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国史纲目》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3-10-07 19:36:33
标签:
姚中秋

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书名:国史纲目

作者:姚中秋 (秋风) 著

书号:978-7-5443-5211-6

定价:68.00元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内容简介】

以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来深刻分析梳理中国历史;

揭示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发展一以贯之的发展之大道;

著名学者秋风的经典大作,中国历史文明的独到解构;

读《国史纲目》,做新中国人。

 

【学者推荐】

近世以来,中国学界颇习于以通史体裁撮述吾国之历史,虽线索明晰,逻辑雄辩,但皆依循西方历史演变之道,对吾国祖先各种制度创制和思想遗迹随意裁量,断以己意,难免误解丛生,致使其自身演变轨迹晦暗不明。受西学规范之各类专门史著,对吾国制度思想之阐发,虽时见功力,却又常显枝蔓疏离,难得其要,缺乏贯通性理解。秋风此书怀揣对国史书写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尊仿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及钱穆《国史大纲》之例,专意从礼乐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图贴切释读古文献中若干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华夏治理秩序之演变轨迹。立国之道,在乎两端,一为政统之确立,一为治道之完善,两者交相为用,一体两面。此书扣紧这两面关系,对吾国政教关系之源起、转型与崩解过程做贯通式解读,对单一王权与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多有独到研判,对各朝世道人心向背之缘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为吾国民理解治乱兴衰之道之范本。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

 

前有钱穆之《国史大纲》,今有秋风之《国史纲目》,皆是对中华历史的敬意之作。敬意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理性。华夏文明多元丰富,变中有其不变,恒常中又有自我鼎新。秋风的著作,以儒学为经纬,上下纵横五千年,抱天下之关怀,发一己之睿见,实为国史中之大观也。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历史系教授)

 

 

【作者简介】

 姚中秋,笔名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弘道书院院长。曾致力于译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普通法宪政主义,译著十余种。近年致力于儒家义理之阐述,中国治理之道的探究,与中国治理秩序历史之研究,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一卷《天下》、二卷《封建》,《重新发现儒家》、《儒家式现代秩序》等。

 

 

目录 


著者告白

卷一  肇造

第一章  尧舜之道

第二章  治道之凝定

第三章  文武之道

第四章  周公制礼

 

卷二  封建制

第五章  君臣之道

第六章  君子共和

第七章  礼

第八章  礼治

第九章  君子

第十章  夷、夏之分与合

 

卷三  大转型

第十一章  圣人孔子

第十二章  诸子百家(上)

第十三章  诸子百家(下)

第十四章  王权制

第十五章  秦制

第十六章  黄老之治

第十七章  现代性

 

卷四  汉晋体制

第十八章  第二次立宪

第十九章  共治体制

第二十章  汉晋体制

第二十一章  文雅

第二十二章  族群融和

第二十三章  佛教之中国化

第二十四章  唐宋之变

 

卷五  宋明体制

第二十五章  宋代士人之振拔

第二十六章  宋代宪制

第二十七章  征服与专制化

第二十八章  明代士人之挺立

第二十九章  宋明社会自治

第三十章  天下格局

 

卷六  现代

第三十一章  曾国藩

第三十二章  现代转型

第三十三章  绅士建国

第三十四章  激进化与保守化

 

 

 

著者告白

 本书之命名,受启发于两位先贤:“纲目”取自朱子《通鉴纲目》,“国史”取自钱穆先生《国史大纲》。

所谓纲者,道也,所由适于治之路也;所谓目者,所由以塑造治理秩序之信仰、思想、风俗、政制也,概言之观念与制度也。

本书旨在探究、揭示尧舜以至于今日之治理秩序的演进历程,进而体认其中一贯之华夏—中国治理之道。观念和制度必有更替,秩序必有变迁,然天不变,道亦不变。道成秩序。今日及未来中国之收拾人心、创制立法,亦必循乎此道。

著者对中国历史之认知,受钱穆先生影响最大。著者希望,凡读本书者,皆具钱穆先生于《国史大纲》书首所期望于读者之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责任编辑: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