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网】7旬老人整理出6代人家谱为后人留“根”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3-12-05 22:53:00
标签:


7旬老人整理出6代人家谱为后人留“根”

来源:内蒙古晨网

时间:2013年123

 

 

 

整理这本家谱,岳生和用了17年的时间     许战国摄影

 

 

耗时17年,只为给后人留“根”

77岁的岳生和耗时17年,通过家族口传心授、整理收集先人留下零星的文字、走访一些亲戚,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整理出160多年“岳家”6代人的家谱。

 

图文并茂写家谱

11月29日,77岁的岳生和提着一个手提袋来到内蒙古晨报社,将一个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包装精美,封面标有家谱、恒言的册子,展示给记者看。

“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言行启发当下的年轻人,不要将祖辈的优良传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抛之脑后,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只要自己有一个目标和信念,不管过程多么艰难终会实现。”

岳生和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收集整理家谱的艰难历程:1998年,60岁的岳生和退休了,他不爱打麻将也不喜欢打扑克,经过多日的考虑,岳生和将家族口传心授的只言片语的家谱,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让子孙清楚了解祖辈的奋斗史和家族的变迁史。

从1998年开始,岳生和开始整理祖辈的只言片语。“当时很多细节连不起来,于是我只好模拟祖辈的足迹走一遍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

岳生和了解到,咸丰年间,山西省遭旱灾——走西口移民集体租下归化城后山十股地,以种地养训纯白马为生,岳生和的上三代亲戚岳斌和习武师妹岳崔氏,来到此地定居。

为了考察核实岳斌曾经生活的具体位置,岳生和走访了呼市周边多个旗县和村庄,最终在武川县附近找到第一代宗亲岳斌曾经居住的村庄,通过向当地的老人打听,最终确定了岳斌曾经的住所,并根据村民的描述,用图画的形式,将岳斌家曾经居住的村庄大体进行还原,包括岳家的窑舍、库房、羊舍和猪舍、岳家的墓地、村里的河流、白马训练场、水井、农田,甚至连当时农田种植哪些农作物都在图中进行具体还原。

关于从武川县附近的村庄移居至呼和浩特,岳生和说,这是家族的一个传奇史。

岳斌生下长子岳雨金,岳雨金就是岳生和的爷爷,岳斌因常年习武,得到当地人的推崇,每年作为领队将驯养的白马送到太原府等地,期间作为主力应付前来打劫的土匪。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岳雨金救助一名世外高人,并被其介绍到归化城县府担任掌案,随后举家搬迁到西茶坊(今西口子附近),并大肆置地。

“当时家族盛极一时,因为有权有钱,家里生活开始奢侈,特别是在埋葬过世老人时耗资颇大,岳雨金和妻子及弟弟相继去世后,从此家族开始衰败,特别是我父亲岳岐及几个叔叔做生意失败后,几乎将祖辈的产业都变卖一空。”

岳生和将爷爷岳雨金在鼎盛时期,家中占地40亩到衰败后只剩下一间大正房、一间西房、一间东房,以图画进行了清晰的表述。岳生和在家谱中融合了自己观点,他还分析了家族由盛及衰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当时家里排场太大,子孙们也不争气,再加上当时归化被占领,极力打压经商人员,大环境造就了岳家的衰败。”岳生和说。


为后人留“根”

谈起为何耗时来收集家谱,岳生和说:“我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小学都没毕业,所以在整理资料时颇费工夫,但我想将先人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以文字的方式传承下去,所以克服疾病的困扰,一点一滴地收集、整理。”

家谱中,岳生和通过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实客观地反应时代的变迁,并告诫后人不忘国耻。“让子孙知道自己的根儿在哪里,我写了第一稿、第二稿,直到第三稿才正式定稿,家谱分为正本和副本,启示后人代代有祖可循。其次,我将自己的一些人生阅历和心得体会写成新醒世恒言,告诫后人要知人生坎坷,家族之间要互相团结、和平共处,才能合力渡过任何难关。”

记者看到,岳生和在恒言中通过治家格言、论人生、朋友诀、十四忍等多个章节,讲述人与人之间如何和平相处,如何真心以待。

 


责任编辑:泗榕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