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儒家六艺与六经——在长三角中国哲学论坛上的发言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3-02-08 08:00:00
标签:
     
     
     
    儒家六艺与六经
    ——在长三角中国哲学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陈锐(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2012年12月22日,,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五十余人与会。本校并无中国哲学博士点, 但因一些机缘得以列席并作8分钟的口头发言,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觉得还是应当写出来,据回忆,主要内容如下:
    
    各位专家,,很荣幸能有机会在此发言,我想讲的是“六艺”的问题,这个概念在传统儒学或者整个国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刚才浙大董平教授讲到“内圣外王”的概念是汉代人加于孔子的,没有必要。当然现在的学界中很流行一些说法,即反对用西方的概念来研究中国,而且也认为后人的概念不合前人,主张什么回到文本、生活儒学或实践等,我由此也想到“六艺”这个概念也是汉代人提出并大量使用,并将之用于孔子的,(刚才上海师大张教授讲到的“独尊儒术”的说法实际上也是后人加于董仲舒的)正因为六艺这个概念是后来提出加于前人的,因此从历史到今天一直充满歧义,这种歧异到了什么程度呢,例如说2012年《哲学动态》第8期上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黄克剑教授的文章,内容是对《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重新解释,他的文章推翻旧注,认为这里的“艺”是大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实际上历史上对此一直解释为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从各方面来看,黄的解释明显缺少可靠的基础。另外2011年北大出版社有北大汤一介教授主编的《中国儒学史》多卷本,其中在讲到“游于艺”的时候也不同于旧注,将之解释为经典,即六经或大六艺,这个解释以及书中对《汉书•艺文志》的引用都是成问题的,还有好几年前曾在《报刊文摘》上看到复旦大学历史系周振鹤教授的文章,此文讲到孔子教弟子是能文能武,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个说法也免不了质疑。当代新儒家马一浮1938年在浙江大学办国学讲座,其中主要内容将“六艺”作为整个国学的源泉,认为其可以统摄中西一切学术,马一浮的这个说法导致很多批评,台湾及国内的学者均认为马一浮的说法缺少历史和文献学的基础。对于马一浮的说法以及六艺和六经的关系,苏州大学蒋国保教授也为此写有文章。我因为曾研究马一浮的缘故涉及到这个问题,我在《马一浮儒学思想研究》一书第二章中有所涉及,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想简要地指出几点:
    
    1。旧注不可推翻,以上的那些研究对旧注的推翻是很难成立的,孔子本人并没有使用“六艺”这个词,孔子的“游于艺”的“艺”是如旧注所说的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不是经典或六经;
    
    2。汉代人用六艺来概括孔子,尽管是后人加于前人的,但仍然是有合理性的,孔子教弟子主要的指大六艺,而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周教授所说的能文能武的小六艺;
    
    3。马一浮将六艺看成中国一切传统学术的源泉是有合理性的,许多人批评他缺少文献学的基础,但在实际上,尽管马一浮本人的论证不完善,但假如单从结论来看,六艺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源泉在文献上也是成立的,这主要是因为汉代学术文化带有对前人总结概括的特征,冯友兰曾说汉代有科学精神,汉代在用六艺这个词的时候,主要是指六种学科,类似于历史,政治学、文学等学科,为儒家和其他各家共同接受,董仲舒的说法是“六艺之科”, 1997年王葆---的书《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已说到。“六”这个数字据说来于秦,《史记•始皇本纪》说秦流行六这个数字,“数以六为纪”。因此六艺在文献上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与六经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而且六艺作为知识分类比后来的四部分类更为客观,更少意识形态的影响。我要讲的主要就是这些,欢迎批评指教。
    
    问题1  六艺和六经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如何解释大六艺和小六艺的关系?
    
    答:1 在汉代社会六艺和六经混用,但也有差别,“经”代表常道以及经典,艺却是带有技艺和学科的含义,反映了汉代人注重实践经验以及平民化的特征,有点类似毛泽东时代的轻视知识分子,因而不同于先秦诸子的理论思维的特点,汉人以此来概括各种知识或学科,汉代社会还没有后世所想像的那么封闭,由此可以解释为何汉以后就少用六艺这个词了。当然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各有偏好,象“道艺”、“经艺”这些词,则反映了想综合或调和两者的特点。
    
    2。另外关于大六艺和小六艺,则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社会演变,这是一个从贵族、尚武的社会到平民化、尚文的转变过程,小六艺反映了早期的贵族的尚武精神,如《周礼•地官》中的两处说法。但春秋后贵族的衰落,国家的规模扩大,出现了章学诚所说的独立的知识阶层,政治和外交都都需要一些博古通今的文职和专业人员,这是文和武分离,是儒家和诸子出现的基础。章太炎、章学诚、颜元、魏源等都对这段历史有重要论述。因此孔子教弟子主要是大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因此在看待这段历史时,孔子自己说的“艺”是小六艺,带有贬义,反映了知识分子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但汉代人用大六艺来概括孔子,尽管是用后人的概念加于前人,但也是正确的。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