎么样?
40、儒教有多少分支或派别?
41、现在有多少儒教组织或儒教教会?
42、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43、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欲望”?
44、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45、儒教是否重男轻女,儒教徒一定要生男孩吗?
46、儒教对离婚和婚前性行为持什么看法?
47、儒教对同性恋持什么看法?
48、儒教对堕胎持什么看法?
49、儒教是否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如何看待动物福利?
50、佛教徒说儒教只是天人道,不能达至菩萨佛陀。你们怎么看?
51、基督教反对偶像崇拜,你们怎么看?或者,儒教认为人和神是什么关系?
52、基督教说人皆有原罪,需要基督的祭奠才能得救,你们怎么看?
53、有人说孔子只讲做人的伦理道德,而没有讲生死、鬼神等宗教性质的终极追问。是这样的吗?
54、儒教符合科学吗?或儒教和科学是什么关系?
55、我可以在信儒教的同时,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吗?
56、儒教徒可以和异教徒结婚吗?
57、儒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58、儒教有讲“除魔降妖、驱鬼辟邪、扶乩附身、法术神通..”等一类的事情吗?
59、什么是“三纲”?
60、什么是“五常”?
61、什么是“四端”、“三达德”和“五伦”?
62、什么是儒商?
63、儒教为什么要讲“尊卑贵贱”?
64、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1、什么是儒教?
答:儒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是中华民族的主导性信仰体系,是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数千年来共同信仰的宗教。
与其他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不同,儒教是属于原生性宗教,其他三教则属于创生性宗教。原生性宗教没有明确的创教人,是无数先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成果。
儒教有自己的神灵系统、神人交通方式;有完善的宗教场所和设施;有自己的宗教礼仪和制度规范;有系统的经典和教义,以及独特的组织形态。数千年来,是儒教而不是别的任何宗教安顿着中国人的身心性命,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是儒教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自孔子以后,儒教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巨大,在东亚形成了庞大的儒教文化圈。直到今天,儒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立的教会组织和广大信众,并对其民族和地区文化传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儒教是谁创立的?
答:儒教并不是某一个人创立的,而是无数先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集体创造的成果。
儒教属于原生性宗教,不是创生性宗教,没有明确的创教人。起始于伏羲划卦,至今已有约6500年的历史。经由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董子、文中子、朱子、阳明子等先圣先王的一脉相承。其神灵系统、宗教仪式、组织形态、制度规范等等,都是在历史中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其中以孔子的创造最为重要。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儒教的至圣文王。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儒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更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记忆!
3、儒教的经典是什么?
答:儒教的经典主要有“五经”、“四书”、以及《孝经》等。
“五经”即《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部经典;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是选自《礼记》的两篇文章,因其对儒教教义阐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故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
《孝经》也系孔子所作,虽在五经之外,但也是儒教的重要经典。孔子曾有“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说,可见《孝经》之重要。
4、儒教信仰哪些神灵?
答:儒教的神灵简称为“天地君亲师”。
儒教是多神教,不是一神教,儒教信仰的神灵不止一个,儒教有一个庞大的神灵体系。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为主,日月星辰诸神为辅。
第二、以社稷为代表的诸物百神。山川河海,井路门灶都各有主管之神。
第三、以先师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圣贤神灵。
第四、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始祖与民族先王神灵。
第五、百家姓氏的家族祖先神灵。
第六、历史上殉国殉道的忠烈之士和节义之士也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
其中,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万物和人间世界的创造者。圣王孔子与祖先神灵(包括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
5、为什么有人认为儒教不是宗教,只是哲学、教育 或伦理、史学等等?
答:“儒教”一词古已有之,其既是“宗教”,又不止于“宗教”;儒学、儒家与儒教三者实为一体,含盖了哲学、政治、教育、历史、文学、经济...当然更包括宗教、神(玄)学等。
中国人把人类文明以及所有的思想知识体系归纳总结后,按层次分类成“经、史、子、集”四部,儒家的经典恰恰就是充当总纲的“经”部,是指导一切事物的大经大本;而西方的思想知识体系是按“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经济...”等功能门类来分科。
近代以来很多人不清楚这一点,习惯于把西方的一切看成“标准”,造成对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产生了严重的误会、甚至妄自菲薄。
即便现在的大学,院系专业也是照搬西学的分科体系。但有些学术常识的人都知道:儒学属于国学分类中的“经”部,实际上是“文史哲”不分家。除此以外,儒学更是“宗教、伦理、政治”不分家!
故此:说儒教是宗教,这是肯定的;但儒学儒教儒家合在一起就远不止宗教的范畴!
6、儒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儒教的基本教义是“天人合一”,即通过“敬天、尊祖、崇圣”来认识天命,完善人格,最终通达天道。
简单地说,儒教就是教人们学做君子,学做圣贤。学做君子,学做圣贤,就是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在提升自己生命境界,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天下百姓的利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完善社会的使命。这就是《大学》所讲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义。
“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要让自己生命中的光明德性和善性良知彰显出来。“亲民”,就是亲亲而仁民,推己及人把天下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要为天下人谋福利。能做到“明明德”与“亲民”,就能实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这就是“至善”,即通达天道。
“八条目”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圣外王人格得以落实和实现的具体途径。
7、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答:根据《易经》中的相关阐述,宇宙是先由无极状态而到混沌的太极,由太极然后产生两仪,即阴阳、乾坤、幽明等等,进而通过四象、八卦产生宇宙的万事万物以及化育而来的各种生命和人类。
儒教认为宇宙和生命既不是由某个人格神全盘直接创造,也并非偶然或孤立的几率发生。而是由万事万物的相互感应、化育以及遵行《易经》所揭示的天人规律来运行产生,这种规律即是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规律和天道是昊天上帝(乾元,太一)的意志,即《易经》中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因为上帝有生生之心,所以才有宇宙万物。生生之心,是仁。生生之行,是义。所以上帝是一大仁义。昊天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源头,而祖先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所以儒教重视敬拜天地和祖先。
8、儒教如何看待生死,并解释鬼神?
答:儒教非常重视“生死”问题,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是儒教的重大教义。儒教的生死观其实也就是自古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死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首先,在儒教看来,生死只是气的聚散。太虚之气,阴阳交感,聚而有形有象,生人生物。人死,则形溃气散,返归太虚。肉身虽亡,而灵魂不灭;生死,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存在的空间不同。死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寂灭和消亡。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死而不灭,死而不亡。生死,聚散而已,变易而已。生,则自天而降;死,则归天而去。生,自幽至明;死,自明返幽。生死往来,聚散屈伸,都是上帝的造化。
其次,在儒教看来,君子之死与小人、恶人之死是有区别的,其死后的归宿与命运是不同的。君子之死,称为“息”,只是喘口气,暂时歇息,等待天命,死后清气上扬,升伸为神,就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获得永生。小人、恶人之死称为“休”,其或者丧人伦、背天道,甚至伤天理、失人性、禽兽不如,死后浊气下沉,屈附而为鬼,上帝绝其天恩,不予再造,更不能获得永生。
第三,在儒教看来,人道与神鬼之道是相通的,明界之道与幽界之道是相通的,都统于天道。即所谓“幽明相通,生死不贰”---身前有什么样的道德与修为,死后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与归宿。君子成神,就能沐上天再造之恩获得永生,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小人变鬼,成为弃魂,上帝行天罚,不予再造。所以,要想死后获得上天再造,获得永生,就必须于身前修身修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只有“与天地合德”才能“与鬼神合吉凶“。善其生者,善其死;善其始者,善其终。
了解了生死之道,就能破除困惑和恐惧心理,从此知晓善恶,分辨是非,彻底明白为人处世之道。
儒教乃中庸之教:儒教徒一方面要虔诚地信仰以“天地、圣贤、祖先”为代表的神灵;另一方面应该保持“存而不论”的态度:绝不妄谈鬼神与灵魂,或所谓它们的具体表现。坚持“生死一理”、“幽明相通”、 “夭寿不贰”以及 “修人道即修天道”的总原则。
9、什么是天道与天命?
答:天道就是天意,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命是昊天上帝的安排与命令。昊天上帝是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创造者,昊天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化生万物,创造世界和安排宇宙秩序的。万物都是承天意而生,循天命而序。所以,天道与天命就是天地万物的化生之道和养长之道,是宇宙世界的创造之道和有序运行之道,是宇宙间万世不变千古不易的根本法则。
天意本“仁”,昊天上帝的意志就是无穷无尽的“仁”。昊天上帝以仁爱之心化生万物,以仁爱之心创造世界,以仁爱之心安排宇宙秩序。“仁”就是贯通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常理常道。
人是昊天上帝的杰作,也是昊天上帝特别眷顾的对象。人禀天性而生,人性就天性,人都具有上天赋予的神圣的善的本性。这就是良知,是“明德”,是光明的德性。天道、天命落实于人间世界就是“人道”,即人间世界及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维系的根本之道。身心性命之道,纲常人伦之道,治世为政之道都统称“人道”。
天意本“仁”,天道天命发于人心,就是良知;发于人际就是“五伦”;发于政事就是仁政、德治和美好的制度。
10、善恶有没有报应?如果有,是怎样报应的?
答:善恶肯定是有报应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昊天上帝大仁大义,至善至德,至公至正,罚无道而赏有德。为善的人,上帝报之以天赐;为恶的人,上帝报之以天罚。为善者,有德者,上帝赐其福;为恶者,害德者,上帝致其灾祸。“福善祸淫”,“善恶报应”,这是天则。昊天上帝仁爱有加,为善积德者,受天恩天德,福泽延及子孙;为恶败德者,则天罚祸及本身,且无福于子孙。
善恶报应,或报于本身,或报于子孙;或报于身前,或报于身后。为善积德者,上天赐其福禄,赐其健康长寿,家庭和睦,子孙兴旺。为恶者,上天绝其天禄,致其灾祸,折其阳寿。这是身前的报应。
为善积德者,清气上扬,死后其气散归太虚,升伸而为神,“在帝左右”,可沐天恩“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获得永生。为恶者,浊气下沉,死后其气散归太虚,屈附而为鬼。为恶者,逆天命,背天道,弃人道,害天理,上天绝而弃之,沦为“弃魂”,不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万劫不复“再造”,不能得到永生。这是昊天上帝对善恶的最大赏罚,也是善恶的最大报应。这是身后的报应。
11、儒教有“彼岸世界”吗?
答:儒教有“彼岸世界”。依儒教,宇宙世界分为“明界”与“幽界”。明界就是人的耳目可以闻见的世界,是人身前可以感知的世界,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世界;幽界则是人的耳目不能闻见的世界,儒教也称之为“太虚之境”。幽界,或曰太虚之境,是无形而实有的世界,就是儒教的“彼岸世界”。
明界是人间世界,幽界是神鬼的世界。依儒教,人之生是自幽至明,从幽界来到明界;人之死,是自明返幽,从明界返回幽界。我们来自幽界,来自太虚之境,死后“形溃返原”,返回幽界,返回太虚之境。太虚之境是昊天上帝化生万物,创造人类的源头,也是人类及万物散归之所和最终归宿。人死后,或成神,或变鬼。肉体虽亡,而灵魂不灭。所以,儒教把死亡称为“归天”。归天,就是返回太虚,返回幽界。
12、人能够获得永生吗?
答:人是能够获得永生的。所谓永生,就是指生命的永恒。
依儒教,人的生死只是气的聚散。生则气聚,成形成象;死则气散,形溃返原。死亡,对人而言,只是改变了存的形态,并非寂灭和消亡。人死气散,返归太虚,气清者升伸上扬而成神,气浊者下沉屈附而为鬼。成神者,“在帝左右”,可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成鬼者,被上帝所绝,沦为“弃魂”,不得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不能得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就是获得永生。
要获得永生,就须死后返太虚成神,成鬼则不能获得永生。而要死后成神,则必须于身前修身成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成为君子与圣贤。生,有君子小人之别;死,也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死曰“息”,即暂时歇息,以俟天命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小人之死曰“休”,即永远停息,永远停止,天恩断,天命绝,不能获上帝再造而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所以,君子死后成神,能获得永生;小人死后成鬼,不能获得永生。
13、为什么儒教也有“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样吗?
答:“上帝”是“昊天上帝”的简称。自古以来民间多称“上天”、“苍天”、“皇天”、“老天”或“天帝”、“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明朝末年,利马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教,为了让中国人容易了解基督教,在翻译的时候大量借用儒教的名词,如把基督教的神(耶和华)GOD直接翻译为儒教的至上神“上帝”,把《新旧约全书》(BIBLE)称为“圣经”,把基督教称为“圣教”。 其实,“上帝”、“圣经”、“圣教”都是儒教的专用名词和概念,被借用后的意思和内涵也大为不同。
早在几千年前,儒教经典《书经·尧典》中就有了关于“上帝”的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是儒教经典关于“上帝”的最早记载。而此后两千多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创教。
其他被基督教所借用的名词有:圣诞、圣母、圣物、圣迹、天父、天主、天使、圣父、圣子、圣灵、圣徒、祈祷、祷告、保佑、天谴、忏悔、赎罪、博爱、创世、灵魂、天堂、地狱、礼拜、祭司、福音、修道...
14、儒教有哪些道德条目?
答:儒教有着强烈的道德关怀,非常重视和推崇道德。所以,儒教是道德之教。在儒教看来,理想的人格是道德完善的人格,理想的社会是道德的社会,美好的政治是道德的政治。
儒教对道德有独特的理解,依儒教教义,“德”就是“得”,是“得天道”、“得天理”的意思。得之于“道”,所以,“德”才称为“道德”。儒教的道德有一个神圣的价值源头,那就是天道天理。天道天理就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本于“仁”,所以儒教的道德也本于“仁”。
儒教的道德条目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悌、慈、温、良、恭、俭、让、诚、勇、宽、敏、惠等等。其中,“仁”是最重要的德目,其他德目都统于“仁”,都是“仁”德的具体表现。
15、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答: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儒教道德教化的目标。儒教非常重视人格问题,所以儒教又是人格之教。
在儒教看来,人的品格是有等差之分的,是有贵贱之别的。人的贵贱等级划分主要是以道德人格为标准,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按照道德品格的高低,儒教把人分成若干等级,由低至高分别为:恶人、小人、常人、君子、贤人、圣人。常人以下为小人、恶人;常人以上为君子,为圣贤。
圣贤人格是儒教的理想人格,普通人难以达到。君子人格是理想型的现实人格,是常人可以成就的美好人格。使常人进德为君子,这是儒教教化的主要目标。君子积善崇德,好学上进,虔信上帝,笃信力行,自觉接受圣人教化,修身向道,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格典范。
儒教的最高人格是圣人,贤人次之。成圣成贤,是儒教修身的最高目标。圣贤也称“大人”。所谓“大人”,就是大德之人,至善之人。大人与天地合德,以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无人我之异,无物我之别。涵融万物,吞吐宇宙。圣人,仁智合一,参通天人,无方无体,至于神化的境界,周万物而知,知无不尽,德无不全。
16、孔子有多少门徒和弟子,他们都达到了什么境界?
答:孔子在世之时,门徒和弟子遍及天下,先后达三千多人。无论贫贱富贵、聪明愚钝,或所长与志向不同,孔子皆有教无类、并因材施教,孔门弟子皆达君子境界。其中更有七十二贤人因好学笃行,而参通天人、万古流芳。
后世公认达到圣人境界的又有五人,分别是“复圣”颜回、“行圣”子贡、“宗圣”曾参,以及“传圣”子夏、“述圣”子思。他们超凡入圣、通达至善和天道,皆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永受世人的尊崇与膜拜。
17、儒教有哪些庙宇和宗教场所?
答:儒教的庙宇众多,遍及各地。
具体包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土地神庙、山川海神庙、五岳神庙、伏曦庙、黄帝庙、神农庙、大禹庙、周公庙以及各地的文庙(孔庙)、书院、忠烈祠、乡贤祠、城隍庙、关帝庙、岳王庙、妈祖庙、武侯祠、包公祠、钱王祠…
另外有:(皇家)太庙、(百姓)祠堂、家庙等。
最特别的是:传统中国人每家每户的堂屋正厅都有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与祖先牌位,这实际上就是儒教的宗教场所。可见儒教信仰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高度融为了一体!
18、儒教有什么常有的仪式、和哪些节日?
答:儒教是最注重礼仪的宗教,礼仪复杂繁多,涉及到传统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与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
现代儒教针对民间百姓保留下的宗教礼仪大致有:(祭神的)告拜礼、周礼(满月或百日)、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就是儒教的节日,包括:元旦(现称春节)、上元(现称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圣诞(孔子诞辰)、中秋、重阳、祭祖日(十月初一)、冬至、除夕。
19、儒教徒祈祷吗?
答:祈祷、祷告这些名词本来就出自《书经》、《论语》等儒教经典。
儒教徒在祭天、祭孔、祭祖的时候就是在向这些神灵祈祷。“祭神如神在”---意思是:儒教徒必须重在以自己的人格和德行,而不是仅仅靠语言和形式来实现祭神祈祷的目的。否则就会如孔子所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在日常生活当中,中国人都习惯于说:上天护佑、祖宗保佑、皇天在上..、愧对列祖列宗..、老天爷开眼啊..、请关老爷在天之灵...等等,都是典型的儒教祈祷形式!
20、儒教有没有神职人员?
答:数千年以来,全体中国人都笃信儒教。儒教属于典型的国教。因此,在传统社会,儒教没有独立的宗教教团组织。国家组织就是儒教的组织,家庭组织、宗族组织也是儒教的组织。传统中国,一切社会政治生活都涵融于宗教活动之中,一切宗教活动也都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之中。
家庭组织、宗族组织及国家组织的管理人员,上自帝王国君、朝庭官员,下至家族长老,都是儒教的神职人员。在传统国家组织中,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儒教事务管理机构,如“礼部”。儒教事务管理机构始终是国家组织中重要的职能部门;宗教教化,也始终是国家管理人员重要的社会职责。
21、传统家庭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神位?
答:传统中国,家家户户都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是儒教社会,全体国民都是儒教信徒,都信仰天地祖先神灵,都要接受圣人的教化。家庭,是儒教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也是儒教的基本组织形态,每个家庭都是儒教的道场。儒教信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及其成员。
所以,有条件的大家庭就修建家庙、家祠;小家庭就以正房中的“堂屋”作为家庭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家庭的宗教场所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神位,并按照儒教礼制规范进行祭祀、告拜等宗教活动。这是儒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依儒教,天地为“生之本”,亲为“类之本”,君师为“治教之本”。天为父,地为母,天地于我们有化生之恩和养长之德。“亲”就是血亲先祖,祖先于我们有生身之恩。君师,就是圣王,是昊天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圣王,代上帝治教天下。所以儒教敬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就是儒教“礼三本”的教义。故此,作为儒教组织基本构成单元的家庭,必须在家庭宗教场所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神位,并虔诚供奉。
22、中国人和儒教徒为什么崇拜祖先?
答:祖先崇拜,是儒教文明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只要是中国人,无论是何种信仰,谁都不敢不认祖宗,不敬祖宗。害怕在世时如果不孝败德,死后灵魂被祖先拒弃,而沦为孤魂野鬼!祖先神灵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神灵,祖先崇拜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祖先,包括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民族祖先是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始祖与民族先王;家族祖先是指百家姓氏的家族先祖。
祖先神灵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社稷和圣王同格,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礼记》说:“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可见,儒教对祖先神的重视。祖先与我们有血缘关系,有生身之恩,有身体发肤的创造之恩。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和一切。正因为人本乎祖,所以依儒教教义,人人都应该尊祖、敬祖、崇祖。
祖先的生命结束后,肉身虽亡,灵魂永存,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在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存在,他们仍是我们家国中的一员。祖先神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秘灵体,具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与盛德。只要我们虔心所至,先圣先王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就会与我们同在,就会以他们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得遂所愿。
23、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答: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是说孔子“知无不尽,德无不全”。在儒教的历史上,孔子的创造性贡献是最大的。后世赞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正因为如此,孔子被称为“至圣”。至圣,就是最高的圣人,是无法超越的高峰。
圣者尽伦,王者尽制。孔子代天立言,布天恩,施天德,承天命行教化,是尽伦;制礼乐,作《春秋》,垂法万世,是“尽制”。孔子尽伦尽制,既是至圣,也是文王,集圣与王为一体,故称圣王。所以,后世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24、孔子是神吗?
答:儒教认为“人神不二”、“生死一理”,有德行的人在世为君子、圣贤,死后清气上升为神;
孔子删述六经、德牟天地,是儒教的先知,也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在世时即被公认为圣人。因此孔子去世后被后人奉为代天立言、为万世立法的神灵圣王。中国人一直坚信孔子由人超凡入圣再成神,死而不灭、息而不休、英灵永存。
据《阙里志》记载:“灵帝二年,诏祀孔子,依社稷”。这就是说,在国家级的祀典中,孔子神灵与社稷神同格。“依社稷”,就是按照社稷神的规格等级来祭祀孔子。自东汉以后,孔子永享国家祀典和民间的膜拜,从未间断。
25、儒教与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什么关系?
答:中国的民间信仰绝大多数都属于儒教体系。
一方面,汉代以后儒教被确立为国教地位,历朝历代逐步建立了与政府机构配套,并由官方或地方管理的天坛、地坛、社稷坛、土地神庙、山川海神庙、五岳神庙、孔庙、书院、城隍庙、忠烈祠、乡贤祠等“敬天地、法先祖、崇圣贤”的信仰体系;
另一方面,经过士大夫阶层与知识分子的长期引导和儒化,民间也自发为忠烈节义、立功立德以及造福百姓之士建庙立祠,形成了各种民间信仰,如:神农庙、后稷庙、关帝庙、岳王庙、妈祖庙、鲁班庙、华佗庙、武侯祠、包公祠、屈原祠、五公祠、韩文公祠、钱王祠等等。
这些遍及各地、深入人心的民间信仰构成了庞大的儒教信仰体系!
26、儒教提倡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答:儒教不主张出离世间,弃绝尘世。儒教之道是天道,也是人道;儒教之理是天理,也是事理。儒教圣徒修身修德,成已成德,都必须在世俗生活中进行。
儒教提倡的生活方式包括十大方面:崇德、积善、节欲、守节、勤俭、敦孝、奉公、尚中、贵和、慎独。
儒教信徒坚守这种生活方式,不断完善提高,就能在世间生命中感受人道从而体会天道。最终贯通天人,达到至善境界。
27、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儒教徒?
答:可以自问一些问题,如:
1、是否信仰“天地君亲师”神灵,相信祖先、圣贤的灵魂不灭;
2、是否相信孔子为代天立言的至圣先师,以及信仰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3、是否认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教的基本理念和教义;
如果以上几条答案为“是”,那么你就可以说是一名儒教信徒。
28、信仰儒教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佛教讲脱离苦海,道教讲长生和成仙,基督教讲信主得救,儒教究竟讲什么呢?
答:自古到今,全体中国人都是儒教信徒;但大致分为两个层面:对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以前的乡绅学子、士大夫、将相官员、诸侯君主)来说,信仰儒教可“成圣成贤、永生不朽”;
对一般普通民众来说,信仰儒教可得“上天护佑、祖先赐福”。
这两者的实质一致,经常会共存或者互为转化。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必须通过虔诚信仰儒教,并进德修业成为君子,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死后成神,灵魂与父母祖先相聚同在。
29、我今天想皈依儒教,有办法吗?
答:皈依儒教可有两种方法:
1、寻求儒教机构或其他儒教信徒的见证,以一定的仪式礼节正式入教;
2、可根据实际条件,或者去儒教庙宇(最好是孔庙),或者在家里悬挂圣人画像(或立“天地君亲师”神位)设案上香行礼自行皈依。
不管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虔诚信仰“天地君亲师”神灵,信奉圣人教诲,力所能及地身体力行儒教的各项教义!
30、儒教信徒的言行要点是什么?
答:有以下五点:
1、立“天地君亲师”神位,与“历代祖先”牌位,虔诚供奉祭祀;
2、念圣、颂经、祈福、祷告;
3、守仁、尚中、致和、戒妄;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在大同;
5、孝悌为本、忠信礼义廉耻兼之,爱惜名节以成永生不朽。
31、儒教有什么戒律和禁忌?
答:儒教信徒必须恪守“三畏”,即:不悖天道天理,不毁先圣先贤,不违祖德祖训。
32、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儒教信徒?
答: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虔诚地信仰“天地君亲师”神灵。
2、力所能及学习儒教经典。
3、按照儒教的礼仪及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4、自觉履行圣徒的义务,如:资助教会教友、做义工、施财聚德等等。
5、矢志传教与弘道。
33、“天地君亲师”神位中的“君”在现代社会是否应有所调整?
答:“君”不必更换调整,应该保持如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定有领袖,不管是古代的“天子”“圣王”还是“皇帝”“国君”,或者现代的“总统”“主席”,其实都是广义的“君”。
而且神位上的“君”不是代表所有或者在位的领袖人物,而是“伏曦、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王。他们功高德厚,死后成神,毫无争议的是“君”神(灵)的代表。
当然后世的“皇帝”或者“主席”、“总统”也有成为“君”位的机会,这是一种对领导人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既是一种极致的荣誉追求,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责任和压力!
34、什么是“三不朽”?
答:在儒教看来,人世间有三件事是流芳千古,万世不朽的伟业。这三件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精神生命,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垂范社会,为后世所景仰效法。
立功,就是做出宏大的事功伟业,兼善天下。为全社会的利益,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为天下人谋福利。实现儒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立言,并非指普通意义上的著书立说,而有其特殊内涵。那就是通过著书立说,把自己在修身的生命实践及家国天下的事功实践中对天道天理,对圣德王心的体悟和所得,行诸笔端,诉诸文字,传播于后世,弘道于千古。所以儒教的“立言”特指通过著书立说方式弘圣道于后世。
这三件不朽的盛事,人一生能实现其一,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孔子以降,能身兼三不朽的典范有王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成就大德,优入圣域,成为儒教史上的圣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治边平叛,卓有军功;龙场悟道,创立心学,流芳百世,广播海外。阳明先生兼三件不朽之盛事于一身,堪称完人。
35、什么是“孝道”?儒教为什么推崇“孝道”?
答:孝,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孝道,就是行孝之道,即侍奉父母亲人应尽之道。重视孝道,推崇孝道,是儒教的基本教义。
孝,是德之本,是“民用和睦”的至德要道,是人伦大道,是儒教的重大道德原则和立教之本。所以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依儒教,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而有其特殊内涵。
其一,以孝事亲,必须做到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其二,以自珍自爱为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自己是行孝的开端。对父母而言,子女的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其三,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为孝。要成就自己完善的道德人格,弘扬圣道,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伟大的功业,扬名后世,使自己的父母得以显耀。“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其四,家国一体,忠孝不二。孝,不仅是人伦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传统中国,历代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孝道也是治世经国的大原则。孝道施于天下就是忠义之道,“以孝事君则忠”,“孝慈则忠”,求忠义之士必于孝子之门。
在儒教看来,家国一体,国是家的放大。孝道既是人伦之道,也是经国之道;是齐家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儒教重视和推崇孝道。
36、信仰儒教为什么不用“出家”?
答:儒教是“入世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不仅不主张出离世间的修行,反而极为强调“事上磨炼”。在儒教看来,天道不离伦常日用,修人道就是修天道,明事理就是循天理。人道事理就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的具体落实和安排。良知之道,性命之道,人伦之道,为政之道,齐家之道都与天道相贯通,明人道则知天道,知事理则明天理。
儒教非常重视“家”,“家”对于儒教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依儒教,家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单元,国是家的放大,家国本为一体,家国不分。儒教的人伦大道既是齐家之道,也是治世经国之道。儒教的宗教生活也是以家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同时也是儒教最基本的道场。普通人对“天地君亲师”的告拜与祭祀等宗教活动,都是在家中进行和完成的。因此,信仰儒教不能“出家”,而应该“齐家”。要努力治家,在家国天下的“日用常行”与“事上磨练”中来修身成德。
37、儒教徒认为怎么样我们才能达到最好的社会?
答:根据儒教经典《礼记》和《春秋》,圣贤认为人类社会有三种状况:1、衰乱世(礼崩乐坏、杀人盈野、天下无道之极);2、升平世(霸道制度、小康社会);3、太平世(王道制度、大同社会)。
这三种社会状态并不是按照历史逻辑演进的,即,并不是说衰乱世一定会演进到升平世,升平世一定会演进到太平世,或者说,要达到太平世,必然要经过衰乱世或升平世。
圣贤认为在“衰乱世”时代,通过霸道方式能达到“升平世”固然好,但圣贤最推崇的是第3种社会状态--太平世(《礼记》中称之为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的理想正是儒教信徒向往与追求的目标!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儒教认为有两种途径:一是出现象尧舜那样的圣王;二是每一个人,通过明其明德而至于至善。
38、儒教是由康有为等在近代倡导建立的吗?
答:这种说法不十分准确,应该说儒教的现代改制是由康有为先生首先倡导的。
儒教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不需要独立的组织机构,上到朝廷、军队,下到商号、家族,都是自发天然的儒教组织。然而近代以来受西方冲击,中国的各宗教都开始尝试建立受政府和法律承认、有宗教法人地位的独立教会组织。
辛亥革命前后,儒教和佛教、道教一样先后成立了全国性以及地方性的宗教联合机构,摸索并积累有关章程、人事、财务等各项事务的运作与管理经验。各类儒教会和孔教会在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以及海外纷纷成立并一直发展延续。民国前期,儒教也明确被中央政府和宪法确定为国教。由于三教之中的儒教相对和政治有较密切关系,康有为等多次受动荡政局的影响,儒教建设在中国内地一直多有变故。以至到现在,大陆地区仍然没有儒教的独立教会,该未竟事业有待我们儒教信徒的不懈努力!
39、儒教的影响力相比其他宗教怎么样?
答:儒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本土或外来的各种宗教。
首先儒教的庙宇众多,遍及各地。具体包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土地神庙、山川海神庙、五岳神庙、伏曦庙、黄帝庙、神农庙、周公庙、大禹庙以及各地的文庙(孔庙)、书院、忠烈祠、乡贤祠、城隍庙、关帝庙、岳王庙、妈祖庙、武侯祠、包公祠、钱王祠...另外有:(皇家)太庙、(百姓)祠堂、家庙..
最特别的是:传统中国人每家每户的堂屋正厅都有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与祖先牌位,这实际上就是儒教的宗教场所。可见儒教信仰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高度融为了一体!
其次传统社会全体中国人都是儒教信徒,帝王将相、士大夫、乡绅、族长、家庭长辈就是儒教的神职人员,整个国家机器、家族,以及商号、军队、甚至于绿林、帮会莫不都是儒教的组织机构。完完全全达到了无所不在、天经地义、百姓熟视无睹、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儒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最为成功的信仰和宗教!
40、儒教有多少分支或派别?
答:儒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没有所谓分支或派别的说法,而是“一统多元”的概念。
天道以及天人合一是儒教的最高信仰,这是“一统”。而对于具体的实践方法则可以有“多元”存在。
在学理上,儒教的义理分为“经学”、“理学”、“心学”和“气学”等。其中直接阐发圣人经典教义的“经学”是一统,而其他则是围绕“经学”的多元。“一统”与“多元”两者并非彼此对立或排斥关系,而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主次与互补关系。
在信仰上,昊天上帝与祖先神灵是所有人虔诚信仰的“一统”,而其他神灵则是各有侧重的“多元”。例如:士大夫尊崇孔子孟子等圣贤神灵,军人尊崇岳飞文天祥,官员尊崇包公海瑞,而儒商则尊崇子贡关公,儒医尊崇华佗张仲景等等。凡天下生民,即便不同族群、地区或行业,都皆有所宗。可谓和而不同、各居其所、殊途同归。
由上可见:儒教真正实现天下咸宁、万物和谐,是最圆融与完美的信仰体系。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41、现在有多少儒教组织或儒教教会?
答:从本质上讲,古今凡是信仰儒教的家庭、家族、企业、学校、机关、以及社团、军队等,本身就是自发天然的儒教组织。
此外,近代社会出现了需要注册为宗教法人形式的宗教教会,儒教也是如此。
目前海外有数量众多注册的儒教组织和教会机构,其名称、性质与教义、规模各不相同,互有千秋。其中包括: 香港孔教学院(特区基本法承认的六大宗教之一)、 澳门孔教会(一百多年历史);印尼孔教会(200多个分会,600万以上信徒)、 印尼三教会(以儒教为主,兼融佛道);台湾中国儒教会、 一贯道(全岛和海外各地都有分会)、 大易教、 轩辕教、 天德教;新加坡南洋孔教会、 马来西亚儒教会、 新马德教会(以儒教为主,兼容佛道耶回);韩国儒教学会、 成均馆(韩国的儒教总部)、 日本儒教会、 越南儒教会;此外,在欧洲北美澳洲都有以华人为主体的各类儒教组织和教会机构。
在中国大陆,近年来众多儒教学者和民间信徒也在积极呼吁政府和法律承认儒教的宗教地位,并准许成立民间的儒教组织。
42、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答:儒教的圣地就是圣王孔子诞生的地方,在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曲阜是儒教的圣城,那里有孔庙、孔府和孔林。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孔子诞生在尼山的一个小山洞里,这个山洞叫夫子洞。
到曲阜朝圣,是千百年来儒教的一个传统,也是儒教信徒的心愿。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社会名流,甚至外国元首都曾到曲阜朝圣。清代乾隆皇帝弘历九次到曲阜朝圣,是历代帝王到曲阜朝圣次数最多的一位。
儒教信徒,在有生之年都应该到曲阜朝圣。
43、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欲望”?
答:在儒教看来,人,生而有欲望,这是人性本然。“饮食男女,喜怒哀乐,皆其性之自然”。但同时,人欲也是万恶之源,人若为私欲所蔽,良知就不能呈现,善的本性就不能彰显。所以,儒教主张以理制欲,用天理来制约人欲,不让人欲无限膨胀,以至于害德伤道。如果让人欲横流猖獗,主宰人的生命,主宰人类社会,那么,人就会惟利是图,穷奢极欲,犯上作乱,无所不为。人的行止就无异于禽兽。如此,则天理不存,人道尽废。故此,儒教倡导明“理欲之辩”,反对物欲刺激、拜金主义与消费文化。
人欲是自然之性,纯粹灭而绝之,是不可能的。但寡欲、节欲是可以的。人要通过“克已”的修身功夫,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主宰心灵、精神和生命。否则,人伦尽废,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夫妇无情,兄弟无爱,朋友无信。这样就会人心紊乱,社会无序。只有克制欲望,克除私欲之蔽,成已成德,才能明理入道,社会才能宁静和谐,秩序井然。
44、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答:儒教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建构天下为公,共同富裕,人人衣食不愁,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壮有所用的美好社会。而基本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利益是必须的。因此,儒教主张励民致富,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改变贫困状况。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贫穷是一种耻辱。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一种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
儒教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也强调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手段的正当性。儒教倡导明“义利之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道德的手段,用不义的行为去追求物质利益,这不是君子所为。利益,要取之有道,合于大义则取之,不合于大义则不取。所以,在谋取利益时,绝不能损公肥私,损人利已,更不能伤天害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小人为了物质利益,不择手段,损人害公,背信弃义,甚至于铤而走险,亡身货利。君子则散财于民,把物质财富用于社会,用于民族国家的公益事业,用于天下苍生,以实现自己道德生命的完善。
45、儒教是否重男轻女,儒教徒一定要生男孩吗?
答:儒教并不重男轻女,而是认为男女应各正其性、各行其位、各尽其职,并且相互扶持以达和谐交融。这是一种实质上的平等与尊重。
儒教重视祭祀,尤其是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因此看重薪火相传与后嗣继承。有部分人对此狭隘地理解为一定要有自己的亲生后代和男孩,这是一种并不十分准确的误解。
首先,儒教主张通过男女的结合以及婚姻家庭来体悟与实践君子之道,而不赞成独身或有能力故意不生育。这有违天道和人伦;
其次,我们所生育的无论男女皆是上天的神圣安排,都是自己祖先的血气相传,而《中庸》说“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充分说明男女都可以尊亲承嗣;
再者,儒教是道德之教,只有通过进德修业成为君子乃至圣贤,才能通达天道并死后成神,得到后人的祭祀,这其中就包括家族的后代,神位中的“历代祖先” 就包括没有直接后嗣的家族先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孝败德,即便留有后代,也不能享受祭祀。
民间百姓也一直知道:有德之人死后英名就能进入祠堂,并载入族谱,从而享受全体家族后代的祭祀和香火;败德蒙羞之人死后会被祠堂和族谱除名,则是真正绝后,永断香火。
46、儒教对离婚和婚前性行为持什么看法?
答:儒教最重视男女的结合与婚姻家庭关系!
正常、和谐的男女结合与婚姻非常神圣,是秉承天道的阴阳乾坤之合,是萌生万物的开端。儒教非常注重正名和礼节,而男女结合与婚姻又是天地间的大事,应该做到名实相符,故儒教不主张婚前性行为;
儒教经典认为男女婚姻与夫妇关系是秉承天伦的人伦之始,并强调“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即人应该通过婚姻家庭来培养德行、实现君子人格,才能通达天道。对于离婚虽然不完全反对,但需要慎之再慎。另一方面明确反对违背天伦天理的性开放、性泛滥以及轻率、不负责任的婚姻关系!
47、儒教对同性恋持什么看法?
答:儒教经典与圣贤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同性恋,但以儒教的天人合一、万物阴阳和谐、关雎发乎情止乎礼等等理念来看,可以肯定是不赞成同性恋的;
但儒教乃中庸之教,同性恋者如果不吹嘘美化、妨碍他人,则不应该予以歧视、攻击,反而应宽容关爱,并协助其自愿改正;
对于那些标新立异,违背天道、自然和人伦,甚至以丑为美,鼓吹同性恋从而误导舆论与人心之徒,则应直言不讳表明儒家的信仰和立场,以正视听!
48、儒教对堕胎持什么看法?
答:儒教认为万物一体,昊天上帝有好生之德。人的生命是秉承天命而降,非常神圣和高贵。因此儒教原则上反对人为堕胎。
有特别原因如强奸或严重乱伦等情况的怀孕,其本身就违反了天道和礼义,则可以考虑堕胎。如果由于怀孕会对母亲和胎儿自身健康有严重威胁,就不能以生害生,也可以在充分听取并尊重医生意见的情况下选择堕胎,但一定要慎重!
儒教反对那些随意、自私、没有敬畏之心的堕胎行为。这种违背天理天道的做法是对进德修业的严重障碍!
49、儒教是否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如何看待动物福利?
答:儒教信奉“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为仁”。即人类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乃至矿物、器物的和谐相处、甚至心存敬畏;而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对自然和环境进行过度与贪得无厌地索取、攻伐或破坏。
儒教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要适当和适时,并有所节制。否则就是违背天意、并伤害自身。儒教经典中就多次提到例如:在春天万物复苏生长,幼小生命孕育的时候,不应该伐木与打猎,这既是遵从上天的好生之德,同时也保证动植物的生生不息。《论语》中也记载孔子钓鱼而不用网,不射猎归巢栖息的鸟。这些都充分说明儒教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与动物福利!
50、佛教徒说儒教只是天人道,不能达至菩萨佛陀。你们怎么看?
答:儒教认为宇宙万物的最高品性和真理为天道,而孔子等圣贤的教化就代表着天道。所以人必须虔诚信仰并按照圣贤的教化去进德修业,在世间修人道、才能成为君子,进而通达天道(至善)。
每个民族、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圣人和教主,他们都是指引方向、劝人修道为善的先贤,但并非直接代表天道,更不能自言超越天道。
51、基督教反对偶像崇拜,你们怎么看?或者,儒教认为人和神是什么关系?
答:基督教是一种排他的“一神论”宗教,并认为“人神两异”。即“神永远是神,人永远是人”(人死后虽有灵魂,但只是神的奴仆),故而基督教认为不能有所谓偶像崇拜(因为偶像是人形,不是神)云云..这仅属一家之言。
而东方的宗教尤其儒教认为“人神不二”、“生死一理”、“幽明相通”、“修人道即修天道”。有德行的人在世为君子,死后清气上升为神;相反无德行的人在世为小人,死后浊气下屈成鬼。
故而儒教的神灵包括炎黄、尧舜等古代圣王,各人家族中有德行的祖先,以及如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圣贤先烈。中国人一直坚信他们由人到圣再成神,死而不灭、息而不休、英灵永存。所以我们儒教徒虔诚信仰这些神灵,发愿在世时进德修业、追比圣贤,死后才能被圣贤、祖先的在天之灵所接纳、相聚,并“在帝(昊天上帝)左右”,获得永生。这是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仰,并非所谓“偶像崇拜”!
52、基督教说人皆有原罪,需要基督的祭奠才能得救,你们怎么看?
答:这只是基督教的一家之言,我们并不评论,只是谈儒教对人性的看法。
儒教认为人的本性既有善也有恶,并非绝对。例如:人生来就有趋利避害的自私之心,也有对他人的恻隐同情之心。故《论语》里面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
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先天所生,应该遵循天道、不断通过后天的修为,接受圣贤的教化,才能去恶扬善,达到至善的君子(儒教的理想人格)境界,最终通达天道!
53、有人说孔子只讲做人的伦理道德,而没有讲生死、鬼神等宗教性质的终极追问。是这样的吗?
答: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包括宗教定义的强势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或一知半解,甚至把西方当成所谓标准而削足适履,将民族文化断章取义、以致似是而非。现简略澄清该问:
首先,孔子对儒教的最大创造是删述整理了“六经”(后留下“五经”),使之成为最权威的儒教经典。在“五经”以及《孝经》当中,就有大量内容涉及天道、天命、上帝、幽明、鬼神、生死等终极追问。这些内容毫无疑问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其次,儒教的生死观和其他宗教确实大有不同。儒教根据《易经》的太极、阴阳与八卦思想,信奉“天人合一”、“生死一理”,认为人道和鬼神之道统归于天道。君子通过积极入世、体修人道,即可参通天道,达于鬼神。
孔子在《论语》中虽然直接谈天道内容不多,但并没有回避。而是反复教诲弟子下学而上达、先修人道以达天道,并阐述生死一理,幽明相通,鬼神之道不假外求的真理。
这种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独特天人观,正是由孔子所开创奠定的儒教教义,历来被中国人严格继承。它既有虔诚的超越信仰,更立足现实、不离人间,重视日常和人伦的修行之道。这是宇宙间以及人类最深邃的睿智和永恒的光辉!
54、儒教符合科学吗?或儒教和科学是什么关系?
答: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人类的伟大成就。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如假设时间空间不变等),通过实证手段,对自然事物的分析与总结,并在不断的否定和探索过程中寻找真理。这种性质属于“三纲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的形式之一。
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通过量子物理、微观粒子和宇宙探索的发展,认识到空间、物质乃至能量、时间的非绝对性与多维可转换性,微观粒子的无限可分,以及宇宙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和儒教的有关宇宙产生、天人合一、幽明相通、中和并育的教义以及《易经》的太极阴阳等思想并不矛盾,反而高度暗合。
我们相信:自然科学是符合儒教教义的“格物致知”方法,但仅仅是一种简单和有限的认知手段,并非万能或独尊。儒教包含科学精神,并肯定其价值,但强调君子要在更加错综复杂的五伦、人事与家国天下当中“格物致知”,追求真理和天道!
55、我可以在信儒教的同时,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吗?
答:儒教是一种最包容、中庸的信仰,奉行“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
儒教的神灵体系“天地君亲师”中既有最高的昊天上帝信仰,又包括每个民族自己的先圣、先王和先祖,完全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
所以,各种宗教信徒在不排斥其他信仰和神灵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信仰儒教的。反之,一名儒教信徒也应该尊重每个民族不同的先圣、先王和先祖神灵,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
56、儒教徒可以和异教徒结婚吗?
答:应视不同情况而定。
首先,儒教是全体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根本信仰和价值体系,即使对方有其他的宗教信仰,只要同时也相信昊天上帝和祖先神灵,都可以看作是事实上的儒教徒,是可以结婚的;
其次,如果对方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或是无神论者。只要认同儒教的基本道德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修身齐家的价值观,也是可以结婚的。对于这两种情况,相信通过日常和人伦的浸润,是能够让对方逐渐认同并明确皈依儒教的;
假如对方信奉有强烈排他性的宗教,或者反对敬畏天地、祖先,或谤圣反孔,则不适合在对方改变其观点之前结婚。
57、儒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答:天堂、地狱在儒教经书里并没提到,是后人由儒教的天地、幽明、生死、魂魄等理念引申出来的名词,但只有抽象概念,并无具体描绘。即便是普通的中国人都始终坚信:只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最终就会有好的归宿。
这两个名词后来被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等借用和引申,各描绘出形形色色、具体而纷杂的概念。
根据“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等圣贤教诲,儒教信徒虽然可以相信“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但并非主流教义,更不应具体去探讨描绘,甚至于沉溺小道、则有碍于进德修业!
58、儒教有讲“除魔降妖、驱鬼辟邪、扶乩附身、法术神通..”等一类的事情吗?
答:《论语》等经典中明确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等教诲。儒教历来主张:每个人应通过内在的修身、明德、行善、建功来获得正知正见,自然即可趋利避害、逢凶化吉,最终通达天人和至善境界。日常当中重视通过虔诚的祭祀、祈福、祷告、忏悔等方式来与神灵沟通,获得天地、祖先以及圣贤神灵的感应和护佑。
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儒教反对企图通过外道外力、甚至邪僻怪异、损人败德的方式去求吉避祸,谋取非分利益。这样不但毫无益处,甚至被蛊惑受骗、导致神魂颠倒、损福折寿、事与愿违!
59、什么是“三纲?
答:“三纲”是指三种最重要最主要的人伦之道,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纲”是指网的总绳,纲举而目张,抓住“三纲”总绳,其他的人伦之道就能顺其自然地在世间落实。
在儒教看来,“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是天道在人世间的具体落实和安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就是一阴一阳的天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而阳为主,阴为从。阴阳相生相合,相从相扶,并非是简单的主宰与顺从关系。只有阴阳各循其性,各正其位,而又交感和合,万事万物才能和谐相生,宇宙世界才有天秩天序。否则,就会无秩无序,天下大乱。
在儒教看来,“三纲”之道为人道之本,是永恒不变的常理常道。“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三纲”之道多有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认为君臣之道在现代社会不适用。其实,儒教的“君”并不专指帝王国君,“君”泛指社会组织中居上位、尊位的人。“臣”是指社会组织中居下位的人。一个单位,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团体都有“上级”、“下级”。上级就是“君”,下级就是“臣”。君以仁,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当君不仁或者无礼,臣才会“从道不从君”。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君臣各守其道,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组织才能有秩序,才能有效和谐地运转。
其二,认为“夫为妻纲”之道损害人人平等的观念。这也是一种误解。儒教倡导的是实质性的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平等,倡导精神人格的平等而不是社会角色和位格的平等。儒教看来,阴阳男女各有其“性”,各有其道,各有其义,各有其德。不能混淆,要区别对待。男女各安其位,各守其德,才能达至真正的平等。如果男女不分,阴阳倒错,社会违背天道天理,就会导致混乱和失序。在一个家庭中,就应该夫义而妇贞,夫守夫道,妇守妇德。
依儒教教义,“妻”,就是“齐”的意思,即夫妻是相互平等的。但这种平等是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各自的性别差异和家庭角色以及各自的责任义务基础上的平等。这才是实质性的平等。强调性别差和各自的责任义务,这恰恰是对女性真正的尊重、关爱和珍惜。
60、什么是“五常”?
答:“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理常道,也是儒教的五个重要德目。“五常”之性是人的本性;“五常”之德,是人之大德;“五常”之道是人伦大道。“五常”之性是上天化生人类时赋予人的神圣的“人性”,是人所固有的、天赋的本性。
“仁”,就是仁慈、仁爱之心,是恻隐之心,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情大爱。是对亲人,对天下人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爱。
“义”,即是“宜”,就是“应该”的意思。义,有正义和符合公益之意。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天理,符合家国天下的长远利益。义,要求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多思考一下“应不应该”的问题。合于义,则为之;不合于义,则不为。孔子说“行义以达其道”,孟子则视义为“人之正路”。
“礼”,其本质是“理”,即天理。礼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得以具体落实和安排的制度规范,是一种天秩天序,也是人间秩序。遵礼,循礼,就是守人伦大道,循天道天理。礼,就是儒教的礼仪规范。只要按照礼仪规范立身处事,就能明人道事理,就能循天道天理。
“智”,就是对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智则不惑,智则能穷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恶。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视为“智之端”。只有明是非,才能为善去恶,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趋完善。
“信”,就是诚实无欺,无妄无伪。守信用,重信誉,不背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是信。孔子说:“信近于义”、“民无信不立”。守信就能合于大义,不守信,就无以立身做人。
61、什么是“四端”、“三达德”和“五伦”?
答:依儒教,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正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天赋之性,是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良能。
“三达德”,即是指“仁、智、勇”三个德目。达德,就是至德,是最高的道德。儒教把“仁、智、勇”视为最高的德行。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无畏。仁者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如一家,大情大爱流行于宇宙万物。智者不迷不惑,明辨是非,能知善知恶,知性知天。勇者无畏,为循天道大义视死如归,不循私利,不计得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故此,仁、智、勇均为至德,是最高的道德。
“五伦”,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五种关系,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教认为: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这五种关系处理得当,才能达到美好和谐。具体来讲就是: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君的,要有仁义和礼数,为臣的,要忠于职责;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年长的,要照顾年幼,年幼的,要尊敬年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62、什么是儒商?
答:儒商是儒教人格的一种特殊类型。儒商出现于明清两朝。这时期,由于社会工商业的繁荣,商业由“末”变“本”,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被打破,四民异业同道。儒教士大夫阶层多有弃仕入商者。儒商阶层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分布各地的大型儒士商帮团体,如:徽商、晋商、粤商、临清商等等。
作为儒教人格类型之一的儒商,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儒商是一种复合型人格,即亦儒亦商,既是儒者,又是商人。儒商特指信仰儒教的商人。成为儒商的首先条件是,必须信仰儒教,坚守儒教教义,遵循儒教道德规范。
所以,儒商并不是指那些“好学上进”、“有知识文化”、“气质儒雅”的知识分子商人,或“文化型商人”。而是特指信仰儒教,有儒教的价值关怀和生命人格,守儒教行为规范的商界人士。儒商,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士魂商才”,既有儒者士大夫的精神与灵魂,又有商界人士的精明才干。身在商海,却不为私欲瘴蔽,不被财富腐蚀,有商界君子之风。明“义利之辩”,守诚信之德,崇圣人之道,以家国天下为已任。热心公益,散财于民,以商弘道。这样的人才能称儒商。
63、儒教为什么要讲“尊卑贵贱”?
答:儒教重礼、隆礼、崇礼。礼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力量。礼的根本精神是“和”,即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
在儒教看来,要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首先就要“别异”,即按照人的道德品格的高低,性别的差异,社会角色与位格的等级,来定位各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名份。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礼仪制度和规范,不同等级和位格中的人都能够各正其位,各安其分,各循其礼。这样,有着等差的社会才能达至和谐,形成良性的秩序。
依儒教教义,等差社会中的人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智者贵,愚者贱。居上位者尊,居下位者卑;年长者尊,年轻者卑。以无德事有德,以愚事智,以不肖事贤,以下位尊上位,以年幼尊年长,这是天理所在。尊尊亲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是人伦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常理常理。人有智愚之分,贤不肖之异,有长幼之差,有上下职份之别,就必然有“尊卑贵贱”,以及相应的礼仪制度规范。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64、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答:在传统君主制社会,只有帝王才能称“天子”,行祭天大典是帝王的特权。这一制度规范是传统君主制政体下的产物。
其实,依儒教教义,“乾称父,坤称母”,昊天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化生之源,犹人与万物之父,大地犹人与万物之母。所以,天下生民都是上天的子女,是上帝所化生,都是“天子”。人祭祀其天父是理所当然的。天下生民都可以祭天,都有祭天的权利,都应该祭天。
在现代社会,君主制政体现已不存在,应该还“天子”的名号与身份于民,还“天子”的权利于民。应由儒教教会组织祭天大典,普通信众与天下生民都有参与祭天的权利。关于祭天大典的现代礼仪规范的制订,是儒教现代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际儒教大会.推荐)
儒教聖歌.選
1、同心禱告歌
皇天陛下無限高啊無限大,
孔聖引導使我們崇高,
祈禱!齋明盛服而非禮不動,
乃天人合一之不二妙法。
格知誠正,下學而上達,
迎修齊治平之盛世光華,
先知先覺,至理名言發,
志士仁人,芳跡遍天涯。
繼往開來,同建明德塔,
殊途人生終歸天家,
誠信皇天無限高明懷下察,
固吾正氣聿修厥德弘大道。
2、八誠箴軌
誠信皇天
誠尊厥德
誠立明命
誠知鬼神
誠養孝思
誠順木鐸
誠欽經書
誠行大道
3、我的父親
父親啊,尊嚴的父親,
孩兒向您奉獻忠信,
接受吧,孩兒的孝敬,
賴孔聖智慧的明性,
允孩兒禱告與誦經,
祝願父親,光昌榮慶,
孩兒承志,日月並明,
光耀親訓,永言配命。
4、我的母親
母親啊,仁慈的母親,
孩兒向您奉獻誠敬,
接受吧,孩兒的孝心,
賴孔聖智慧的明性,
孩兒禱告與誦經,
祝願母親,幸福安寧,
孩兒孝順,日月並明,
光輝親訓,永言配命。
5、尼山獻敬
徵在聖母黎明即起程
心向地靈尼山往上登
敬禱皇天降福到凡塵
喜得仲尼被派醒世人
萬眾感恩歡呼著至聖
6、孔聖誕生
看那北斗星光真燦爛,
點綴大地自然奇觀,
雅樂蕩漾祝福孔誕,
頌此大事高貴至善。
天將夫子為木鐸治亂,
給我們心靈溫暖,
至聖呼喚仁者同贊,
此日好景象徵永安。
來吧,大家歡樂歌唱,
人生幸福美滿;
來吧,大家敬謝天恩,
賜予國泰民安。
伏禱皇天之命降靈感,
積善行德立典範,
祈願您教化人心寬,
博學弘道成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