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3-10-08 23:45:35
标签:


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

作者:戴志勇(南方周末评论员)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13年9月27日

 

 

 

中华书局刚出版了两册《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北京四中、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等30所中学开课。这是台湾国文教材第一次进大陆,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终于相互“说上了话”。

 

教材主体内容选自《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原版在台湾用了六十多年。这门必修课,2006年因民进党“去中国化”被废除,代之以选修《论孟选读》,又于2012年9月变为必选。台湾之所以能维持中华文化于不断,这样的教材与课程功莫大焉。

 

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百年来,思想者、政治家们分歧巨大。争议往往直接指向国家的现代转型。要“帝制”还是要“共和”?要“专制”还是要“自由”?信法家“前进”,还是尊儒家“复辟倒退”?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传统文化,尤其儒学,总是万箭所向,既要背起近代中国落后于人的原罪,还得认下不能赶英超美的新账。

 

激烈的反传统者说,故纸堆里讲的要么是男尊女卑,愚孝蠢忠;要么是独裁专制,灭绝师太……不但不讲人权与法治、民主和科学,反倒处处与这些“现代价值”截然相反。传统的中国人,仿佛不是傻瓜,便是奴才。反传统反到这个份上,举世罕见。

 

稍微和缓者则认为:传统伦理多数还是好的,做个好人总没错。至于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源,早已枯竭。到康有为搞今文经学、托古改制那套为止,路已走到尽头。

 

捍卫者也不绝如缕。钱穆以毕生之力,对传统表达了“温情与敬意”;牟宗三意图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下降为知性主体,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对列之局,开出民主和科学。最激进的辩护者,要数懂9种语言、有13个博士学位的辜鸿铭。他认为经历过欧战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与强权,且基督教信仰衰退,惟有推崇德性的中华文明堪任其拯救者。

 

近三十年来,以桑德尔、麦金泰尔等人为代表的社群主义兴起,批判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强调共同体善。重视亲子之爱与家族自治这种原发社群的儒家,似乎也能与之找到相契点,可以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提供解决的良方……

 

争了一百多年的大题目,不是短短一篇千余字的评论所可解决。我们不妨抛开理论的百年聚讼,回到自己的生存体验,回到现代人的基本认同,回到文本。

 

我们所渴望者,无非是被人道地对待。《论语》里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有动物保护主义者说,不问马也不对!且看接下来选的一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的,便是恻隐之心及于兽鸟。

 

我们所渴望者,无非是有意义的生活。《论语》里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和颜回,是乐学乐活的典型。在诸多反传统者眼中,宋明理学是“灭人欲”的罪魁祸首,但二程去向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求学时,第一件事,却是被要求琢磨“孔颜所乐何事”。

 

我们所渴望者,无非是生命的不断精进。《论语》里写着孔子的夫子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们希望被关怀,《论语》里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又不希望被关怀过度甚至被损害,于是《论语》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不休不止,追求一种优良的政治。《论语》里说:“政者,正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着齐宣王,他说得更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君为臣纲”吗?“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这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父为子纲”吗?对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绝对不正确的“夫为妻纲”,儒家所提倡“乾坤并建”,也并非不能对之“新生转进”,向男女平等这一现代价值迈进。

 

当然,我们没那么懒惰,只靠“老古董”过新日子。只是说,传统的精义,与现代人的生命追求,并不违背;现代人的生活,何必拒绝传统中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古人以古人的高贵,以轴心时代的智慧,用极优美简洁的语言,将极生动活泼的生命经验,留存在了字里行间,呈现在了《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类文本里。

 

当然要让人道落定为人权,让民本硬化为民主,让礼治转化为现代法治。但我们首先得放下对古人的傲慢,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跟今天的诉求,自然地共生互长。

 

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才能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既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这样,才能建构我们真正的新中国,引导这三千年一遇的大转型。



                                                                                        责任编辑:李泗潮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