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华威】那些与孔子在一起的日子——冉求:我是好官僚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13-07-28 16:21:54
标签:


 

 

那些与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冉求:我是好官僚

作者:孔华威(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7月16日

 

 

 

我冉求,终究是一个“游于艺”的“具臣”。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说的是要成大事,必须“四位一体”才对。但是,我只有“游于艺”。我对学校里的那些小六艺感兴趣,而那些大六艺、那些大部头的书,我有些索然。

 

如果说子夏是大六艺“礼、乐、诗、书、易、春秋”学的最好的,那我就是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目成绩最好的。

 

我与大哥冉耕、我堂兄冉雍一起入的学,后来三人都上了老师的十大好学生排行榜,他们两个是因为德行,我是因为为政,与子路并列-----也就是说做官有成绩。

 

所以也可以说我不重视德的修养,所以也从来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方面的看法,也没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

 

老师对我的评价也蛮中肯,一个字,“艺”。

 

在他对“成人”的定义中也拿我说事,“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他也觉得我可以做官,而且可以做一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的比县城大一点的地方长官。我当时比较谦虚的说“假定有个六、七十里宽的地方或是小一点,五、六十里的,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之事,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吧。

 

老师在鲁国实施“堕三都”的政策,是老师最能显示其治国理论的一项大工程,但是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就执行不下去了。他知道其中最后一个“都”是他的贵族学生孟懿之家的,也知道这个城墙为啥拆不掉堕不平,一直很郁闷。

 

但是最后导致老师离开鲁国的那根“最后的羽毛”,却是几块祭肉:按礼,老师已经是大司寇了,所以理应分到“祭肉”,这种“有意的疏忽”,在老师看来是一种抛弃和蔑视。

 

子路领头子贡、我等陪同下,老师决定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刚到卫国,看到卫国人口众多,我就问,接下去做什么?老师说,富之。然后呢?我接着问,他回答:教化之。

 

老师的这个逻辑,实际上是准对我以前的志向描述,提示我,不但要让百姓富足,还要礼乐教化。

 

这些治国的道理,不知道我为啥没有像子游、子夏等学弟们那样重点去学习。这可能是我们这一批学生的一个特点,那个时候老师尽管已经有一套礼乐治国的方法,但是完整的思想体系恰恰是在他离开鲁国后,不断思考形成的。所以子夏他们这一批后进学生,恰恰都是更多的学习“大六艺”,而且由于老师喜欢颜回,而颜回的好学、乐贫和不仕三个特点中,不想当官变得尤其突出。

 

“不想当官”变成了一个优点,只要哪个学生说“我不想做官”,老师就表扬之。这一点至今让我很奇怪:老师自己不是也老想着有那么一个千乘之国,让他治理,在那里他可以重建周礼,恢复已经崩坏的礼乐吗?

 

在我们这批同学中,只有子路大哥、我以及子贡,是乐于做官,也做得不错。冉耕接替孔子做过很短一段的中都宰,就生麻风病死了;冉雍也只当了三个月的私邑长官,由于与季孙氏不对付,就辞职了;后来的学生们,也都不那么喜欢当官,子游在武城当了一段,当得不错,但没有继续做官;子羔跟着子路,也当过费城的县官,也就这样。

 

要说当得比较长的,职位比较高的,就是我。

 

季康子派人来请我回鲁国任职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几个刚刚经历了陈蔡之困,被困在那里饥寒交迫的七天没吃的,要不是子贡巧言斡旋拿钱开路,还不知道如何呢。

 

我临行赴任时,子贡悄悄的告诉我:回去以后,赶紧想办法让老师回国,越快越好。

 

我知道子贡的意思,可是这“越快越好”,却是一拖三年。

 

而且要不是有齐鲁大战,可能时间还要拖,十多年前,毕竟是季康子他爹“阴谋”把孔子逼走的,而且他季康子本人,比起他老爹来说更不愿意谈及“礼乐治国”------他自己的家主位置也是谋害了他的刚出生的弟弟得来的。

 

齐鲁大战发生在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齐国公族国氏、高氏率兵攻鲁。

 

那段时间鲁国三恒还是互相不服,孟孙氏、仲孙氏都不服季康子的专权。这次打仗,分左右两军:季康子负责左面,我是主将;孟孙氏负责右面,以孟孙彘做统帅。仗一开打,右军主帅不想打,军官中还有要逃的,所以大败。我这边,我身先士卒,带着学弟樊迟等将士砍了齐师八十人,一时之间,齐人阵脚不稳,无法获胜。半夜,齐师不知啥的偷偷地撤退了。我请求追击,而季康子不让。原来是子贡他已经在斡旋各国,说服吴国出兵,后来吴鲁一同攻打齐过,有“艾陵”大胜。

 

这次齐鲁大战我替季康子挣了面子,他很是高兴,也很诧异,问:你这本事是哪里学的?我答,是孔子教的啊。季康子回想起孔子当年执政,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而从齐国手中夺回失地。

 

终于,鲁哀公和季康子决定重金聘回当时在卫国的老师,成为鲁国国师。

 

但这事一拖三年,我很是对不起老师的。所以老师回来后,我白天去朝廷上班,下了班就回到老师身边,一是聊聊国是,二是也陪陪老师。

 

有一次我回去晚了,老师问:干嘛那么晚?我随口应付:“有会,有政”老师正色说:“恐怕是季家的家事吧?如果是国家政务,我虽不参与,但也得知一二”

 

确实,老师回国后声望很高,位尊国老,季氏有事没事的请教他。不过老师看不上季康子,逻辑很简单,国家有什么样的问题,都是统治者自己问题的放大而已;因此鲁国当下有这样那样的事情,都是不是鲁君就是季康子本身的问题。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老是自讨没趣。

 

我身为季康子手下的得力“大臣”,确实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我主子季康子的家事,什么是事关国家的政事,一味以“季康子”的马首是瞻。老师于是就把我“盖棺定论”了:我(还有子路)都是具臣,而非大臣。

 

有一次季子然问孔子: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子路和冉有,可谓具臣矣。季子然追问:那就是听从主子?孔子说:弒父与君,亦不从也。

 

我有那么几次事情,暴露我是具臣而非大臣的局限,很让老师生气的。

 

第一次是,季康子要去拜泰山,我陪着去了。当时只有周天子和诸侯才有祭泰山的资格,季氏作为卿大夫去祭泰山,分明就是“僭礼”。老师很生气说,你为啥不阻止?我说,我怎么阻止啊!老师叹气:“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第二次是季康子要攻取颛臾。我和子路拿不准,来咨询老师。老师不高兴,说:求,这就是你的错!颛臾是先王封的东蒙主,现在乃归属鲁国,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我辩解说:是季康子他要做,又不是我们俩要打!

 

老师一听就来气了, “求,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说你把大象放进瓷器店,还不是你的错?做官,力谏,不行就自摘乌纱!

 

我忙解释:“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老师更生气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老师的话越说越重,他的逻辑中,偏远的人民为什么会来臣服,是因为自己修了好的文德,这样他们不但来之,也安之!而我与季康子讨伐颛臾所体现的逻辑是:自己没做好,人家不服,反而去打人家!所以他直接得出结论,鲁国季康子的问题不在远方的颛臾,而在于眼前,在于季康子的府内!

 

第三次,是我帮季康子实施“田赋”。季氏欲以田赋(按田亩征税),使冉有访之仲尼,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但是我没有去问老师,我知道如果与老师讨论的话,老师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就直接实施了田赋政策,而且干的很起劲。

 

老师这次知道以后,极其生气,在学校里公开说:季氏富于周氏,冉求却努力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你们帮我去击鼓骂他!

 

第四次是事出公西华,公西华派去齐国当大使,我就为他的老母申请补助。老师说:“给她一釜(6斗4升)吧”我说太少了吧,老师说:“那就一庾(16斗)吧”而我实际上给了五秉(90斗)。

 

老师很不以为然:“君子周急不济富!公西华出使齐国,乘肥马,衣轻裘,可是肥缺啊!”

 

老师的教导中,很多关于“君子”的。可是我真的没有太在意这些,也难怪他要开除我的“学籍”----尽管我知道这是他老人家的气话,但是我还是很惭愧。

 

我说服哀公和季康子把老师重金聘回鲁国后,我就这样白天做政府官员,下班后回到学校陪陪老师,听听老师的教诲,尽管有时挨骂,但比起十四年的颠簸,我蛮开行的,再说,同学中,学长子路、以及子贡、樊迟当时都是同事,无论在鲁国,还是邻国,我们都蛮吃得开。

 

我最佩服的是子贡,他好像什么都行,而且专干大事,干那些战略上的事,而且很会赚钱-----而这一切他好像都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我蛮嫉妒子路,出身低微,但在孔子面前,却敢于顶撞老师,对老师说NO。

 

现在我明白,子路学长为啥敢说不,是因为他基于仁义,基于君子之道。

 

而我为啥老是惹老师生气,就是两条,一是不求君子之道,二是还强辩。

 

我有一次辩解:“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翻译过来就是,老师啊,不是说我没有去按照您说的去做,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啊。

 

老师一句话把我噎住: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如果说是能力不足,那么应该是做到一半才停住,而你呢?动都没动!

 

好吧,我无语!

 

【冉求 子有】522~? -29

 

1)5.5 仁而不佞

 

2)5.8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3)6.4【子华】粟

 

4)6.12力不足也

 

5)3.5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4 【林放】问礼之本,大哉问!礼,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6)11.17【季康子】富于周氏,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

 

7)16.1【季康子】将伐颛臾 【子路】【冉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8)13.9适卫 庶富 教

 

9)13.14有政而晏

 

10)7.15夫子为卫君乎?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责任编辑:葛灿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