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芙】近百年传统诗词高峰论坛综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3-12-10 18:03:57
标签:
刘梦芙

作者简介:刘梦芙,1951年生,安徽岳西人。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幼承庭训,习作诗词,中年师事中央文史研究馆著名诗词家孔凡章先生,并向缪钺、施蛰存、钱仲联诸前辈学者问学。已发表诗词千余首,获各种全国诗词大赛一、二、三等奖十多次,出版作品集《啸云楼诗词》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百年名家诗词及其流变研究”,出版多种论著。编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中国现代词选》等,主编、校勘二十世纪诗词各类文献丛书六十余种。



近百年传统诗词高峰论坛综述

作者:刘梦芙

来源:作者惠赐 儒家中国 网站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2013年11月8日—10日,由中华诗教学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持社、韩山师范学院共同主办,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与韩山研究院承办的近百年传统诗词高峰论坛于广东省潮州市举行。本文据论文与论坛发言情况作综合性评述。

 

一、论文内容丰富,学术质量高

论坛收到文稿共35篇,大体分为四类。(一)近百年名家诗词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梦芙长期从事相关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专著于近期出版。向论坛提交的文稿为专著的《前言》,宏观论述近百年来传统诗词创作的重大成就,揭示名家诗词研究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继往开来的学术意义:考察诗词千古以来持续不断的渊源流变,昭示现当代老辈名家的思想品格与诗词创作的艺术规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诗歌史补写不可缺少的新篇章,为新世纪诗词创作提供借鉴。其他与会学者提交的多篇作家作品专论,则从不同角度阐析老辈名家诗词的艺术风貌和审美宗尚,诸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永翔《钱钟书诗论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盛元《陶博吾先生诗词散论》、中山大学彭敏哲博士《黄咏雩及其〈天蠁词〉创作简论》、汕头大学文学院黄晓丹《文化失落的哀歌——论吴宓〈落花诗〉》、潮州诗社曾楚楠先生《绚烂归平淡,奇崛出真诚——读丘玉麟〈回回记事诗〉小札》等。刘永翔先生之文剖析钱钟书诗兼融唐宋的风格与创作心态、艺术技法,细致深入,可见用力之专、学殖之厚;其余诸篇所论诗人词家多不为学界熟知,有初步填补空白的作用。韩山师院中文系多位先生共同承担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饶宗颐与20世纪中国诗学”,赵松元教授与林钰、陈吉雯合作的《“清”:选堂诗词艺术魅力之审美解读》、殷学国教授《以“和”相生:选堂和韵写作研究》、陈伟《饶宗颐七绝管窥》诸文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分别讨论选堂诗词所映现的清空澄明的人生境界与审美理想,选堂和韵诗词“以和求创、以和相生、共在同美”的诗学理念,选堂七言绝句的内容、理趣、体式、取法与创新,皆能深入饶公诗词之堂奥,条分缕析,撷其精华。选堂为20世纪硕果仅存之学术大师,其诗词典雅深闳,读之不易,韩山师院中文系诸君在森罗万象的饶学中选择诗学作专门研究,为近百年传统诗词高张一帜,颇有勇于拓荒的志向,必将有更为丰硕的成果问世。上述诸文外,另有南昌大学教授段晓华与中山大学赵宏祥合著《〈我友诗话〉考探——兼论王易的早期诗论》,阐发民国学人王易早年与众多诗人的交谊及其为诗由唐入宋的轨迹;中山大学张宁博士《胡适的旧体诗观》则分析比较新文化派首领胡适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旧体诗的矛盾心态,二文有考幽索隐的诗史学价值。

(二)当代诗词生态研究。这一大类文章取材多样,重在讨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当代诗词,但内容不限于当代,往往追溯历史,以见传统诗词之流变。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蔡世平《从绿杨出发——迎接中华诗词的崭新时代》一文着眼于创新,提倡诗词迎接时代的考验与挑战,以今天的语言写作,贴近生命,表现日常生活,吸收西方文学理论,来丰富今天的创作。刘梦芙研究员《当代诗词复兴进程中的传统派》介绍《海岳风华集》与持社中坚持传统的诗词作者,主张诗词创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树立诗人品格,精研诗艺,取法前贤,以雅正为归;评价诗词以真善美统一为标准。在论坛主题发言中,刘梦芙认为只有在切实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变化开新,方为诗词复兴的正路。而在近百年诗词文本未曾全面清理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历史也未曾深刻反思,未得出足够的经验教训并总结传统诗词创作规律之前,轻言改革创新,很难成功。刘永翔教授发言,表示支持刘梦芙的观点。四川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持社社长杨启宇《新旧诗之我见》一文另辟视角,清理“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自由诗并主张废除文言文、旧体诗的认识误区,指出历代诗人依据单音节汉语、方块汉字的内在性音乐节奏探索总结出来了诗词格律,自由体新诗违背了汉诗艺术本身的客观规律。从文体分类上看,新诗不能成为汉诗文本范式,自然也创作不出传世经典。在历史灾难面前,新诗集体失语和缺席,旧体诗词却自觉地以多方位的创作给出了对历史负责的答卷,对照之下,诗之真伪立判。杨文逻辑清晰,笔锋锐利,对新旧诗的总结性评判,发人深省。桐城汪茂荣先生《论诗坛生态的构成、破坏与重建》回顾中国古典诗歌在历史上具有一个雅俗互动而又各得其所的良性文学生态系统,而“五四”文学革命与毛氏《讲话》接连破坏了健全的文坛生态,诗词降为庸俗、恶俗。复兴诗词,需要重建一整套教学和交流的机制,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诗词艺术这个代表中国文化高度的雅文学样式显得更为重要。汪文立足学理,以史为鉴,总结教训,思辨深刻。惠州大学杨子怡教授《古今诗坛老干体之漫论》对照与分析古今“老干体”诗歌相同而又相异的特征和“老干体”产生的原因与流弊,其共同特点是歌德化、程式化、空洞化、官气化和应制化,不同之处是古人艺术修养深,诗风典雅精致,严守格律;今人则浅薄庸俗,格律松弛,“老干体”泛滥成灾,造成当今诗坛虚假的繁荣。必需采取对策,加强舆论与理论的导引,提高老干群体的文化素养与艺术修养,克服平庸,回归雅正。重庆诗人陈仁德《对当前诗词状况的思考》一文认为当前诗词创作队伍庞大、团队众多、刊物丰富、作品数量惊人,但写出较好作品的人和有建树的团队只是少数,很少有能够传世之作。作者学养欠缺,写作草率,作品题材狭窄,缺少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缺少良好的学术批评,亟需解决问题,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四川女词人蔡淑萍《现代诗词: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认为现代人以诗词反映现代生活,只能是言己之志、抒己之情,作品中包含、体现了“大众”中一部分人的心声,是否能表现该时代的精神气质,最终还得由后人来概括、裁定。而反映生活,言志抒情,要求作者具备诗外、诗内两方面的功夫,诗外功夫指学识和历练,诗内功夫指艺术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诗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以上一系列论文,涉及当代诗词历史与现状中存在的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作者都具有丰富的诗词写作体验,亲身参与了几十年来诗词复兴的历程,对历史和现实颇有思考,因而在文中说真话、实话,对种种弊端提出严正的批评和解决的方法,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诗人和学者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表明诗词研究不是不问世事的象牙塔中的学问;诗词创作与近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并非是用于娱乐消闲的文字游戏。

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著文述评冯永军所撰《当代诗坛点将录》。《诗坛点将录》是一种传统的诗学批评方式,作者选取某一时代有代表性的诗人,排分座次,品评高下,带有个人的审美色彩,相当于一部浓缩的断代诗史。黄教授认为冯撰《点将录》的点将及排位,以诗论诗,相对公允,但存在评价不确、诗人缺位的问题,尤其遗漏了台港澳以及海外华人界许多有成就的诗家,眼界不够开阔,因此黄教授列出若干值得注意的名单,以备参考。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为论坛主办单位之一,中心主持人龚鹏程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因事不能到会,向论坛致以贺信,并提交了叙述他在大学时代学诗历程的《学诗述记》。文中先谈台湾高校多位名师对学生习作旧体诗和诗学论文的具体指导,再谈如何以现代的观念解释传统诗歌,重建中国文学理论,在诗学研究方面开辟新路,显示了龚先生创作与研究相结合、融贯古今中西以自成体系的治学特点,反映了传统诗学在台湾学界的生态,富有学术深度。此文植根于传统,入而后出,重点在于汲取西学营养后如何建立中国诗学的现代话语体系,同时需避免以西释中失其真切的弊病,这对纠正大陆学界文学评论普遍患“失语症”,尤有启示。谢伟国先生《略论粤语诗词吟诵》论述粤语方言吟诵诗词的方式,指出“问字摆腔”是粤语吟诵最本质的语言艺术特色,要求吟诵时做到字正腔圆,强调粤吟有民间语言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研究价值,是诗词教育、美育中重要的手段,属于亟需保护抢救的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暨南大学伍巍教授的《清诗格韵》以清代多位诗人的作品为论据,验证“诗韵”规律的继承与发展,但仅有论文提要,希望正式出版此论坛文集时提交整篇文章,以成完璧。

(三)诗教与大学诗教。诗教是本论坛重要内容之一,重点显示了当今多所高校努力推行诗教的可喜成果。文章可分三类:①关于诗教的意义和功能。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博士《诗教是国学之始》一文批判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后的思想传入中国的负面影响:国人彻底否定传统,盲目崇拜科学和工具理性,以致道德缺失、底线沦丧,人心冷漠,各私其私。而孔子主张的教育是让人生命成长,性情完善的教育,旨在培养以“仁”为美德的君子人格,养成这种人格必须从诗教开始、从学诗开始,一部中国诗史就是中国古代品格最优秀的士大夫的心灵史,体现的是真美善。每一个热爱传统、崇尚国学的人都可以通过学诗,亲近高贵,崇尚高雅,成就宇宙人生的“大我”。中国电信《掌上国学堂》总编徐战前《诗教浅说》从诗的教化功能、诗教的美育作用、诗教是心灵教育三方面论述诗的教育功能,指出教育是一项扎根培元的事业,首在立人;倡导诗教,其深远意义乃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的提升与超越。这两篇论文写法不同,前者批判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之流弊,显示国学中诗教的意义在于养成高尚的人格,正本清源,破中有立;后者追溯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正面说理,辨析诗教的种种功能,以诗教立人、破除实利主义思想则是二文之共识,诗教是面向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教育,不限于各级学校。②关于大学诗教的具体实践。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睿《关于大学诗教的几点思考》从三个方面谈诗教的方法:1、读与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诗心;2、练与评结合,不断总结诗词创作的经验;3、创作与研究结合,推动诗词学的发展。文章认为,给当下诗词创作提供理论指导,引导诗词创作健康发展,也是大学诗教的任务。大学应重点培养一批有志于诗词创作研究的人才,担当起继往开来、振兴诗教的使命。赵松元、黄景忠教授合写《开展诗书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则以韩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全面介绍在大学开展诗歌与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方案措施、实施效果、创新点与推广价值。文章首先指出当代社会和教育生态出现的问题:严重的文化精神危机、人文素质教育被轻视和冷落、汉字书写危机,这三大问题都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解决问题,显示出诗书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雅情趣和美好心灵。文中重点介绍开展诗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诸如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诗词格律、诗词鉴赏、大学诗词写作和各类书法训练课程,师生合办文学社团与书法学社,创办多种诗歌刊物和《书道》专刊,有计划地邀请知名诗人、学者、书法家莅校讲学,举办多次读诗会与校园诗歌创作大赛,与台湾书道机构合办诗书联展……通过读书教育的种种创新与实践,成效斐然: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发表多篇论文,学生创作成果丰硕,公开出版多种诗集、发表大量诗作;培养了一大批校园诗人和书法爱好者,多次在省级以上文学或诗歌创作大赛、书法展获奖。诗书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以提升,并得到上级机关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多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具有推广价值。赵松元教授还和中文系青年教师陈伟合撰《学而时习之》,以韩山师院学生诗社馀社的社课为例,谈大学生的诗词研习。文章列举诗词研习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诸如命题、唱和、对联、联句、游戏等,以大量习作为例证,为当代大学生的诗词研习提供了一份活生生的实践材料,同样有推广价值。③关于大学生诗赛。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撰文评述全港学界律诗创作比赛获奖作品16首,从诗作的立意构思、章法结构以及修辞用字诸方面予以简析,认为律诗是一种语文训练和思想训练的基本模式,从香港学生的律诗比赛表现了不断提升的综合能力。中山大学张海鸥教授引录中山大学第八届“蒹葭杯”诗词邀请赛获奖作品,加以评点,获奖者是中山大学、韩山师院、南京师大、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五校中文系以及理工科、数学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作品总体水平比以往有所提高,令人欣喜。通过举办诗赛,得以检验诗教的成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发现诗词创作的优秀人才,是推行诗教的有力措施之一,黄、张两位教授对获奖作品的评点与总结,展示了这方面的范例。

(四)其他文稿。这些文稿不便归类,包括张海鸥《关于格律诗词之名称》、徐炼《无我之境的抒情内涵》、杨子怡为友人、学生诗集所作序言多篇、陈和世《诗话五则》、唐玲《唐庚〈诉衷情〉词发微》等。诸文或与论坛主题缺乏密切的联系,或非现代论文之形式,兹不一一评述。

总之,围绕论坛主题(近百年现当代诗词研究和诗教)展开论述的近30篇论文,多有力作,是诗人学者们潜心思考、系统阐析的理论结晶,富有真知灼见,可以说成果丰硕,是论坛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

 

二、继承诗词理论研究与创作并重的优良传统

本次论坛一个值得称道的举措,是要求与会者必需在提交论文的同时附有诗词作品,这在当今全国各类诗词研讨会中首开范例。众所周知,古代诗词的学术和理论建立在创作的基础之上,诗人词家结合自身的创作体验,对作品加以诠释和鉴赏,紧密联系实际,能切实有力地指导与推动创作。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世上只有先产生文学作品,才有随之而来的理论研究,从古代到民国期间,许多诗人兼为学者,保持这种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废除包括诗词写作在内的诗教,中文系培养学生只重视对古代诗词的理论研究,教师不写诗词,不谙格律辞章,不关注现当代诗词活生生的创作实际,知与行分的结果是诗词成为历史的陈迹、博物馆中的学问,脱离创作实际的理论必然起不到推动创作的功用。韩山师院大力开展诗教,数年前成立中国诗歌创作研究中心,强调创作之首要性;举办论坛,要求提交诗词作品,实为接续已经中断数十年的优良传统,开始扭转学术界重理论轻创作的风气,理当大书一笔。诗词理论研究与创作如鸟之两翼齐飞,缺一不可,二者密切配合,学术理念落到实处,当代诗词方能健康发展,全面复兴。论坛收到与会者28家诗词作品500多首,作者多为在当代负有盛名的诗人词家,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英秀,作品题材丰富,体式多样,总体上达到很高的水平,与论文交相辉映。多位诗人兼为学者,创作与理论并重,为诗教和诗学研究言传身教,树立范例,论坛这一举措亟需弘扬推广。


三、勇于争鸣,旨在求真

不论做任何学问,目的在于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发现真理;表达不同的学术观念,乃至展开论辩,启发深思,是研讨会题中应有之义。近百年传统诗词的价值如何?当代诗词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诗词如何表现时代?怎样看待诗词“声韵改革”与“大众化、通俗化”?新诗能否代表近百年中国诗歌的总体成就?这些问题,有的事关百年来旧体诗词与新诗的全局,有的涉及诗词写作的具体方式与途径,理当深入研究,多方讨论,集思广益,求真求实,学术问题以学术方式解决。本次论坛上,诗人学者各抒己见,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针对当代诗词和新诗的弊端颇有批评;当代诗词如何发展,也持论迥异。即使未能形成共识,也能激发思想的火花,照亮学术探索之路。只有百家争鸣,才能形成自由活泼、蓬勃开展的学术局面,这种良好的会风,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以上从三方面综述本次论坛,重点在于论文。在韩山师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文系师生合力,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依据论文的总体质量,称得上“高峰”二字。由于历史原因,近百年来的传统诗词创作尽管取得重大的成就,但长期处于“在野”的位置,当今学术界罕有关注,这是一片埋藏珠玉的学术荒原,亟待有识之士进行全面深入的开拓。据笔者所知,类似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仅有2001年于合肥举办的“五四”以来名家诗词研讨会(潮州有曾楚楠、赵松元先生与会),十多年来方有本次论坛讨论近百年诗词,接续存而未议的现代诗词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远越一般群众社团举办的只限于当代诗词范畴的研讨会,在学界则属于首创,具有开学术风气之先的意义。论坛对近百年传统诗词的价值作了贞定,集中探索了当代诗词的生存处境与未来走向,从实施意义与方法、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探讨大学诗教,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论坛必将有力地推动近百年传统诗词的研究,并对当代诗词创作的繁荣及大学诗教的推行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会者既有资深学者,又有以创作为主的著名诗人,诗人与学者,消除壁垒,团结合作,初步开创了创作与研究并重以相辅相成的新局面,实堪称道。

正因论坛首辟榛芜,求全责备,难免有不足之处。对近百年传统诗词进行专力研究的学者为数极少,清末至民国间许多卓有成就的诗词作家尚未进入学术视野,因此论坛所收论文除讨论钱钟书、饶宗颐作品的几篇外,缺乏系统性的名家专论,一些论文尚处于简单肤浅的层次,所论作家也缺乏代表性,未能多方面显示百年诗词的真实成就。就论坛的组织而言,为期仅一天半,议程紧凑,无论是主题报告还是小组发言,皆受制于短暂的时间,未能展开并加以讨论。自由发言亦为时间所限,话题未能集中,讨论不够深入。这些需要改进之处,为下次论坛的举办提供了经验。论文拟结集正式出版,若干篇章需作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务使质量精良,具备足够的学术价值。

希望韩山师院与多家联办单位以本次论坛为良好开端,继续促进近百年诗词研究和大学诗教的开展,为诗词文化之复兴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13年11月稿


 

责任编辑: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