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 为宇文泰与苏绰辩诬 --西魏的强盛靠什么?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3-11-25 16:51:48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为宇文泰与苏绰辩诬

     --西魏的强盛靠什么?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惠赐 儒家中国 网站

时间:2013年11月25日

 

宇文泰字黑獭,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苏绰是北周重臣,被宇文泰视为“王佐之才”。朱熹在谈论夫妇之道时曾提及:“昔宇文泰遗苏绰书曰:吾平生所为,盖有妻子所不能知者,公尽知之。”(《朱子语类》)可见两人相知之深。

但各种媒体上广泛流传的宇文泰与苏绰“用贪官与反贪官”的对话则是以讹传讹伪造的。所流传对话题目或作《苏绰具官论》或《苏绰论用官》,大意是:“用贪官可以建死党,反贪官可以除异己,杀贪官可以得民心,没收贪官可以充实国库。”云云,并说此段对话出自《北史卷六三·苏绰传》。

查《北史卷六十三》,是赵煚和元寿十四个人物的合传,其中并无苏绰,更非“苏绰传”,当然也没有这段对话。《周书-苏绰传》倒是记载两人谈论通宵,并未记载具体对话内容。原文如下:

“太祖与公卿往昆眀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便是苏绰谈话的内容,主要以帝王之道为主,同时介绍了法家学派的要点。帝王之道即王道政治(帝道也属于王道范畴),强调为政以德,《尚书·洪范》如是描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 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下段提到“大统三年”,那时宇文泰约三十岁左右,皇帝是元宝炬而非宇文泰。伪对话中宇文泰自称“寡人”,荒谬之至。史载苏绰素性俭朴,不置产业,家无余财。遇有贤才,竭力举荐,皆至高官。依苏绰的文化素养和生平表现,也完全不可能说出伪对话中的那番话来。况伪对话言辞粗劣,一看就是现代人假冒的。

大统七年九月,宇文泰颁行了苏绰草拟的《六条诏书》,曰: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包括了修身养性、道德教化、生产富民、人才选拔、法律公正、税役分配等六个方面。《六条诏书》条条与伪对话相悖,充满儒家精神,富有现实意义,特录其一共赏。其一、先治心:

 

“凡今之方伯守令,皆受命天朝,出临下国,论其尊贵,并古之诸侯也。是以前世帝王,每称共治天下者,唯良宰守耳。明知百僚卿尹,虽各有所司,然其治民之本,莫若宰守之最重也。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净,则思虑妄生。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是非谬乱,则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是以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也,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邪僻不作,则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是以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

其次又在治身。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训其民。是以其人畏而爱之,则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见而自兴行矣。”

这一条是正君心和正官心,最高领导和各地长官要自治其心,做到心和志静,“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同时亲自实践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等等美德,还要继之以无倦,兢兢业业;加之以明察,不被欺蒙,没有冤情。

其二敦教化,强调了教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句指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天地之性人为贵”出自《孝经》,体现了儒家的人本精神,也是教化之所以可能和必须的哲学依据。接着提出教化的内容:

“夫化者,贵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使百姓亹亹,中迁于善,邪伪之心,嗜欲之性,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化也。然后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以礼义,使民敬让。慈爱则不遗其亲,和睦则无怨于人,敬让则不竞于物。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此之谓教也。”

以上两条充分体现了德治的精神,牢牢抓住了政治的纲要。即使现在读来,依然句句精彩。宇文泰将《六条诏书》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帐法及六条者,不得为官。

苏绰虽非醇儒,但颇有德养;宇文泰虽然枭雄,能高度尊儒,其强盛和成功无疑得力于儒家文化的支持,而绝非靠对贪官的利用---苏绰不可能那样说,宇文泰不可能那样做。

宇文泰执政期间勤政爱民,很有作为,在苏绰的辅助下整饬吏治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创建府兵制,改良选官制,根据《周礼》把辅政大臣分成六官,成为后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础,“租庸调制”影响直至隋唐。清儒李光地是:“唐太宗事事料理过,又承苏绰之后,所以治效为三代以下所仅见。”(《榕村语录》)

宇文泰苏绰以后,北朝政治高度儒化,吏治也相当清明。儒家文化对于强盛北魏军政和消化民族矛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钱穆说:“自宇文泰、苏绰以来,北朝君臣大体均能注意吏治。隋承其风而弗替。”(《国史大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2013-11-6余东海

注:感谢某友提供相关资料。

 

 

附:伪《宇文泰苏绰问对录》

有苏绰者,(《北史》有传,见卷六三) 深谙治 国之术,孔明、王猛之流也。宇文泰以治国之道问于苏绰,二人闭门密谈,至三昼夜乃罢。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

苏绰曰;用官。

问:何以用?

曰:用贪官,弃贪官。

问:贪官何以用?

曰:为君者,以臣工之忠为大。臣忠则君安,君安则国安。然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

曰:奈何?

曰:予其权,以权谋利,官必喜。

问:善。虽然,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曰: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天下汹汹,觊觎皇位者不知凡几,臣工佐命而治,江山万世可期。

叹曰:善!然则,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

曰: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密奥也。

宇文泰移席,谦恭就教曰:先生教我!

苏绰大笑,曰:天下无不贪之官,贪墨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异己者,以肃贪之名弃之,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其一。其二,官有贪渎,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也。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倘或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

问:何故?

曰:清官或以清廉为恃,犯上非忠,直言强项,君以何名弃罢之?弃罢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不可用也。

宇文泰大喜,啧啧有声。

苏绰厉声曰:君尚有问乎?

宇文泰大惊,曰:尚……尚有乎?

苏绰复厉色问曰:所用者皆贪渎之官,民怨沸腾,何如?

宇文泰汗下,再移席,匍匐问计。

苏绰笑曰:下旨斥之可也。一而再,再而三,斥其贪墨,恨其无状,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坏法度者贪官也,国之不国,非君之过,乃官吏之过也,如此则民怨可消也。

又问:果有大贪,且民怨愤极者,何如?

曰:杀之可也。抄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要而言之: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宇文泰击掌再三,连呼曰:妙!妙!妙!而不知东方之既白。

责任编辑: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