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古典教化
——唐文明《敷教在宽》读后
作者:苦茶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5月22日
吴飞兄离开贵阳前,我向其询问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现状,并问及古典学研究著作。吴兄言及唐文明的两部著作,以为其中涉及到古典学的范式转换问题。于是下单购书,从昨天取到书,到今天看法,整整一天过去了。唐文明兄的著作,大体翻阅一遍。看完整部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曾亦的序言,唐文明的引言和跋语,以及第一篇康有为与理学的交涉。
一、如何对待传统
曾亦于2011年出版了他的康有为研究大作《君主与共和》,对于康有为及孔教问题是有发言权的。唐文明索序于曾亦也在情理之中。在序言中,曾亦回忆了与唐文明订交的过程,并言及共兴传统文化的意识。然后,表彰了唐文明书中的三个新见。不过,曾亦尊古的标志在于公羊学,而唐文明则在于孔教。
在唐文明自己撰写的前言就是以《如何安置孔子》为题,论及的是康有为创立孔教的历史背景,并将传统与现代化过程中的纠葛描述了一番。在这个前言中,唐文明最为值得瞩目的观点在于,古典社会结束之后,中国政治的自身合法性问题。在传统王朝政治中,皇权和科举是政治合法性的两大来源。而当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治被政党政治所垄断,统治者也由传统的文教士大夫变味了革命政党。
但问题就在于,革命政党在获得政权之后,又应如何面对政治合法性的危机呢?毛泽东提出的是文化大革命,或者称作不断革命论也可以。但是,这种革命后娜拉出走的问题,直到今天依旧没有解决。我们必须追问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不仅仅是制度化的民主,而是在于如何回复文教体制的政治合法性。没有良好的教化体制,无论是传统的王朝政治还是现代的民主政治都要面临暴民政治的威胁。但是,唐文明兄并未就此问题继续讨论。
二、调和汉宋
整部书除了引言外,分为上篇和下篇,如果仔细揣摩,其实应该是内篇和外篇。内篇处理的是康有为孔教的内容和实质,外篇处理的是康有为孔教的实践,唐兄这一写作模式试图模仿传统体用结构。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全文的第一篇《康有为与理学的交涉》,全文主要讨论了十个问题分为是1)与朱次琦的关系2)与章学诚的关系3)与廖平的关系4)论朱子5)论汉宋歧义6)论朱陆7)论陆王8)论静坐9)与朱一新的论辩10)调和汉宋。因为,唐文明行文不加标题,故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于是将全文分为十个部分,方便阅读和理解。
这是一篇专题论文,考察全文就会发现写作仍然是归纳式的,通过梳理康有为的学术脉络,从而归纳出康有为的学术基础。虽然,其中有对康有为廖平公案的翻案之处,但总体上看仍旧是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康有为自身立场的写作。通过对比和总结,唐文明认为康有为在功夫论上依旧是宗法朱子的。但在随后,他继续讨论了康有为与朱一新的争论,发现康有为是将朱陆分别归纳在孟荀传统,再归纳为公羊和谷梁之下。因此,在这里唐文明兄将康有为归入程朱学统,不如归为调和汉宋的传统。
三、改革与教化
如果上一篇是关于讨论康有为学术脉络的问题,第二篇则就是根据康有为《教学通义》谈论其教化思想的文章。里面根据康有为的《教学通义》论及古今教育体制问题。虽然,这篇文章收在内篇中,但是其实已经涉及到外王的推广了。
其它三篇文章,是根据康有为所内具的学术观点,探讨其改革和推广儒教的历史活动。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对于康有为学术思想的历史回应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在唐文明看来,康有为的思想其实在戊戌变法之前早已经形成并且确定,而戊戌变法之后,其实是康有为外王的行动而已。因此,我们不必一一列举。
四、一点想法
关于写作的风格,说实话我很头疼看没有分节的论文,阅读虽然有流畅感,但是却很容易迷失。另外,唐文明这篇论文的引文,应该是属于暗引,也就是在行文过程中引用,这样会减少因引文过度频繁造成的文章的断裂。但是,仔细读全文的话,就会发现引文过多,其实已经切断了很多文章之间的流畅了。
在研究近代学者的时候,现代的大体做法是以一个人为中心,这本是费正清指导学生的做法,被引入中国后,研究著作的写作就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唐文明兄的这本康有为的著作,虽然在第一篇文章中涉及到了当时代和前时代的许多学者,但是从整本书来看,还是仅仅以康有为为中心,缺乏历史背景和问题的追溯。
结语
七零后的学者开始登上学术舞台后,很多观念与传统的马克思、韦伯式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曾亦和唐文明的康有为研究就可以看出。曾亦是将康有为与传统皇权联系起来,而唐文明则是追溯康有为的文教思想,都是试图摆脱传统现代化论述的写作模式。虽然,从行文和论证中不无疏失,但在对于回归古典研究视角上,依然是对于当下的学术界是有反思性影响的。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