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则诚】腾讯儒学专访钮则诚教授:祭孔背后文化底蕴深

栏目:礼仪祀典
发布时间:2014-03-29 20:49:04
标签:


 

 

腾讯儒学专访钮则诚教授:

祭孔背后文化底蕴深

来源:腾讯儒学

作者:钮则诚

时间:2014326

 

 

 


2014仲春上丁日都江堰文庙祭孔大典,钮则诚教授担任主献官

 

201437日,农历二月(仲春)上丁日,都江堰文庙举行了传统的祭孔大典,意在恢复千年丁日祭孔传统,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丁日祭孔传统断绝六十余年,以致人们对传统祭孔的时日选择,乃至具体仪节都已颇为陌生。故就此,腾讯儒学专访了此次祭孔的主献官钮则诚教授,请他就祭孔中所涉及到的仪节内涵做详细解读,以飨读者。


钮则诚教授

 

钮则诚,都江堰国学院院长。江西九江人,1953年生于台湾台北。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铭传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现任四川都江堰国学院院长、台湾中华殡葬教育学会监事长。

 

以下问者为腾讯儒学,答者为钮则诚教授。

 

问:祭孔为什么要选在农历二月的上丁日?现在有清明或928日孔诞日祭孔的,为何说这些祭孔不合古代礼制?

 

答:每年春秋两次的上丁日祭孔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时间上取仲春与仲秋二月,因为其时节最为中正。而丁日属火,代表文明,和同样属火的丙日相比,丁日又有“内事用柔”之意涵,最能代表圣人教化之义。祭孔都选在春秋仲月(即农历二、八月)上丁日,因此祭孔亦简称为“丁祭”。清明祭祀一般是祭奠逝去的亲人和先祖,与祭孔的意义不同,理应在时间上加以区分;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式实行春秋上丁祭孔,清代基本沿袭此制。此一传统直至清末,到民国时仍有使用。所以春秋仲月上丁日祭孔,才合乎古代礼制。把928日定为孔诞日与祭孔日是1913年孔教会参酌西方宗教习俗拟定的方案,后来被国民政府采用,今天的台湾也就顺理成章继承了这个日期。但928日孔诞日一说,本在学界上就有争论,且传统中一向是忌日祭祀,从来不会在诞辰日祭祀,可见928日祭孔是现代人对传统的误会,不能因为台湾这么做我们就要照做,无论是台湾还是内地还是其他华人社区,都应该纠正祭孔的时间,以免贻笑大方。

 

问:咱们这次祭孔参考的是什么时候的礼制?为什么要参考这个时候的礼制办?

 

答:我们都江堰文庙的祭孔大典主要以清光绪朝《增修灌县志·祀典》与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为参考蓝本。在典礼仪程、雅乐佾舞、衣冠服饰上较为接近明代礼制,在祭品的陈列安排上又基本遵照清光绪朝《增修灌县志》中的记载。《頖宫礼乐疏》是明末思想家李之藻对有明一代礼乐的考订与修正,是明制礼仪集大成之作,对今天的重新作乐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且具有实操性,其仪程简洁而庄重,不会失之于繁琐而使一般人望而却步。光绪朝《增修灌县志》是清末比较完备的一部都江堰地方志,为彰显都江堰文庙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渊源,我们的祭孔典礼也参考了该书,并制作了三百本线装版《增修灌县志·祀典》,以留作重要参考材料。

 

问:古代祭孔讲究必丰、必洁、必诚、必敬,这个具体怎么做到?在礼数上有没有什么讲究?

 

答:“必丰”主要体现在祭祀的祭品上,我们祭坛的设置严格按照清光绪《增修灌县志·祀典》中的记载。如孔子位正坛上摆猪牛羊三牲头,祭品有鱼、肉酱、葱酱、韭花、大米、小米、玉米面、白面和荞面馒头及时令鲜果等,祭器也严格按照规制的数量摆放,比如用一豋、二铏、十笾、十豆、二簠、二簋等;“必洁”体现在服饰、仪容之上,祭祀之前一天皆要求主礼人员要沐浴更衣,在礼仪中也有净手的仪节,以洁净之身与洁净之心奉祀先圣;“必诚”与“必敬”在祭礼的每一步骤都能得到体现,从最开始的准备到最后的结束,主礼人员和参礼人员皆肃穆认真,尤其是几位主礼的老先生,年纪已经不轻,仍然跪拜行礼,对至圣先师的诚心敬意可鉴。

 

问:请问这次春季祭孔为什么不用八佾舞,而用六佾舞?

 

答:古代除部分时期采用八佾舞祭孔外,绝大部分时期用六佾,继承的是汉章帝祀孔时用的六代之乐。共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分组成。名字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舞者三十六人,清代规定穿戴,顶用火焰红铜镀金,服用大红缎中绣葵花,补带用绿,靴用满式,(奏乐、演唱人员相同)。舞生每人左手持龠,右手执翟。排成六行,每行六人,在每奏音乐、演唱者唱完之后,再擂以响鼓,按照每部的字分别进行表演,一字一式,不得混杂加减。据《文庙礼乐考·乐部》记载,共计84个动作。

 

问:为什么要设置三献的仪节?

 

答:三献礼是汉人历来有的一种祭祀祖先的礼节。周代郊祭时,主礼者陈列好供品之后行三次献酒礼,即初献、亚献、终献,此即三献礼的由来。三献表示了对献祭对象的最高敬重,在祭孔大典中,同样也采用传统的三献,奠帛献酒在至圣先师面前。

 

问:最后分胙肉有何寓意?

 

答:“赐胙”是十分古老的祭祀礼仪,至少在西周时就已有之。天子在国家的祭祀大典之后,将祭祀神明的肉分发给参与祭礼的臣下,有“散福”之意。古时祭孔的胙肉除了要分给参与祭礼的人员外,还要分发给当地有功名的士人和学子,以表示对儒门圣学的尊重。

 

问:作为这次祭孔的主献官,请您谈谈参加这次祭孔的感受或者意义。

 

答:礼者直也,礼直而气壮,得以与天地合其德。参加祭孔与有荣焉,和众人共同圆满完成一项古文化创意的活动,通过现代传媒公诸于世,期能发思古之幽情,历久而弥新。

 

祭孔在当代的意义,一是复兴中国梦,祭孔典礼集乐、歌、舞、礼为一体,整个典礼围绕礼仪进行,形象地阐释了“礼”的涵义,很好地表现儒家思想文化,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精神凝聚力。二是不忘本。古语云慎终追远,我们应该重视先贤给我们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效法先古先贤,每个人都这样去思考,人民的道德自然敦厚了。所谓本立而道生,有助于世道人心之向上提升。

 

责任编辑:葛灿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