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历2012年10月27日,由春秋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及清华大学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政治儒学与现代世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观察者网独家报道。
此次会议主要围绕“贤能政治”的议题展开,其中包括贤能政治的意义、国家体制的新构想、官与民的角色定位、官员的选拨任命、官员的信仰和道德、儒家经典教义的现代解读、西方政治的缺陷与困境、公义与平等的诠释、社会治理等问题。
全国政治儒学与现代世界研讨会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第一排左起第四人是蒋庆先生,第一排右起第二人是康晓光先生)
会上,来自两岸三地以及西方的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针锋相对,有的拾遗补缺,有的相辅相成。
有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的政治是自由主义、精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混合体,它虽有优点,但已陷入了困境,例如福利危机、家庭危机、代人危机以及环境危机,表现在西方的失业率高企、财政赤字扩大、个人主义盛行、家庭离婚率提高、经济不可持续等;中国的政治尽管存在不足,但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的领导人大多“又红又专”,过于偏重科技和商业人才,官员普遍存在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而中国的古代则是思想精英为主导,大部分政治家和改革家都是科举制选拨出来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在官员的角色定位上,一种观点认为官员应是人民的“公仆”,而持有强烈反对意见的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应为民之“父母”,因为公仆是会偷窃人民财产的,甚至作威作福,而“父母”则不会。因此有人建言,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有必要为官员们开设儒学经典的课程。
此外,有专家表示,全部按照西方的三权分立体系来构建中国是行不通的,解决中国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利器不是法律和制度,而是整合社会的人心(价值取向),构建贤能政治体系,实行道统。而贤能政治应当以推行孝道来引导。
总的来说,尽管学者们对各自的观点还存在诸多质疑和争议,但他们总的理想是一致的——推行贤能政治!
为了扩大政治儒学的社会影响力,主办单位已决定将所有与会的学者们的论文整理成文集出版,预计2013年年中该书将正式面世。
附录:2012全国政治儒学与现代世界研讨会演讲嘉宾及演讲主题(排名无先后)
蒋 庆 ( 阳明精舍):“贤能政治”的制度架构:“儒教宪政”对民主宪政的超越与吸纳
李瑞全(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跨越西方當代政治困局之第十個民主模式:當代新儒家之民主政治模式
白彤东(复旦大学教授):儒家之混合政体为何比自由民主政体优越?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贤能政治:意义与限度
康晓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儒家宪政论纲
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共和立宪、政党建设与孔教的意义
王国良(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儒家选贤任能思想与中国贤能推举制度的发展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荀子的“圣王”观及其对政治正当性的论述
干春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荀子与儒家在战国政治转型中的秩序安排
杨倩如(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帝王执政能力的研究与评价
方朝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有效的权威?
黄裕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人的一阶身份与主权的限度
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走向儒教贤能政治:在现代西方政治陷入困境之际
肖巍(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仁、关怀与正义:三者的交叉与互补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论再检讨
杨汝清(苇杭书院):儒家的君子之道与贤能政治
姚中秋(独立学者):论君子之治:儒家的社会治理模式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科举制与贤能治国传统
李晨阳(清华大学国际和比较政治哲学中心):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平等与不平等观念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邓小平选贤任能的战略思考
孔新峰(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公仆教育、公民教育与贤能政治
韦振勇/文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2_10_29_106432.shtml
【下一篇】【贝淡宁】离开自由框架,选择儒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