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芙作者简介:刘梦芙,1951年生,安徽岳西人。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幼承庭训,习作诗词,中年师事中央文史研究馆著名诗词家孔凡章先生,并向缪钺、施蛰存、钱仲联诸前辈学者问学。已发表诗词千余首,获各种全国诗词大赛一、二、三等奖十多次,出版作品集《啸云楼诗词》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百年名家诗词及其流变研究”,出版多种论著。编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中国现代词选》等,主编、校勘二十世纪诗词各类文献丛书六十余种。 |
风雨江山血泪篇
——《蕉雨轩诗钞》前言
作者:刘梦芙
刘凤梧(一八九四—一九七四),谱名国桐,字威禽,号蕉窗老人、司空遁叟,安徽岳西人。民国期间毕业于安徽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士学位。抗战前后任教于安庆及皖西各县中学,曾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地方教育视导员,潜山、太湖两县视导主任。一九四九年辞职回乡,改业行医,一九五七年受聘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九六四年因出诊伤足,卧病十年,一九七四年逝世。为诗师法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诸大家,伤时忧国,沉郁苍凉;为词出入两宋,兼融豪婉,战乱期间所作,神似鹿潭。遗著《蕉雨轩诗钞》、《绿波词稿》及联语、文稿,由幼子梦芙保存并编校,付梓行世。
一、生平简介
先君刘公凤梧,谱名国桐,字威禽,晚年自号蕉窗老人,又署司空遁叟。祖籍安徽太湖县北后乡下古坊(今属岳西县古坊乡西冲村),诞生于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一八九四年)九月初八日。祖上数代以耕读传家,曾祖父思振公在清同治年间入县学后补廩膳生,光绪三年加捐贡生,诰授中宪大夫,晋封通议大夫。叔曾祖思翥公于清同治癸酉年考列拔贡,甲戌年朝考一等,长期供职礼部,历任主事、郎中、掌印、提调、会典馆协修官、校对官等,光绪甲辰简放陕西西安府遗缺知府,补授榆林府知府。祖父家晋公,光绪三十年甲辰以安庆府考第一名入泮,应乡试膺房荐,旋以清廷废科举,遂未获售,而以明经终老。先君髫龄入塾,读经史古文,晚间曾祖父授以唐诗,天资颖悟,过目成诵。及稍长,应乡间私塾之聘,设帐课徒。太湖县北后乡在皖鄂交界之大别山深处,环境闭塞,民国成立十馀年后始办新式学校,先君二十二岁始入高级小学,三十岁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省会安庆)。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师范毕业,考入安徽大学预科;十七年(一九二八)入安徽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从姚永朴、潘季野、刘文典、陈朝爵、李大防、陆侃如、周岸登诸师受业,习经史、古文与诗词。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大学毕业,成绩为全班第一,教育部授与文学士学位。是年秋任六邑联立中学教员,后兼任东南中学、安徽中学、奎文中学教员。民国二十五年秋(一九三六)调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地方教育视导员,视察滁县、全椒、定远、嘉山、来安、望江、宿松、东流、至德诸县教育。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调任潜山、太湖两县视导主任。日寇入侵,先君随机关与学校迁徙,辗转兵间,未遑宁处,历任省政府皖南行署主任科员、省立岳西第七中山民校校长,望江中学、省立第九临时中学、第七临时中学、南岳中学、六安中学、六邑联立中学、东南中学诸校教师、教导主任。抗战胜利后返安庆,任六邑联立中学、崇文女子高中等校教导主任兼教师。一九四九年安庆解放,各校教师整编,先君自行退职还乡,以行医为业。一九五七年应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之聘为馆员,因年迈未赴省城,被调至岳西县文化馆供职,政府以“民主人士、统战对象”看待。秋季请假还乡,仍以行医为业,曾任古坊公社、前进公社诊所医师。一九六四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后,应人之请出诊,因冰滑跌伤腿足,遂成风痹之症,卧床不起,至一九七四年农历二月花朝节清晨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先君自幼受传统儒学之陶冶,为人品德端方,秉性刚正。大学毕业后献身教育,忠于职守,授业有方,为同仁所推重,诸生所景仰。任省教育厅视导期间,兴利除弊,遇事敢言,对当局之腐败现象时有抨击,虽屡遭秉柄者之忌刻排挤,而耿介之性,未尝稍折。执教垂二十年,于莘莘学子,竭力栽培;于优异人才,悉心荐拔,桃李芳菲,遍布江皖。自清末至“文革”八十年间,国家历沧桑之巨变,先君饱经磨难,而始终不易忧国忧民之情怀风骨,大量遗作中有充分体现,下文将详加论介。
先君之国学根基颇为深厚,工作之馀,勤于著述,于史学、文学及医学均有精邃独到之研究,惜家藏文稿皆燬于“文革”劫火。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期间,曾撰写有关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之数万言史料,而史馆亦遭浩劫,文稿无存。其毕生心血,尤在诗词,虽大多散佚销毁于兵火动乱中,存者不过十之三四,尚有古、近体诗数千首,词四百馀阕。经儿辈整理,并联语及少量遗文,编为《蕉雨轩诗钞》、《病蛩吟草》、《劫灰集》、《绿波词稿》、《蕉雨轩联语》、《蕉雨轩文剩》,合成一书,镂版行世。部分遗作,已收入《中华诗词鉴赏词典》、《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当代词综》、《二十世纪词苑大观》、《现代千家诗》、《近百年诗钞》、《当代百家律诗选粹》、《当代爱国诗词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中华诗词文库·现代词选》、《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民国卷》以及《中国韵文学刊》、《当代诗词》、《中华诗词》、《诗词丛刊》、《安徽吟坛》、《太白楼诗词》、《钱塘诗刊》、《彬州诗词》、《安庆诗词》、《明堂诗刊》等书刊,广为传播。兹据先君诗词,结合其身世境遇,分别论述。
二、《蕉雨轩诗》:伤时忧国,沈郁苍凉
我曾祖父思振公晚年曾于老屋西头筑室三椽,名曰“蕉雨轩”,以为休憩吟咏之所。先君幼年从曾祖熟读唐诗,稍长则读汉魏古诗与《昭明文选》,初植根柢,因以轩名为诗集之名,永铭祖德(据《蕉雨轩诗钞自序》)。青年时代多有习作,崭露才华,诗名播于乡里。及入省垣高校,诗词创作为必修课程,从名师潘季野、高亚宾、陈慎登、李范之、周岸登诸先生问学,工力大进。课馀参加宜城觞咏社,与耆宿唱酬,佳章迭出,清末进士王仁山先生称之为“诗坛畏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先君蒿目时艰,诉诸吟咏,诗集开卷之七律组诗八章,悲凉沉郁。盖老杜首创七律联章之形式,多角度展现时代画面,抚时感事,怀古伤今,其《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名篇,千古传诵。先君继而为之,诗写一九二五年奉系与直系军阀不义之战,“操戈同室”,纷争不已,以至“金瓯似破觚”、“生灵涂炭”,而置虎视神州之海外列强于不顾,诗人对此,极为悲慨。“独我焦心忧敌国,几人挥泪泣新亭”,更有未来局势之深忧远虑,三十年代初日寇悍然入侵东北,证实诗人预言。“岭上梅花战血红”、“星沦五丈哭秋风”,悲悼粤东革命英烈捐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逝世,皆紧扣时事。“鸾凤自怜栖枳棘,英雄谁识出菰芦”,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忧伤,有待英雄豪杰奋起于草泽之中,拯救危亡,复兴华夏。作此诗时,先君三十二岁,已充分显示身在江湖、心忧社稷之襟怀抱负,与老杜精神千载遥承。诗中兼用比兴,交融事典,遣辞雅炼,章法浑成,诗之意境广阔苍茫,风格沉雄顿挫,学杜亦得三昧。潘季野先生评云“佳句联翩,目不给赏,近唐人而不阑入宋调”;郑震谷先生云“悲壮苍凉,伤心人别有怀抱也”。
民国自辛亥革命立国至一九四九年蒋氏政权迁台,始终为战乱之世。继军阀混战后,有国民军北伐之战,抗日之战前后有国共内战,兵革所至,文物摧烧,生灵涂炭。先君秉持儒家之非战思想,在诗中纪述战事,情怀悲悯:“十里淮堤馀碧柳,六朝金粉付红羊。可怜燕子随春至,犹觅乌衣旧画梁”;“战骨满填风节井,梅花苦笑望华楼。江南劫后无馀物,剩有菱湖数点鸥”(《感时》);“揭竿草泽多难弭,洗甲银河未有期。……年来溅尽英雄血,染遍桃花作酒旗”(《春兴》);“大陆龙蛇争起蛰,濒湖鹬蚌尚相持。……如此艰危难早隐,原田躬稼十年思”(《和王陆一先生近作原韵》),诗句皆极为沉痛。盖儒家主张王道,以仁心行仁政,“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于好战者以严厉之道德审判:“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儒家出自仁心之反战思想影响知识精英,汉唐以下诗人吟咏中时时可见因战乱、因暴政而生发之悲慨,先君之诗作精神上通古圣贤之心,由来远矣。
于日寇之入侵吾国,先君满怀义愤,多有吟篇:“齐州人民哀哀哭,呜咽无从诉冤曲。历城烽火烛天红,济水春波因不绿。……鸟夷猖獗齐地空,荐食几时得休息?外交使者洞胸臆,扶眸劓鼻悲何极。三齐义士少田横,不扫欃枪甘败北”(《哀济南》)。“战云弥漫起干戈,鸭绿江横铁骑过。愁听胡笳吹玉塞,忍看玉斧画黄河”;“风鹤军声惊草木,生灵尸血染弓刀。但期壮士天山定,莫令单于月夜逃”(《秋兴》)。“东南文物絃歌地,忍见貔貅虎豹来。烽燧光腾霄汉赤,鼓鼙声震石城摧”;“云昏故黯旌旗色,风恶惊传勒勒歌。自愧书生无武略,手删荆棘出铜驼”(《闻日寇攻陷皖城,愤而赋此》)。“匆匆转徙到黎阳,多难何堪念万方。足托微巢同紫燕,身逢浩劫又红羊”(《庚辰客游黎阳志感》);“遥瞻江皖森戈戟,苦念家山震鼓鼙。锦字千行人不返,画梁一炬燕何栖”(《客屯溪次元遗山韵》);“七载韶华一瞬过,八方犹未靖干戈。欃枪有耀侵银汉,风雨何人吊旧罗。……红旗昨报湘南捷,喜报翻教涕泪多”(《端午感怀》)。与友人唱和,亦不离抗战之时局,寄身世之悲:“薄海未销烽火焰,中原犹带犬羊腥”;“堪恨儒冠真误我,未能仗策到边庭”(《步原韵和张国乔校长咏苦雨诗》);“冬深万木尽凋残,退隐深山泪暗弹。烽火烛天惊梦易,荆榛遍地托根难”(和宿松王松霞女士梅花诗八咏))。自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以《哀济南》写山东惨案至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间,诗中可谓浓缩一部兵戈叠起、万井流离之抗战史。日寇纳降后,先君重返安庆,战后之状况触目生哀:“草木未销烽火气,市廛仍带血痕腥。飞鸿遍野饥无哺,一片哀鸣不忍听”(《阔别宜城,瞬经八载,江山依旧,人物全非,赋此藉抒怀感》);“初欣胡骑归三岛,又听饥鸿唳万方。角黍不能疗饿殍,榴花祗合媚新妆”(《端午书怀》)。诸作无不深涵仁者之心,时时关注家国民生,诗境乃大。诗中极强烈之民族忧患意识与飘泊无依之身世感怆交融一片,笔力雄浑,气格苍健,诚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自工”矣。
鼎革后先君已近年六旬,辞去教职回乡,改业行医。家中原有祖上遗田十数亩,先君读书时费用拮据,田产典当殆尽,大学毕业后任教,陆续赎回田产,由先妣居家雇工耕种。土地改革时,吾家遂划为“地主”成分,先君遭管制、批斗,儿辈亦沦为“贱民”。直至受聘为省文史馆员,方由政府取消管制,任先君自由行医。而自一九五七年“反右”以后,政策益趋左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接踵而来,加以持续三年之灾荒,处于穷山瘠壤之民众,生计艰难,多有因饥饿而死者。于时我家仅住破屋两间,子女皆幼,全赖先君奔走于皖、鄂山乡行医之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半饥半饱。较诸抗战时期,先君之心境更为凄苦抑郁,诗作之情调愈觉悲凉,然仍持贫贱不移之铮铮风骨,略举数篇:
兵戈方靖赋归来,玉轴牙签付劫灰。绣虎文章宁有价,茅龙风雨总含哀。门前三径馀荒草,砌下幽阶满绿苔。幸剩当年新植菊,隔篱摇曳傲霜开。——《新秋杂兴》
飙驰电掣逝年华,又听邻村腊鼓挝。雪压群山饥虎豹,春回大陆起龙蛇。私巡仓廩无儋石,误读诗书富五车。酒乏屠苏难一醉,徘徊扶杖看梅花。——《雪中除夕不寐,赋此写怀》
一顶玄冠重泰山,十年生命繫刀环。友朋冰炭无相契,亲戚参商莫往还。乍听金鸡颁赦诏,顿教笼鸟转欢颜。坠巾春雨浑闲事,此后心房不用关。——《落帽书怀》,其一
曾着南冠类楚囚,亲朋相见总含羞。未能仙去同鸡犬,一任人呼作马牛。已分桑榆沦饿殍,敢将诗酒傲公侯。春风欲识桃花面,争奈桃花笑白头。——《落帽书怀》,其二
历尽艰危忍尽饥,那堪羌笛又频吹。梦魂落拓愁羁旅,涕泪飘萧受拾遗。自叹沈腰浑似柳,谁怜潘鬓已如丝。红楼漫把花枝卜,君问归期未有期。——《丁酉夏余应安徽省文史馆之聘,寄居岳西县垣,夜不成寐,起读杜工部诗,感而赋此》,其一
垂老冯驩兴已差,齐门弹铗出无车。主非北海难为客,地似长安不可家。彭泽未荒元亮菊,东陵堪种邵平瓜。杜鹃夜夜催归去,何必银河浪泛槎。——前题,其二
年届悬车念已隳,偶闻丝竹便心摧。蛾眉谣诼非无色,马齿增添枉有才。明月难邀千里照,西风不管万花开。杜陵头白知音少,怕听东邻玉笛哀。——《闻县文教局将聘余修正音乐,以诗谢之》
儒家主张道高于势,德尊于位,知识精英为道德之践履者与文化之传承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激励士人树立坚毅之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孟子则言“我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而每逢仁义不施、国家动乱之衰世,士人当守其节操,存其风骨:“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惟有修身养气,心怀仁义,成就大丈夫人格,方能直面惨淡之人生,不屈从于暴政,不苟合于流俗;著为文字,富有批判精神,人类之良知,于斯可见。商周易代之际有伯夷、叔齐,隐居首阳,不食周粟而死,孟子称“圣之清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战国时期鲁仲连义不帝秦、屈原身沉汩罗,皆为士人树立高标;汉以后儒学大行,更陶冶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之脊梁,故论诗首重人品,人之气节操守为诗之骨格。古人如陶潜、管宁、严光尚有隐居之自由,耕钓亦足以养生,统治者听之任之;吾父处境之严酷则远过于古,“一顶玄冠重泰山,十年生命繋刀环”;“未能仙去同鸡犬,一任人呼作马牛”,昔贤无此遭遇也。然身虽辱而志益坚,“自怜丰骨如松桧,饱受风霜尚耐寒”(《除夕书怀》),道存于心,穷不失义。屈灵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差堪比拟。
儒学为仁学,孝悌为仁之本。先君事亲极孝,友于兄弟,美德为乡里所称,心声吐发于诗。早年诗如“新秋愁绪别怀萦,眷恋慈亲不忍行。迢远离家归祗梦,酸辛有泪泣无声”(《秋日远行》);中年诗如《戊寅正月予有皋城之行,越五日言归,先妣祝太夫人已先一日辞世矣。悲痛之馀,赋此志念》;晚年更有大量思亲之作:“红叶已教堆蒋径,白头无复倚柴扉。江湖满地儿鱼老,烽燧漫天母雁稀”(《忆母》);“卮酒未能坟上奠,繁霜空向鬓边生。儿于晚岁多忧患,母在重泉独苦辛”(《七月十三日为先妣九十七岁冥寿,赋此志痛》);“深夜那堪听鬼哭,幽泉争许惹神伤。此生行近西山土,一眺松楸一断肠”(《深秋望先人墓》),泣血锥心,为天地间最纯挚之文字,读之涕下。此外如追念祖德、关爱兄弟与萦怀宗族亲戚、师长友朋之篇,不胜例举。盖儒家培育人之善性自家庭事亲始,《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扩而充之,为德则仁、义、礼、智、信;为序则由家至国,所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纲常伦理,莫不出乎孝。人能孝悌,推己及人,博施济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能成仁者,则天下太平和乐矣。先君幼承庭训读经,而天性又殊厚,修身立业,长怀仁者之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痛国家之劫难,哀民生之多艰,民国期间所作反战诗与“文革”期间悯民诗多篇,情怀一以贯之。
先祖锡三公素擅歧黄之术,吾父青年时即获真传,尤精于内科及妇科,在安庆任教时曾兼任校医。晚年行医,跋涉于英山、岳西两县丛山交界之间,治病救人,每有神效,而取酬甚微,遇贫困户则分文不取。先君既以救死扶伤为己责,每逢疑难大症,回家必彻夜翻阅医书,参悟深微,务求根治而后已。赋诗云“尝愁蓬岛虚灵药,深痛闾阎有病痍。问疾沿门春起早,抚伤越境夜归迟”;“山谷蚕丝野径歧,马蹄瘏瘁为行医。慈心祗合疗通病,辣手方能起宿痍”(《和世元亲家五十自寿四律原韵》),深悯山区医疗条件极差,良医甚少,人民患病之苦。于地方诊所任职期间,先君常与同事切磋医术,精益求精,培养后学,孜孜不倦,深得同仁爱戴。后因足病卧床,不能出诊,而求医问药之人叩门不绝,乃有多次以篮舆舁先君至病家诊视者,先君竭力为之救治,而置自身病情于度外。医德医术,至今犹为乡亲父老所称颂。昔贤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先君诗则云“老夫纵有回春手,医得民瘼国病无?”(《病中续作》),可知仁人济世之襟抱,救民医国,实为一理也。
一九六四年甲辰元宵节后,先君出诊因冰滑跌伤腿足。年迈体衰,兼以乡间缺医少药,遂卧床不起,直至一九七四年逝世。此十年间,虽不能行动,饮食洗沐需家人侍候,然思维清晰灵敏,能倚枕读书作字。抱病长年,百无聊赖,惟以吟咏自适,《蕉雨轩诗钞》中绝大部分篇章,皆成于病中。丙午之岁,史无前例之“文革”风暴席卷神州,吾家亦不能幸免,藏书数千卷付之一炬。先君目睹诗书毁灭,文教衰绝,辗转匡床,长歌当哭:
惆怅青衫误,蹉跎皓首归。年荒鸡犬瘦,世乱虎狼肥。孤鹜惊秋色,残蝉咽夕晖。忍看小儿女,饮泣卧牛衣。——《深秋漫兴》
孔孟咸推万古师,东方文化此初基。摧残坟典由嬴政,燔尽诗书是李斯。断简祗能藏鲁壁,奇文宁复见商彝。人生叔世蹉跎老,忍睹沧桑浩劫罹。——《读史》
劫后逢春不当春,柳因雾锁翠眉颦。文章花样番番异,世事棋围局局新。万里烽烟弥海宇,经年亲友困江滨。可怜战垒荒郊骨,曾是红楼入梦人。——《春阴写怀》
闻道江城树战旗,荆妻终夜念诸姨。遥知白发遭多难,又怅青衫靡孑遗。屋毁通衢馀瓦砾,血流眢井似胭脂。何时得睹烽烟净,劫后重逢一展眉。——《感时》
惊闻鼙鼓动吴江,鹬蚌相争莫肯降。羽檄纷驰传赤电,旌旗高举耀红幢。白头老泪盈双袖,碧血青衿溅一腔。我欲吁天嗟未得,空悬枯眼望明窗。——《雨中漫兴》
玉宇烟笼久未睛,挑灯不寐望天明。群龙起蛰渊鱼跃,健鹘摩空野鹤惊。万里雷霆摧白日,几时霖雨救苍生。腰间便有横磨剑,应化长虹雪不平。——《感时》
“文革”初期,红卫兵在各地“横扫四旧”,批斗知识人士与“走资派”,串连全国。学校停课,工厂罢工,公检法机构全盘瘫痪,社会秩序混乱不堪。诸多造反组织皆奉行自命正确之“革命路线”,互相攻击,酿成大规模武斗,死者多属青年学生,为旷古未有之民族悲剧。先君诗因此而作,忧愤之情,益于言表,盖千万青年受害,与国家民族之未来关系尤大也。至于《烧炭女》、《修库女》、《白头吟》与早年所作《浣纱吟》、《荆阳女儿行》诸长篇分写不同时期民间妇女之悲苦命运;《哀越南》、《哀朝鲜》寄慨于邻邦之百年战乱,皆上承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现实主义传统。而悯惜村农生计艰辛之诗,亦多有篇什,无不体现人饥己饥、人溺已溺之情怀,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洵非虚语也。
先君诗中题材甚广,感时纪事之外,多有怀古、咏物。怀古以颂美昔贤风节为主,诸如屈原、诸葛武侯、关壮缪、包孝肃、岳武穆、韩世忠、戚继光、于谦、史可法、夏完淳、关天培乃至近人吴子玉、王国维、朱湘,侠烈之女性如梁红玉、秦良玉、柳如是、李香君、秋瑾乃至民国间为父复仇之施剑翘,皆为民族正气之所钟,先君诗中倾注敬慕之情,树为风范。而若干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晋文公、陈后主、唐玄宗、钱谦益、袁世凯、孙传芳等,诗中则颇有讥剌,鉴古以知今,笔端褒贬,一秉《春秋》之义理。咏物之诗,早年所作《晚菊》、《早梅》、《红叶》、《青琴》、《老骥》、《蹇驴》、《寒笛》、《征雁》八章,吐属名隽,寄意遥深,李范之先生评价甚高;中岁至晚年托物寓志之作尤多,而以梅花诗最为出色。四十年代间,宿松王松霞女士出身望族,青年即负才名,赋梅花八章用清人张问陶韵,独抒性灵,清新馨逸,皖江上下,和者如云。先君曾面访女士,即次其韵,诗与原唱工力悉敌,而典丽沉郁,别具风神,一时广为传诵。如“独笑群芳着蕊迟,迎春先放几人知。……君身自是多仙骨,小谪尘寰似未宜”;“小劫暂难归阆苑,俭妆多为出蓬门。春回大地无消息,人去孤山有泪痕”;“此生不作调羹梦,姓字何须翰墨传”;“烽火烛天惊梦易,荆榛遍地托根难。自怜雾重云鬟湿,谁念霜浓玉臂寒”;“香飘野水鱼先醉,艳冠群芳蝶未知”,警句联翩,安徽大学教授、著名诗家徐英(澄宇)先生评云“此三十年来之逸品,非新进诗人所能办”。盖梅花一题,千古诗人吟咏殆遍,后人欲出新意,甚难措手,吾父则以战乱年代艰危之境衬托梅花形象之孤高与品格之芳洁,兼涵诗友之间深挚情感,故成杰构。至晚年卧病,昔日友朋远隔关山,音问俱绝,先君叠赋梅花数十首,发抒劫中心境,情韵益悲:“久居幽谷心如石,深锁长门鬓已华”;“纸帐凄凉无绮梦,孤山寂寞有啼痕。漫云向得春风宠,晚受冰霜亦感恩”;“自怜玉骨年年瘦,谁惜罗衣叶叶寒”;“记得去年初抱病,萼华清瘦异当时”;“碧水清澄留素影,朱颜憔悴剩芳魂”;“霜冷若冰侵病骨,月明如水照初衣”;“春辞南国芳心碎,山挂斜阳画角哀。……一从粤海兵戈起,仙尉何曾入梦来”;“一样故宫春寂寞,十年深院月朦胧”;“酸心忐忑悲零露,朱泪缤纷乱夕阳。我是孤山丹顶鹤,为君吟啸断枯肠”;“残年已似荒园菊,午夜惊听万壑松。欲向荒溪寻旧侣,争禁幽径露华浓”,物我交融,神光离合,诗中有人,呼之欲出。诸作多角度描绘梅花之风神品性,以寄托孤芳独立、坚贞不渝之情操,饱含身世凄凉之感,与古人咏梅之高淡闲逸不同,是继承中有新创也。咏物诗另如《秋柳》和王渔洋原韵多章,亦处处关合自家境遇,沧桑易代,百感无端。先君晚年,惟与乡间老友祝世元、汪瑞芳先生唱和,然每每终岁亦难一晤,孤寂之心,无处倾诉;“文革”间风波叠起,所谓专政组织时来吾家搜检,为诗深患文字之祸,远方知己,久绝书函。至一九八五年,余在安庆潘寿田先生(先君同学)处,悉王松霞老人尚健在,不胜欣喜,即驰书致候,并附先君梅花诸作。老人复函寄示四十年前原唱,益以新章,此后数通书札,互寄吟篇,翰墨知交,竟延两代。今作此文,又忽忽二十馀载,松霞老人已辞世,展读遗篇,曷胜感怆!
一九七四年甲寅二月十五日凌晨,吾父久病难医,终年八十一岁。临危之日,恰值春寒,夜黑云昏,风悲雨泣,先君未睹河清,溘然长逝。瘁忧国之丹心,抱终天之遗恨,呜呼痛哉!“文章字字皆心血,江海滔滔尽泪波”,吟咏伴随先君艰难困苦之一生,大量饱含血泪之诗篇,是其心灵之真实写照。作为知识人士,先君以道德修身,以气节自砺,中岁尽心教育,晚年治病救人,毕生清白,无愧于国家民族。贯穿于全部诗章之主旋律,炳耀忧国忧民之思想光辉,是为珍贵文化遗产,固当传之子孙,垂名诗史也。
先君诗作宏富,题材广阔,本文限于篇幅,未能遍举并详加阐析。至其诗艺,奉唐人为正宗,五、七言古风与近体皆运用纯熟,而尤擅七律,师法老杜、香山、义山、剑南诸大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诗之语言锤炼浑成,对仗精工典雅,章法舒卷自如,诵之如行云流水,金石铿锵,臻炉火纯青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引西哲尼采语云:“世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吾父之诗,庶几近之。于大学读书时,先君诗作即趋成熟,颇获诸导师之佳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余选印先君遗稿遍寄海内诗坛耆宿,萧劳、缪钺、施蛰存、王季思、宛敏灏、钱仲联、孔凡章、顾潜光、马祖熙、张珍怀、陈机峰、汪岳尊、张溶川、李汝伦、陶光诸老皆一致称誉,先君身后不患无知音矣。
三、《绿波词稿》:出入两宋,神似鹿潭
词虽与诗并称,同为吾国传统诗歌之艺术体式,实则为专门之学,能诗者未必擅词。吾父青年时代即有诗名,所作裒然成集,但于词学尚未窥门径。及入高校,倚声填词列为必修课之一(学校规定:成绩不佳不得毕业),乃专心致志,从师受业。《绿波词稿》自序云:
李师(范之)向与海内词人王鹏运(半塘)、朱祖谋(彊村)诸公游,尝相唱和,著有《寒翠楼词集》。每以生平心得,传授学生,并指示初学时专研一家,迨能操觚倚声,始许泛览各名家之词,咀英嚼华,以资根柢。余乃专购两宋名家词集,寝馈其中者四年之久,方能自抒己意,发于吟咏。同时教中国词史者,乃西蜀周岸登(癸叔)先生,著有《蜀雅》四卷,予亦颇受其益。
当年大学校址,正当菱湖之滨,而学生宿舍,又在该湖之西畔。每值夏秋之交,红幢绿盖,摇荡于烟波浩淼之中,更足助骚人之兴。余之词名曰“绿波”,盖纪实也。
词滥觞于隋唐,蕃茂于五代,至两宋蔚为大观,而每一时期,词体词风又各有特色。大体而言,唐五代及北宋初期,以令词擅胜,温庭筠、韦庄、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等为代表作家;北宋中、后期及南宋,慢词屡经拓展,风格多样,法度精工,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皆为杰出词人。先君《绿波词稿》大半为早年所作,广师百家,登堂入室,从中约略可窥由北入南、循序渐进之轨迹。其小令不假雕琢,空灵妍妙,而风神摇曳,颇有北宋人意境。如《浣溪沙·秋景将阑,菊花萧瑟,客中相对,倍觉凄然》:
日暮园中玉露深。有人相对自沉吟。朔风吹瘦一篱金。 明月凄凉形弔影,病蛩呜咽泪沾襟。祗凭归雁诉秋心。
写平常之景,出深切之情,幽咽苍凉,动人哀感。李范之(啸楼)师评云:“末句悠然意远”。再如《临江仙·春夜不寐》:
啼笑无端春色老,镜中销尽朱颜。笛声幽咽若为传。思乡明月里,归梦落花前。 风雨不情欺久客,梦归难越关山。倚栏遥忆彩云边。泪浇红杏颊,肠断绿杨烟。
写春夜思乡怀人,多从想象中落笔,缠绵凄美。“思乡”、“归梦”一联,尤为精警传神,李师评云“文章天成,妙手偶得”。复如《清平乐·中秋夜友人邀赴梨园观剧,适闻故乡惨遭匪劫,遂宛却之。独倚西楼,望月华东起,愈觉百感交集。爰倚声检韵,赋成此解》:
目惊烽火。忍看霓裳舞?举首龙山峰缺处。一片光腾玉宇。 琼楼玉臂生寒。客中辜负婵娟。今夜月明如昼,何人同倚阑干。
题序点明词作之缘起,词中饱含乱世之悲,其感遂深,其境乃广。下阕融入杜甫《鄜州望月》诗意,而妙在自然浑化。
长调则铺陈宕折,委婉清丽,如《望海潮·菱湖公园菊花展览会》:
龙山烟淡,皖江潮咽,荒园荟萃名流。橘柚正香,芙蓉怯冷,梧桐溅泪谁收。枫叶堕寒沟。怅斜阳不语,残碣难求。碧水苍天,一轮新月满湖秋。 孤亭槛外横舟。看平沙划雁,红蓼藏鸥。西苑镂金,东篱缀玉,有人乍啭珠喉。豪客剑光浮。上小楼望远,帘捲银钩。无那西风,冷凝香艳忆扬州。
以菊花展览会为中心写秋日江湖清景,意境寥远,词中俊语如珠,颇有秦淮海风韵。下片“有人乍啭珠喉”句接以“豪客剑光浮”,平添奇情壮采,而通体浑成,“音节最佳,可付小红低唱矣”(李师评)。又如《木兰花慢·杨花》:
忆章台繫马,曾几度,致缠绵。怅二月江南,重来旅雁,复听啼鹃。华年纵如云锦,叹一年春事易阑珊。无赖东风作剧,可怜香雪飘残。 此身沦落复何言,铺径枉成毡。任别馆离亭,烟笼碧树,泪湿青衫。望穿两眸人远,问流莺花片可曾衔?正向陌头凝恨,可堪帘外重看。
题为“杨花”,实则通篇比兴,以花拟人。所喻对象为谁,隐约未明,亦无须指明,惟藉此以抒韶华易逝、怅惘不甘之情感,意境含蓄浑融,故李师评曰:“寄托深远”。晚清词学名家陈廷焯云:“意在笔先,神馀笔外,写怨夫思妇之情,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不啻为此词道也。
词为吾国古典文学中最精美之体式,历来奉婉约为正宗,填词之表现方法、修辞手法、音律声韵与作诗有迥不相同之处,所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王国维《人间词话》)。先君早期词作,大都恪遵传统,以幽约沉绵之体,寓芬馨悱恻之怀,题材犹未脱前人窠臼。至三十年代以后,日寇侵华,神州板荡,先君满怀悲愤,乃作清商变徵之声,与同时期大量诗作合观,足见忧国之忱:
秋魂欲断,午梦将回,兵声似动扶桑。衅起干戈,强敌屡寇边墙。龙庭渐增战垒,问何时、驱退欃枪?明月里,怅铜驼荆棘,无处佯狂。 轻割燕云何忍,任东夷膻种,看舞霓裳。酒薄难浇愁块,且罢瑶觞。书空独怜雁影,想惊魂、曾过渔阳。愿伴我,住江南,安梦故乡。——《声声慢·闻东北警报,感而赋此》
金瓯渐缺,烽火频惊,谁同泣倚新亭?寇陷燕云,尚频浇酒长星。风铃似摇九子,怕春明、草梁袍青。空叹息,甚英雄俊骨,老负青萍? 还剩东南半壁,趁斜阳整顿,休仗同盟。听胡笳齐动,暗答边声。台城漫愁病柳,算疏条、烟雨曾经。且痛恨,睡铜驼,酣梦未醒。——《声声慢》
遥听辽东,忽鸣锋镝,声惊梦残。怅琵琶音辍,泣抛红豆;胭脂山失,休饰朱颜。胡骑自来,长城谁坏,冠盖纷驰戎马间。伤心事,是年年金鼓,处处烽烟。 背城一战非难,算未必中朝甘晏安。愤长蛇荐食,风寒易水;黄龙直捣,箭定天山。兵贵出奇,敌骄可破,更掣横磨双剑看。匈奴灭,岂从戎仗策,不是儒冠?——《沁园春》
须知如锦年华,一般易共沧江暮。宜城晚别,画船人去,锦帆风骤。独寄他乡,相怜孤鹜,此情良苦。对掀天白浪,滔滔远逝,惊胡虏,争南渡。 方念勾留不住。便添了、新愁无数。一轮素月,几行酸泪,雁归云路。竹叶浮香,菊花同梦,知君团聚。正秋深、作客天涯,忍忆家山红树。——《水龙吟·余友曹兴霞归太湖,江干送别,为之黯然。夜读纳兰词,倚声和之》
热泪沾襟,徘徊处、斜阳树隔。刚侧耳、征雁离群,杜鹃泣血。廿载糟糠同困苦,一庭花萼悲残缺。莫淹迟纵了虎狼心,凭猖獗。 会稽耻,犹思雪。匈奴敌,能无灭?请长缨、直捣黄龙宫阙。生子当如李亚子,重光应望天边月。愿东风输信到梅花,增春色。——《满江红·读岳武穆词有感》
诸词或沉郁悲凉,或慷慨激越,痛山河之沦丧,愤当局之晏安,笔挟风霜,声铿金石,极能显示书生爱国、请缨无路之抑塞心境。另如《庆宫春》(羽檄传边)、《三姝媚》(西风怀瘁柳)、《过秦楼》(晚咽寒蝉)、《水调歌头》(夜午闻刁斗)、《绮罗香·归雁》、《六州歌头·感事》、《木兰花慢·舟次大雷江,夜遇张君伯棠话上海战事》、《水龙吟·民国廿九年冬别皖七临中诸同学》、《高阳台·过寒翠园怀李啸楼师》、《扬州慢·题葛冰如女士西行东归两吟草篇首》诸作,无不与抗战期间之时局紧密相关,为《绿波词》中富于历史价值之篇章。词人遭逢世乱,人到中年,词笔已臻老熟,风格亦趋于多样化,非婉丽一体所能拘限,词中可见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刘克庄、岳飞等豪放词人爱国词之影响,而自有其特定时代色彩。
李范之先生总评《绿波词》云:“统观诸作,有辞采,有情韵,意境益高。如锲而不舍,必为词坛之飞将军,勉之,勉之!”太湖赵纶士先生评曰:“思沉响咽,而气亦复足以举之。国难以来,江山寂寞,把卷若闻空谷之声,为之一快”。二评具见吾父词之造诣。
先君晚年词以小令居多,信手挥洒,不拘一格,笔调高浑。如《鹧鸪天·族孙友水新屋落成,题以补壁》:
乡村多是野人居。筑得新庐傍旧庐。园种梅花兼种竹,室藏农器半藏书。 瓜满架,豆盈车。菜羹风味胜鲈鱼。为看南陌莺花丽,却喜东篱麂眼疏。
前对横塘后倚山。结茅端在水云间。漫思春暖观鱼乐,却爱秋高放鹤闲。 悬纸帐,挂芦帘。特修东阁贮朱颜。水光铺白开妆镜,山色浮青上晓鬟。
写田园风光,生气洋溢,词笔朴茂而有雅人高致。第二首下阕结二句以水光山色衬托农家新妇之美,清丽如画。鼎革后先君困于环境,艰于生计,每多悲慨之篇,《鹧鸪天》系列令词中如“屡惊夜雨摧蕉叶,休盼东风嫁杏花”、“十年鹤去无踪影,万里人归祗梦魂”、“云烟未净三仙岛,风雨难安百尺楼”、“衣馀敝絮悲难补,柴是青松湿未乾”、“朱颜已怅随花谢,明月何曾入梦来”、“宝刀欲试冯唐老,玉笛频吹向秀哀”、“饥寒倍觉怜儿女,贫病何堪卖骆驼”等等,情韵苍凉沉咽。然烈士暮年,壮心犹在,每有落拓不羁、潇洒出尘之致:“怀旧梦,觉今吾。春光颇称白髭须。嬉骑竹马随孺子,高卧茅龙让老夫”;“家藏白堕堪谋醉,门对青山可卧看”;“为沽村店新醅酒,特典荆妻旧凤钗”;“梦醒蕉鹿应含笑,裘敝金貂可奈寒”,绝似稼轩隐居时小词风味。盖先君为诗长于七律,《鹧鸪天》词调仅少于七律一字,句法相近而较律诗灵动,故先君喜为之,抒写随意。黄庭坚言老杜夔州后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不烦绳削而自合”,先君晚年词亦往往如此也。
“文革”期间病中之作,大多凄苦之音,不堪卒读:
青衫渍满伤离泪,陪杖忆当年。红菱湖外,白花亭畔,百子桥边。 月沉月缺,人归人往,此恨绵绵。平泉花木,翠楼书卷,剩有寒烟。——《人月圆·怀李啸楼先生》
剧愁予、连朝风雨,催春春遽归去。杜鹃苦唤浑无那,惆怅哀音无数。春暂住。此去是,茫茫苍野烟芜路。春归无语。想出塞征鸿,入关旅燕,相逢怨飞絮。 同归计,早订白头未误。婵娟相见休妒。病中剩有孤灯伴,耿耿幽怀谁诉?蝴蝶舞。哪管得韩凭坟上空陈土。离情最苦。怕碧落黄泉,痴魂缥缈,声寂杳寻处。——《摸鱼儿·春感步稼轩韵》
燕汝归欤?烽火烛空,烟雾涨天。况雁门绝塞,龙堆远碛;东连辽海,西抵秦川。冰片迷津,雪花拥路,怎借昆仑过此年。江南好,有卢家旧第,争弗流连? 江南亦觉堪怜。正满耳哀音泣杜鹃。看断鸿零雁,芜湖港里;丰狐狡兔,潜岳山边。我卧穷乡,卿归北道,两地音书孰与传?因风便,寄几行情素,聊当吟笺。——《沁园春·送燕北征》
《人月圆》忆恩师李范之先生,无限伤怀;《摸鱼儿》写春去难留,人将绝命,生死茫茫;《沁园春》以烽烟冰雪中之征燕啼鹃、断鸿零雁喻饱经戕害之弱势群体,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大悲悯。诸作惨色惊心,深哀入骨,字字皆凝血泪,余遍读近百年词,写劫难中知识人士心灵之伤痛,罕有过于吾父者也。
有清一代词学中兴,超轶元、明,抗衡两宋,流派众多,名手如云,其间蒋春霖(鹿潭)为公认之杰出作家。鹿潭一介寒士,终生坎坷,洪、杨战乱时流转兵间,以词笔写其身世,谭献称“咸同兵事,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箧中词》评《水云楼词》)。唐圭璋先生以为鹿潭词“一种风尘沦落之感,和无国无家的情绪,都写得深透无匹;而一腔温柔忠爱的心迹,竟与屈灵均、杜少陵如出一辙”;“独抒性灵,上探《风》、《骚》的遗意,和血和泪,喷薄而出”;“他遭受战乱,所写的词,可谓词史”(《词学论丛·蒋鹿潭评传》)。龙榆生先生亦云:“所谓‘词人之词’,往往失之纤靡,而鹿潭能兼重大,又充分表达时代精神,此其所以为不可及也。……晚近数十年,世日亟,而词格日高,《水云楼词》遂亦益为世重”(《词学论文集》)。鹿潭词艺精纯,写战乱时代士人遭际之悲,遂于后世词坛有深远之影响,如朱祖谋、郑文焯于“庚子事变”至辛亥革命后所作之词,女词人丁宁、沈祖棻在抗战时期之词,皆有鹿潭遗风。盖二十世纪之中国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海外夷狄交侵,大陆群雄割据,社稷丘墟,万民涂炭,天性厚、性情真之词人读鹿潭词尤能引发共鸣;而晚清常州派以儒家经学与贤人君子之旨说词,词人有作每每关连家国,非徒为侧艳之篇,词风遂与世运之艰危相照映,词情之沈挚则感人尤深也。吾父毕生皆在乱世,命途之坎壈与鹿潭类似;晚遭浩劫,濒于绝望,病榻残年之处境较鹿潭尤酷,故为词神似鹿潭,与诗风之近杜,其理正同也。
四、本书之编纂
余生于辛卯年,三岁时先君授以唐人五七言绝句,七岁能成诵者百数十首。入小学后,则教诵《木兰辞》、《长恨歌》、《秦妇吟》、《圆圆曲》、黄公度《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诸长篇及《左传》、《古文观止》。癸卯年秋,余十二龄甫满,考入店前区初级中学,学校距吾乡五十馀里,未通公路,攀山涉水,步行需整日。先君年近七秩,送儿数里至长岭凉亭,依依不舍,白发苍颜,思之恍如昨日。《诗钞》中《送梦芙赴校》数首:“今看乳燕初翔去,尚冀骊珠早探归。山色苍黄人不见,怆怀倚杖对斜晖”;“不惮关山劳远足,祗愁风雪阻征程。……自是老夫怜少子,一回离别一沾巾”;“搔首剧怜双鬓白,凝眸空对远山青。……儿说前回迟到校,那时灯火已星星”,均纪实之作,凄沁心脾,每读即下泪。盖余为幼子,长兄与二兄鼎革之际随父回乡,辍学务农;而余自幼体弱,家贫未得营养,读书则未为鲁钝,故深受先君怜爱也。初中未卒业时“文革”祸起,余被迫归家,劳作十馀年,屡遭凌辱,备历艰辛。家已无书可读,风雨之夕,惟钞父诗以为功课,偶于箧中觅得半部焚烧未尽之诗韵,遂试作七律请正于先君。先君甚喜,指授法度,于诗稿详加改削,因有“幸汝安贫能继志,清吟差慰白头人”之句。在家数载,余年逾弱冠,生计益艰,从族兄赴潜山习工艺,先君赋诗云:“客行远道悲羸马,儿过横塘式怨蛙。樽酒灯前须尽醉,明朝门外即天涯”;“乱世文章珍敝帚,暮年儿女当明珠。……游子渐随征棹远,忍看落日下平芜”;“儿有壮怀存远志,我无良药寄当归。春风料峭须珍重,一念新寒泪满衣”,情怀怆痛。呜呼,父病日重,余有违“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负罪良深矣!外出未及半载,以身为“黑五类”子弟,公社革委会勒令返乡,与村农共修“大寨田”,劳碌不堪,无心吟咏。先君病中尚未辍诗,多有诫子之作:“吾儿且耐当时苦,勿效华簪绣黻朋”;“昔贤犹被臧仓沮,今汝安知阮籍穷。但守田园能养晦,伫看明月出苍穹”;“离乡合识劳薪苦,每饭应思哺乳恩。银汉澄清期有日,莫因风雨怨朝昏”;“黑发不羁同野马,白头沦落怨何人”;“学业未成诚负汝,功名弗就岂由余”;“孔明昔日茅庐士,刘裕当年田舍翁”;“稼穑自劳青鬓士,诗书不负白头人”……谆谆以昔贤为例,励儿持坚毅之志,养晦待时,斯亦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之意。拨乱反正后,余任乡校教职廿馀年,课馀治诗词之学,年近五秩方调入省社科院,术业小有所成,先君养育之恩,尚难报之于万一也。
先君早年诗词曾亲笔録为清稿,战乱期间流离迁徙,佚稿甚多。暮年卧病,诗稿书于小学生练习簿及废旧课本间,墨迹凌乱。“文革”时红卫兵来抄家“扫四旧”,余潜置诗稿于屋后瓦檐间,幸免此劫。此后先君每有诗作,余即收藏并钞为副本,积至数十册。今以诗词付梓,乃重为整理,计存诗约四千首,词四百馀阕。惟先君之诗大多作于病中,心情悲苦,诗之题材与意境每有重复,未加修饰;余编纂此集,删存半数,词亦删至三百馀首,勒为诗八卷、词四卷,附联语一卷。先君髫龄习诗之外,肆力于古文;及入上庠,为文益富。晚年居乡,省文史馆时徵文稿,曾撰辛亥革命及北伐军回忆录多篇,并有医学论著与医方医案,亦以中岁奔波,衰龄卧病,未曾辑录,存于箧笥者皆燬于浩劫。余遍觅遗篇,于宗谱中钞得二十馀首,以《文剩》名之,殆百分之一二耳。诸文自《刘氏源流序》之后皆为吾家诸祖父、祖妣及宗族父老之传,深涵儒家义理,兼具史学价值;文笔则师法桐城,朴实雅洁,窥豹一斑,可知吾父之诣。而吾族数百年来耕读传家,代有名儒,高祖显箫公之弟显筀公德高望重,时世变迁,年谱仅见于家乘,兹钞出附载本书,俾广流传。又附诗两卷与联语若干,辑先祖、房叔、家兄梦龙及乡间与吾家有戚友之谊者作品,皆余数十年钞存之稿。作者多为农夫野老,隐居岩壑,偶有吟咏,无从刊布,聚此零玑散璧,亦可见吾乡诗歌之渊源有自,泽及后人,故名曰《遗珠集》。上述诸集合成本书,以《蕉雨轩诗钞》为总名,存先君自序不忘祖德之意也。
先君逝世近四十年,梦芙劳于尘务,未暇刊行遗稿,耿耿于心。兹编镂版,收入《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承商界友人王功权先生资助,高谊盛德,无任感荷,谨此鸣谢。十馀年前余遍求海内名家题辞,皆锡以瑶章,惜耆年硕学多归道山,不及见此书矣。惟以一瓣心香,奉此编与芳兰清醴遥奠先君在天之灵,劫历虫沙,儿亦垂垂老矣,悲夫!
壬辰清明节前,公元二○一二年三月,
梦芙修订旧稿于庐州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下一篇】【刘梦芙】近百年诗词概论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