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兵】“基督教的中国化”还是“中国的基督化”?
栏目:儒耶对话
发布时间:2013-03-02 08:00:00
|
侯小兵
作者简介:侯小兵,独立评论人,现居杭州。
|
“基督教的中国化”还是“中国的基督化”?
作者:侯小兵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3月1日
对于《孔子与道》这个剧本居然引起轩然大波,石衡潭博士很讶异。可是,基于他对信仰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基督教是信仰,儒家是文化而非信仰),我们倒是对他的讶异一点也不奇怪。基于一神教立场,他当然理解不了儒家思想及孔子为何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因此,他也就不能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正确认识孔子的地位,不能意识到他将孔子描绘成慕道友是对其贬低而非尊敬。
石博士说“这是依据论语和圣经经文所作的一种形象化的诠释”,不知将孔子描绘为慕道友,而暗示耶稣为孔子追慕的圣王,依据是何种版本的《论语》?况且,儒家的经学与基督教的神学是两大极大的解释系统,通过这种粗浅的代换方式,只能制造混乱和对立,而无益于建设性对话的展开。以儒家的立场,我亦可说《圣经》充满夫子所不屑的“怪力乱神”,不知石博士又作何感想?当然,没有人不“允许对经典的新解释”,我们只是奉劝石博士这样的诠释目前只适合在基督徒内部开展,拿到公共场合来,就莫怪感觉信仰受到“挑衅”的人要愤怒和抗议了。圣经论语对读班开展的时间也很久了,有哪位“儒生”阻挠过石博士对经典的新解释?然而此剧本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应,问题在哪里,岂不是一目了然么?
至于信仰与文化的关系,石博士认为“信仰从来超越于文化”,信仰是普世的。对这一点,我既赞同又不赞同。从信仰本身看,它的确是超越于文化,可以为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但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至今尚未有一种被所有人接受的信仰,儒家不是,基督教也不是,信仰本身的超越性并不能抹杀信仰传播的历史性。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文化和信仰是同一的,所以孔子才可以既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又是中国人信仰的核心组成,故儒家有“文教”一词。对外来文化和信仰,中国文化从来是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对基督教自然也不会排斥。但中国文化又强调“华夷之辨”,即历代圣贤传承不绝的文化(信仰)才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本质,对他种文化、信仰的吸收丰富了中国文化,但这种本质从未改变。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虽接受基督教信仰,但其仍奠帛献爵跪拜孔子,不知推崇他们的石博士亦肯为此乎?
石博士又感慨今日的儒家拒斥基督教。在石博士看来,儒家力图保持中国文化固有信仰的行为是拒斥。那么,难道容忍孔子拜倒在耶稣脚下,欢迎“中华归主”才是包容?不同文化、信仰的融合从来就不是一副充满“和谐”的图画,在中国文化消化佛教的过程中,“排斥佛老”始终都是儒家士大夫的基本态度之一方面。当然,这种“排斥”并非不允许其存在,而是要严守自己的根祗不使之窜乱,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与他种文化、信仰进行对话并消化对方的能力。正是这样的“排斥”,才使中国文化在吸收佛教的过程中不至改变自己的本质。
如果今天的儒家不能做到这一点,连孔子被描绘成基督教的信仰者都不出来“拒斥”,那才真正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中国文化当然要发展,也必然要吸收、融合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其他文化。但是,在这个吸收、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否能够保持不变?能够保持,融合的结果就是基督教的中国化;不能够保持,中国就会变成基督化的中国。中国,从来就不是纯粹地域意义上的名词,文化意义才是它最根本的内容。如果其根本内容由历代圣贤传承的文化(信仰)换做了基督教的信仰和文化,它还能被称为中国么?“儒耶对话”的结果到底是基督教的中国化,还是中国的基督化,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关键所在。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