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哲萱作者简介:方哲萱,女,西历一九八一年出生于天津,江蘇常州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读经》杂志主编、苏州乐谦学堂创办人之一,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高级讲师。曾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快报》、中国音乐网、《伊秀》杂志等媒体担任记者、编辑。二〇〇三年起,致力于华夏礼乐衣冠复兴与研究,组织第一次全国性汉服活动,多次策划参与释奠礼、祭礼、冠笄礼、士昏(婚)礼等礼仪项目。以网名“天涯在小楼”撰写的文章,被公认为复兴推广中的利器而广为转载。 |
我为什么要办《读经》杂志
作者:方哲萱
大学毕业后,我怀着满腔热忱,成为一名记者,那时候,年轻的我认为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还很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独立采访,是春节前农民工讨薪事件,当我到达工地时,一位受了工伤的工友迎上来握着我的手说,可把你盼来了。可是,后来因为公安的介入调解,这个事件并没有播报,那位工友的工伤费也不了了之。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忘不了当时的一幕,而我知道,在十年后的这个寒冷的冬月,这一幕依旧在上演。
十年来,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记录、揭发、口诛笔伐本身并不可贵,真正有意义的事,是改变人心。假如人心不改变,媒体的价值微乎其微,乃至于终将走向负面。
所以,我终于投身于读经教育,这中间虽有机缘和偶然,但在我,却实在也是顺理成章必然要走上的一条路。在被那场演讲震撼的一刻,我切实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受,这大概就是我的初发心。
我走过很多私塾学堂,和许多读经老师、家长成为挚友,我也眼看着那些读经的孩子从少年长成青年。也许是我曾经培养起来的职业敏感,也许是我在这个圈子里特殊的身份,总而言之,我并没有办学者实践的急迫感,也没有作为这个时代读经家长的利害冲突感,我投入其中热切的想要将读经理念普及到全世界千家万户,同时,也置身事外冷静的旁观着读经界所发生的一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知道,这些人不是这个时代的公知,暂时还没有办法摆脱民间办学者的草根命运,但是,依照一个人应有的洞见,百年之后,当这个时代的明星湮没无闻,这些真正的教育家注定被镌刻在正史中。而我们的孩子,或将直接参与一次伟大的变革,为人类带来新生。
一想到能够成为这些人和事的见证者,我就感到无比的激动,所以我决定办一本杂志。虽然有很多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可以来记录这一段历史,但汉字和纸张,我们的祖先已经沿用了几千年,自有一种含蓄、饱满而持久的力量。
当初叫《读经》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有一些朋友给出不同意见,他们担心很多不了解的人会产生误解,影响发行。但在我却很明确,这不是一本给不了解的人看的书,而是专为读经的家庭、实践者而办,除了记录读经中所发生的故事,同时也提供各种具体的操作方案,推介大家们的文章,我希望那些在保守的小城镇中默默耕耘着的教育者们,也能够互相知晓彼此的存在,能够分享彼此的欢乐,分担彼此的忧愁,我希望已经让孩子读经的家长们,能够更加笃实和坚定,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升起源源不绝的信心和希望,我希望即使是已经对阅读艰深文字有一定障碍的成年人,也能够透由我们的传递,增强文化素养,能够纵深的去思考问题。
这是一本属于读经人自己的杂志,它拥有客观、理性且独特的视角,丰富、开放又不乏深度的内容,它将成为一个如此切实的交流平台,每一个身处读经领域的人都可以借此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2年创刊号时,编辑、撰稿、排版、美编、发布、推广、宣传都是我一个人完成,一年之后,《读经》杂志已经发展成六个人的小团队,这是一支年轻并拥有梦想的团队,这个团队还将继续壮大,我们将真正的深入到读经学堂和家庭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深入到读经儿童成长的每一天。一个团队的成长壮大,一项事业能够持续发展,尤其是《读经》这样的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友人们的支持,读经圈里我的挚友们,在过去的一年中给予我们许多无私的帮助,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相知与相守,只可意会,莫逆于心。
其实,我的想法非常简单,一年只要能够订出3000份杂志,我们的团队就能维持正常的运转,订出5000份,就能奉献更精彩的内容。而目前已经读经的家庭,何止成千上万。一年六期杂志,一百多元,并不会造成一个家庭的负担,而又可以即时了解读经的动态,或许,一篇文章可以让家人心安,或许,一期主题可以作为宣导的谈资,或许,一张照片可以消除许多的忧虑。我的想法就是如此简单,杂志的内容正是读经家庭所需求,每一个读经的人一定都会愿意订阅一份来支持这项事业走得更安稳和长远。
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大家再告诉大家,一传十十传百......
这就是我办《读经》杂志的最初和最终的想法,易经上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我期待着,千里之外的回应。
【上一篇】【任锋】孔子与我们的DNA
【下一篇】【方哲萱】王财贵先生与“儿童读经”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