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河南“平坟运动”破坏“美丽中国”大业
栏目:殡葬改革
发布时间:2012-11-16 08:00:00
|
慕朵生
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
今年以来,河南周口等市县陆续开展大规模“平坟运动”,持续引发各界关注。近日,先有数十位知名学者发出紧急呼吁,又有数十位河南籍媒体人士提出公开质疑,指出“平坟运动”是一起破坏中国文化、伤害民众情感、激化官民矛盾的严重事件,要求河南有关方面立即停止这一野蛮行径,并获得了大多数网民的共鸣与支持。看来,此事确实到了必须妥善加以处理的重要关口。
从人类学角度看,发明坟墓礼葬祖先,而不是将其遗体弃置荒野任由禽兽蝇虫啮噬,是中国人脱离野蛮而臻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化孝道和仁爱精神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中国人坚信“祖有功,宗有德”,主张“敬天法祖,报本反始”,推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必定封坟树木、礼葬祖先并四时追祭和缅怀,蔚为一大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职是之故,中国人对于“死有所葬、入土为安”的强烈渴望,超出了任何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想象。去年4月,笔者访问新落成的纽约华人博物馆时就曾了解到:19世纪中后期,在美国从事铁路修建劳役并被称为“牲口”的华工,一个最大梦想就是用辛苦积攒下来的卖命钱,妥善安排自己死后的骨灰甚至遗体运回母国故土安葬。
事实上,以孝道为核心,围绕坟墓发生的种种有关仁爱、忠义等价值观念和丧葬、祭祀等礼仪体系,尽管不是一种被学界广泛接受或法律明文认可的宗教信仰模式,但却有效解决了生死焦虑问题,赋予短暂生命以永恒的意义,成为中国人最朴素、最广泛、最深厚、最悠久的天然信仰,是一种“不是宗教的宗教”或“超越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种具有强韧生命力并高于明文法典的自然法和习惯法,更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动力,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也。此外,坟墓还是一种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符号。比如,1937年4月5日,在日寇侵华、民族危亡的关口,国共两党就曾联合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的陵墓,表达誓死抗战之决心,激励全国军民之士气。
过去六十多年来,基于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文化立场以及政治运动需要,官方曾发起多次“平坟运动”,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今,河南有关方面既不是出于“反传统”之需要,也不是基于“政治运动”之诉求,而是单纯为了所谓的“扩大耕地”就发起大规模的“平坟运动”,不仅违背了“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义”的治国古训和“封坟护墓”的优良政治传统,而且必将把围绕坟墓发生的价值观念和礼仪体系一网打尽、连根拔起,全盘摧毁当地民众的天然信仰和文化根基,并有可能蔓延至全国,从而给本已十分虚弱的中国文化带来致命性的伤害。
令人不解的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今已成为官方和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河南省官方每年都会在新郑黄帝陵举行祭祖大典,周口市官方每年也会在太昊陵举行祭祖仪式。这种“只许官员祭祖,不许百姓上坟”的做法,让民众情何以堪?此外,河南官方文件要求三年内完成“平坟复耕”工作,但多数市县却限时各乡镇三天必须完成,并下达类似“官员不平坟停止公职,党员不平坟开出党籍,教师不平坟停发工资”的指令,网上照片则显示多地甚至出动推土机和挖掘机强行平坟,激起民众不满,激化官民矛盾,已经对社会和谐和政治文明造成了威胁。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既是逝者的渴盼,也是生者的责任。清明节已法定为国家节日,但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伤时刻,河南甚至全国的民众,还能否通过祭祖扫墓寄托哀思?这是一个关乎中国文化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可不察。在此,笔者也敦促河南有关方面,立即停止“平坟运动”,妥当安排善后事宜,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宁,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优雅、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