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
汉字文明的历史与现实
作者:方朝晖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10与27日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汉字文明?你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很简单,就是历史上讲汉语的文明。易言之,就是中国文明。其实,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理解。首先,汉字文明不等于汉语文明。汉语作为口头语言应当远远早于其作为书面语言形成。即使在汉字书面语言发明以后,也远远不能代替口头汉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各地的方言,不仅在发音和语法上各有特点,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是中国文明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但是它们不能笼统地称为汉字文明。
其次,汉字文明不等于中国文明。今日世界很多民族虽不讲汉语,但是汉字却是其书面语言的最重要来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日本。尽管日本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但这并不妨碍其以汉字作为其书面语言的主要来源。另外,在今天的韩国语和越南语中,仍有大约60-70%的成份来源于汉字。因为古代朝鲜和越南曾长期以汉语为官方语言,汉字是其历史上长达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所有读书人共同尊崇的惟一书面语言。它们在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后,把其所接受的大量汉字用新的方式拼写出来(类似于我们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汉字),才导致今天看不见原来的汉字了。可是那些从汉字转化而来的新字,无论是发音还是含义均与原来的汉字相近或一致。可以想见,汉语作为书面语言对这些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果把日本、朝鲜(包括南北)和越南等国排除出汉字文明之外,显然不合情理。
所以,要弄清什么是汉字文明,首先需要弄清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在历史上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立即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汉字在历史上不仅是中国人自身的语言,而且在长达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成为东亚、北亚乃至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语言之一。汉字不仅是一些今天活着的民族如朝鲜、越南、日本的书面语言,也曾是许多早已消亡的民族的书面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一,并为他们长期使用。历史上的许多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靺鞨人、高句丽人、百济人、星逻人、蒙古人、琉球人、满人等等,均曾以汉语作为其官方语言或最主要的书面语言之一,并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官方记录历史事件、进行外交活动,以及其士大夫、读书人进行思想写作、文艺创作等时的主要语言。今天,这些民族或其民族国家有的已不存在,但不能否认汉语作为书面语言曾经深刻地塑造过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制度、文化等。
因此,汉字决不仅仅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历史载体,它同样承载着整个东亚、南亚、北亚许许多多活着的和死去的文明。当我们在契丹人的墓葬里看到用汉字撰写的官方文书时,当我在考古发掘中看到公元6世纪以前的高句丽王碑时,当我们在韩国的景福宫里看到朝鲜国王优美的汉字书法时,当我们读到日本学者用美丽动人的古汉语写出的古诗时,我们不能不感叹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历史贡献。因此,汉字的简化,使得人们普遍质疑今天的中国文化不能作为汉字文明的最典型的象征,不能说没有道理。
那么,汉字究竟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为什么能为那么多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对此,人们可能说,这是古代中国王朝的巨大影响力有关。这当然没错。但是,古代有影响力的王朝多得是,许多都比中国王朝的影响力大得多,为何它们的语言没有同样大的影响力?另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并不是汉语民族所建,他们原本并不想或不愿成为“中国王朝”。但是它们虽然在军事下征服了汉语民族,在文化上却又被汉语民族所征服,最后成为汉语文明的追随者。中国古代的王朝(大帝国)对于汉族文化的远播固然功劳巨大,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汉语文化自身的内在魅力巨大,可以想像那些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崛起的新帝国,就会象亚洲和欧洲历史上许多已经消失的帝国一样,每一次都代表一种新的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语言;而每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也会随着一个帝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汉字的巨大力量是与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伟大力量有关的。
下面这张表向我们展示的是中国周边地区其他民族书面语言发明的时间:
◆突厥文:7世纪
◆藏文:7世纪
◆古日文:8世纪
◆契丹文:960年
◆西夏文:1036年
◆女真文:1119/1138年
◆蒙古文:1204年
◆朝鲜文:1424年
◆满文:1599/1632年
◆越南文:1651年
让我们再来看汉字的起源。迄今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数量已有5000个左右,其中相当多的字是按照形声规则构成的,说明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前1046)末期汉字作为一种书写语言已相当成熟。如果考虑到古代社会的静态特征,可以设想汉字的最初发明时间一定远远早于商代,或可从商末再往前推移2000年,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汉字即已开始被发明,这就与华夏民族起源的时间相当。这比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当中最早发明文字的时间也早了将近4000年。不仅如此,与上列许多少数民族文字由一个人、特别是一位国王或一个朝代发明不同的是,汉字的发明时间可能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其中有漫长的积累和缓慢的进化。
正象一件工艺品加工的过程越长,往往其内含越丰富,艺术价值越高。我们上面罗列的许多文字,多数都由于个别人、个别朝代而于一个特定时间被人为制定,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内含不可能象汉字一样丰富。我们说文字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信仰等等最生动的载体。一种文字发明、演变的过程越是漫长,它所反映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越深刻。这就决定了汉字与人类许多其他文字相比有着巨大得多的魅力。
另一体现汉字的巨大魅力的事情是它与一系列伟大经典紧密相联。一个民族的成熟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其思想的成熟,而思想的成熟往往体现于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没有文字,自然不可能有真正伟大的经典;反过来,经典的形成,则标志着一种书面语言所内在具有的思维方式被固定下来,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加持久、牢固的影响。因此,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意味着,一整套成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制度形态、宗教信仰、集体生活方式等已经正式确立,因而标志着一种文明形态的形成。因此,有无伟大、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明一个古代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决定一个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进。当然反过来说,经典的产生,也使得文字的魅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检验文字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它书写出了伟大的经典。
当我们拿华夏文明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文明进行对比时,即可发现,前者不仅文字发明的时间远早于后者,而且也远早于后者形成了自己的不朽经典(如“六艺”)。早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时间,华夏民族就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一系列重要经典。而它们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造,而是伴随着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价值等一起形成的。从公元前3000年到春秋末期,它的形成时间跨度达2500年左右。可以想像,由于古代中国周边大多数民族书面语言形成的时间较晚,根本没有伟大、不朽的经典,其在文化上的先进性与华夏民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决定了它们为什么虽能在军事征服中国,却不得不在文化上臣服于中国。
无数的历史风烟已经散去。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汉字文明的时候,我们所能得到的启发是什么呢?我想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任何政治、军事甚至制度上的成就都是暂时的,而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则是永久的。但是决定文化内在生命力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文字,以及用文字写成的伟大经典。
附图一:朝鲜古墓
附图二:高句丽碑
附图三:契丹石碑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责任编辑:葛灿灿
【上一篇】【方朝晖】反思教师失德现象
【下一篇】【蒋庆】中国儒教公法人地位之设想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