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一】常艳事件与儒家立场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3-02-04 08:00:00
标签:
     
     
     
     
    常艳事件与儒家立场
    作者:刘明一  
    来源:中华主流文化网
    
     
    
    最近,一颗巨型人肉炸弹击中了中央编译局的衣局长。因为编译局的体制代表身份,这颗人肉炸弹的引爆也震动了现存的举国体制;又因为编译局的顶层意识形态功能,结果炸波也伤及到了现行的意识形态本身。这颗炸弹就是女博士后常艳。常博后用纪实文学的手法,翔实描述了她与局座大人的相识、性爱、恋情、反目的全过程,写成了一篇长达12万字的记叙文并且发到了网上。文章中的人物基本是真名实姓,涉及编译局各级领导和许多工作人员,将编译局的日常运转、人们的工作及精神状态也作为文章的背景,甚至通过局座大人之口还关联到了中央顶层人物的言行。当然最吸人眼球的是她与局座大人的白描式床戏,以致有读者看后惊呼:现代版的《金瓶梅》问世了!于是,这颗人肉炸弹爆炸之日,局座落马,朝野震动。现在冲击波仍在全国回荡,主要转载网站后面的跟贴,早已几十倍于原文。
    
    不过,最近几天重庆的多名官员被另一颗女人肉炸弹炸翻似乎更有看点,于是乎大有遮过常博后事件之势。但是,两件事不可同日而语。重庆事只不过是一方设局上套敲诈勒索,另一方迫于威胁束手就范,最高目标无非是权钱交易,而常博后事件则关乎人性、文化、社会意识,并且伤及国家体制与执政党意识形态。简言之重庆是皮肉生疮,译局是骨髓化脓。
    
    自然,对常艳事件虽已形成滔滔舆论,但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如女博后承认自己先是想以色换利,但最后却坠入情网,整篇文章在揭局座大人老底的同时,却也不断赞美他作为男人的魅力,承认她是因爱而致恨等等。于是,汹涌的舆论却是五味杂陈,居然至今不能形成有理有据清晰明了的分析与评论。可见中国社会目下思想之乱已到了何种程度!而最严重者还不在此乱,而在对此乱评价无据!
    
    本文拟只依传统文化立场对常艳事件进行简评,以提示国人:离开中国的文化慧命,社会必乱,且治乱无术。
    
    一、先看局座大人。从大学开始学的便是马列专业,到读研从政也是搞的马列研究宣传,一直升迁到中国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宣传顶层班底,可以说毕其半生学马列讲马列。大家都知道,马列也是讲人性纯美的,是讲道德高尚的,是讲思想先进的,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几十年在马列熏陶下的高干就这么容易地拜倒在女下属的石榴裙下?从常博后的记叙文看得出,衣局与常艳几乎还是在初识时,双方就开始各打上床的主意。特别是衣局,面对有点姿色的女下属,轻轻松松地就认为此色可猎。显然,马列的道德律没有对衣局形成丝毫的压力。有些对现政党不满之人还挖出当年马克思与女佣来说事。有党媒居然以“满嘴里马列主义,一肚子男盗女娼”为标题报道此事。可见,在常博后事件中,作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似乎也被牵连抹黑了。
    
    但无论如何,这绝不是马列主义教育的结果。两点启示:一是百年来的西式知识教育,教育的是学问与人品的分离,这几乎是西式教育的痼疾。虽然西学的自然学科不一定要与人品关联,但西式的人文学科教育却也与人品升华相分离了。马列主义本来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的,但受西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一套希望让人性升华的理论却与人品改进无关。所以,几十年的马列教育,只教给了许多人马列的知识体系,并没有改进他们的人品。还有,就是“改开”以来几十年的西化“启蒙”教育,鼓动的是人性的放纵,刺激的是人的动物化趋势,自然造成了男女相处不以精神相知、情感相悦为要,而只是赤裸裸的肉欲相诱。
    
    二是马列主义为政党、国家与社会思想理论,虽然也涉及到人性升华与人品改进,但更多的是关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论述,是具体的政党建设、政权取得、社会改造这些宏观叙事,缺乏关于人的心灵、人品、人性改进提升的内容,更没有行之有效的提升与改进办法(唯一的就是入党时的举拳宣誓仪式)。这些其实在西方是由基督教通过一系列繁杂的宗教活动进行的,在中国历史上则是由儒家文化的一整套学习与践行来完成的。
    
    结语:西化的知识、物质与“启蒙”教育不能升华人性、改进人品,反而会使人性更加堕落,人品更加败坏。政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也无法代替基本的人性教育。政党的思想理论有地域、时代、阶级与族群的特指性,又与权力相关,运用权力进行思想教育难免形成思想专制,几十年来执政党为了避免落下思想专制的话柄,基本放弃了对党员进入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的努力。由此衣局的全部马列学问,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形成内在的联系。故常艳与衣局的人生悲剧,既是西式教育种下的孽苗,也是用政党思想理论进行肤浅无效教育来代替基本人性教育结下的苦果。
    
    二、再看常艳女士。本科学工科,硕士学法学,博士学马列,博士后仍是马列。一路的西式教育,工科未教给她理性,法学未教给她守法,马列未教给她道德。她所接受的西式教育与那个衣局一样的失败,而且似乎所受教育越多,学历越高,失败越重。这里就不再重复。应该分析评议的倒是,她怎么会将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奸情大白于天下,引发一场官场地震?
    
    首先,常与衣初识,在面试与后来的课题评议中自感不顺,也许的确是相关领导另有他选,但常却马上想到了用出卖肉体去争取本不该得到的东西。这样的想法是中国过去知识分子所能想的吗?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敢去想的吗?也许有人会说常只是个特例,的确,常在自暴丑闻方面其勇气令人惊叹,但促发常自爆的是什么?是她发现身边居然还有多位同事与自己的角色一样,这怎么能是特例呢?她们可都是博士、博士后。过去人们见识了木子美,后来又见识了众女星,现在人们不得不见识女博士和女博士后。 
    
    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来在儒家文化的陶冶下,形成了典型的读书人的品性,这就是气节,即人格高于一切,尊严重于一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宁可杀身成仁,不可苟活害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要说先秦那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了,就是后来从秦朝一直到清季严厉的皇权专制下,仍然有更多的气节生辉的读书人名留青史。中国知识分子有一句自勉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北方本来没有竹子,但竹子却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物,看的就是竹子的气节,在这种可贵的气节支撑下,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社会良心的守护者,社会正义的担当者。在二千多年中国历史上,朝野上下的儒士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反观常博后,论学历已到了高级知识分子行列,但却完全不知气节为何物,为了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在与衣局短暂接触后,马上就想到了自己的色相与肉体可资利用,并且立即付诸行动:自己开房相约,等那个男人来后上洗手间时,自己先脱得一丝不挂钻进被窝,在与那个男人仍有点陌生的第一次性事中,居然配合到位,感觉“很幸福”,“叫得很夸张”。这样的初次苟合,不要说知识女性了,恐怕连那些对性事纯熟的大婶级女人也有点不好意思吧!但我们的女博后却全然没有脸红,该到位就到位,该浪叫就浪叫,作为高级知识女性如此这般,的确让人错愕不已!
    
    如果说常博后一开始还是目的单纯的希望权色交易的话,到后来则是日久生情,已经无法将情与利分清楚了。虽然户口进京迟无进展,她并没有特别抱怨衣局。但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突变:她发现衣局还有第二第三个她这样的角色,而且就在她的身边,就是她的同事,甚至经常一起与衣局讨论深奥的马列理论!于是,她的思想翻江倒海,她的精神震荡起伏,最后她的情感难以接受。对此她还特别清醒,总结出贪官栽在情人手里的规律:一是最好只要二奶,而不要三奶四奶的扩展下去;二是实在要扩展也不要把奶们弄到一起;三是非要弄到一起就要把她们一个个摆平。
    
    很不幸,常博后自觉这三点自己都碰上了,而那个男人却显然不能在性与情感方面摆平她。她便忍无可忍,这颗人肉炸弹要爆炸了。先是向男人索要封口费100万,男人马上给她,不但与她没有反目,还来继续安慰她。然而她还是心气难平,最终,她以与那个衣局的一年半交往,17次开房,无数次调情短信,多少次课题评审理论研讨为素材,写成了注重细节、文采斐然的长篇纪叙文,并且发到了网上,发网前多人劝说都无效。事情就到了本文开头的那样。
    
    虽然常博后出于女人的独占欲忌妒心引爆了人肉炸弹,结果也只是重复了老套的情色故事,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讨论几个问题。
    
    一是,既然她要了封口费,而且对方也马上给了,她为什么还要爆炸?100万并不是个小数字,这应是她粗略计算过的,她认为与衣局的前途声誉比,敲这100万也就不那么心黑了。尽管这是公然的敲诈勒索犯罪,但衣局并没有报案,而且还对她更好。那么她为何还要再下狠手? 
    
    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春秋时有名的江洋大盗“跖”,就是孔子曾经劝说过的那个野人。就连这个人也是很讲“盗抢之道”的,而且还成就了“盗亦有道”这一句传之千古的中国成语。比如他不抢穷人,抢时绝不私藏,遇到不顺绝不丢下别人不管,抢的成果公平分配,等等。这说明世上任何事情都要有最基本的游戏规则。社会无盗不是底线,“盗亦有道”才是底线,如果“盗亦无道”了,就没有底线了,常博后在此问题上就已经达到了“盗亦无道”的程度,突破了社会的底线。可以说,在守住社会底线方面,我们的博后作为一位中国当代高级知识分子,是不是还要与中国历史上的江洋大盗一比高下?
    
    二是,常女士最后与衣局闹翻,主因是衣还有其她情人。那么常的人品怎么样?单从性伴的数量看她当然比衣局要好得多,但从各国的历史文化看,从男女的社会角色看,在性行为上社会往往对女性的要求更高一些,对男性要宽容一些。这虽然有男女不平等存在,但也有更深层的社会与生理问题。现在一些国家仍保留一夫多妻制,正是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极端应对,并不是我们随意嘲笑人家落后,就能自诩为自己绝对正确。简言之,从生理上说男性先天有性泛意识,女性先天有性专意识,为了增强女性的性专意识,女性还发育了处女膜,而突破此膜要流血要痛苦,就是为了让女性永远记住她的第一次,她的第一个男人。从社会学意义讲,人类进入父权社会后形成稳固的家庭,继承人的血脉纯正是关键。这一点正是靠女子的性专来保障的,所以社会才形成了对女子性专的高要求。本文绝无支持这种不平等社会现象的意图,只是客观罗列。
    
    常博后有正常的家庭,正常的夫妻关系,有自己的孩子,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工作,承担了养家的大部分事务,还常来京看她。无论在家居生活还是在性生活方面,她也没有流露任何对丈夫的不满,可以说,常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女人,她却不断地主动开房与自己的上司发生苟且之事,而且每次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到位,包括月经期搞出血来,她都不让衣局清洗垫巾。那么,在她开房的时候自己的爱人在哪里?在她到位的时候自己的良知在哪里?在她浪叫的时候自己的羞耻感在哪里?如果常那怕稍微流露出一点对丈夫的不满,人们对常的性乱都应给予理解的同情,但没有,人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常在性方面既挑战天理,也挑战人伦。
    
    其实,上面的评析还只是就现象而论现象,本文要提出的关键问题是:这一类通奸事古已有之,在当下中国更是暗流潮涌。就以常博后揭露的编译局,如此苟且之事基本是目扫而无空,全国各地近年来落马的贪官95%以上有情妇,少则3-5位,多则上百个。所以常博后事件与这些相比,也并无新意。
    
    然而,本文却认为常博后事件仍有着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
    
    过去的贪官情妇再多,也大都是先发现贪而后牵出色,个别二奶三奶偶有反水,也只是给有关部门举报,她们想报复伤害自己的人,却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性丑闻公之于世,说明这些二三奶们仍有羞耻之心;她们当然也不想使自己声名狼藉后无法做人,说明这些二三奶们仍有基本的理性意识;她们更不想使自己的家人受到牵连而遭受伤害,说明她们仍是一些有责任感的人。
    
    常博后事件的意义从与上面的对比中即可看出。常所暴的是自己的性丑闻,她居然将自己与那个男人上床做爱的细节全部白描出来公之于公,常博后的确对自己加于自己的羞辱无所顾忌,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无所顾忌,对由此而给家人带来的严重伤害无所顾忌,甚至由此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造成的沉重打击也无所顾忌。也就是说,她已经不顾一切了,绝望了。虽然在别人用理性眼光看完全不是这样,但情感属于个人,常博后有权这么绝望与无所顾忌,那么传统的文人到了这个份儿上,会怎么样?就是默然一死,将所有的委屈与不平带走,从而不给亲人朋友同事造成任何伤害。但我们的常博士却不是这样,她在桃战了人类的廉耻之心、理性意识、责任感的底线后,似乎还想好好的活着,那么她今后能像以前一样活得好好的吗?本文表示担忧与同情。
    
    作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中国人,可以因政治问题而杀头,可以因经济问题而判刑,可以因其他的各种问题遭受万般苦难,唯独性丑闻是不能张扬的,即便一个人在其他方面被逼急了,会不顾自己的前途,不顾家人的处境,但如果涉及性丑闻,再泼的女人,再烂的女人,再没有理性的女人,再没有希望的女人,她们都会三思而后绕开走,绝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床第动作向世人展览。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隐私,自己身体的私处怎么能向路人展示?曾有记载,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些女地下党员被抓捕后经受住了室内的严刑拷打与凌辱,但却无法接受赤身裸体被游街示众的折磨,最后居然叛变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羞耻之心是最基本的人性。
    
    然而我们现在却遇到了一位公然的挑战者。
    
    如果常博后这位挑战者没有错,那就是中华民族近万年的文明史错了,人类数十万年的进化史错了。但这可能吗?
    
    不容乐观,这似乎正在变得可能起来。
    
    百多年来我们的国人自毁民族精神家园,使“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难以伸张,几十年来我们加速引进西方的人性启蒙,使国人的精神进一步物欲化肉欲化无耻化,终于几年前范跑跑冲破了中国人的廉耻底线,结果社会表现的异常麻木,舆论还反过去贬损批评范跑跑的人。此后就流行起“宁要说真话的真小人,不要说假话的伪君子”的舆论。也就是宁要损人利己后公开声辩自己正确的人,也不要帮助别人后说不是为了自己的人。此后,无耻之风就在全社会狂刮猛扫,现在,终于开出了常艳这朵艳丽的“恶之花”!
    
    怎么办?加快复兴中华文化的步伐,让中华文化复兴的速度超过社会堕落的速度,方才有救,否则将会有更多的李艳王艳继续开出艳丽的“恶之花”,更多的张局赵局不断结下炫目的“孳之果”,社会的底线将持续被突破,真到了“盗亦无道”的地步,也就不仅是亡国了,而是要亡天下了!    
    
    来源:《中华主流文化网》供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