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孔子重返日常生活
作者:吴宁(南方周末特约评论员)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13-09-13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将教师节由9月10日改在9月28日,即改在孔子诞辰日。据媒体调查,赞成者占多数。教师节应定于哪一天,自1980年代起就争论不休。定于9月10日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以期匡正前三十年对知识的蔑视。
教育与孔子有着天然的关联,教师节定于孔子诞辰日必将丰富其内涵。孔子自身即是大教育家,以六艺教人。六艺既指礼、乐、射、御、书、数,也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可说是技艺和经典并重,践行与学思合一。儒家传承六艺,是周文明的守护人,也是中华文明的捍卫者。其他各家只讲新说,不传旧典,六艺虽专为儒家所传,实际上是华夏民族所共享的传统。
孔子是民间教育第一人。以六艺教人,未必始自孔子,但当时六艺为贵族垄断,孔子之所以是伟大的教育家,在于他第一个以六艺教普通人,促成了知识的解放和教育的变革。作为教师的孔子,怀着有教无类的信念,“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问弟子出身,凡交一定量学费者即教育之,不仅令其修习当时各种贵族才有资格接触的经典和技艺,还十分重视对弟子的因材施教和当机教化,从此,教育平民化、大众化了。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尽显教育家的风范。此后诸子各家蜂起,孔子开风气之先。
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成人”教育,养成君子,而非刻意培养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他教学生时,强调“博学以文,而约之以礼”,德行的养成为其最关键的部分,以人文理念为基础,造就健全而自由的人格,即是当下所谓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孔子弟子的成就也不拘一格,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各有所长,其核心则为修己治人,成为能为民众和邦国服务的人才。后起诸子,不乏生逢其时者,例如墨子,但无人像孔子那样树立如此高远的教育目标。孔子对传统的保存和发展之功,也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加之孔子在思想和人格上的成就,堪称有世界意义的立法者,可谓“即凡而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正如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其同时代人的楷模,弟子眼中的孔子也是士君子的典范。
作为士君子的典范,孔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是个人知识与德性上的完善,更有深刻宽泛的社会政治内涵。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便在现代法治国家,从政者自身的德性,依然是制度得以运转的核心要素。对转型中国来说,士君子对良序美俗的不懈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在坚韧,更是社会前进的基本推动力。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就意味着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的完善,而这必须来自教育。
教师节的确立,正是为了通过表达对知识的敬意,以彰显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志于道、据于德,好学深思,不知老之将至,怀抱仁义,奔走各国,弘道不辍,弟子三千。孔子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将教师节定在孔子诞辰日,是追本溯源,意味着向原初意义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回到孔子以养成君子为核心的古典主义教育理念,极好地凸显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初意义,也是对长期以来背离和漠视传统的反正。
台湾地区和韩国每年举行“祭孔大典”,表明对孔子表达适当的敬意与现代化并不必然构成冲突。相反,甚至还有促成良序美俗的功效。在现代社会的自然生成过程中,追本溯源是为了返本开新,有底气与来自其他传统的文明对话沟通,绝非抱残守缺。
我们遗忘传统已经太久。把教师节定在孔子诞辰日,必将激发一种新的意义。中国在经历了上百年制度层面上的儒家解体之后,若要以真正的历史意识重塑中国人的心灵秩序,则应从制度上重新考虑认同和接纳孔子。让孔子重返日常生活,重返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当自教育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